中新網西寧5月23日電 題:祁連山下第一書記“專業户”
作者 李雋
在位於祁連山腹地的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農牧綜合行政執法大隊的幹部去向欄裏,秦海榛的名牌始終在“下鄉”。
“他的名牌很少‘在崗’,已經‘下鄉’三四年了。”23日秦海榛的同事介紹,現在他在八寶鎮白楊溝村辦公,是村裏的鄉村振興第一書記。
今年36歲的秦海榛已經是第二次下鄉駐村當“第一書記”了。本已結束三年的駐村任務的他,回單位上班不久,就開始了新一輪的駐村工作,考慮到其他同事年齡大了,也沒有駐村經驗,秦海榛就再次申請。
秦海榛回憶説,2018年,他被派到祁連縣峨堡鎮白石崖村當精準扶貧第一書記,第一次在村裏召開村民大會的場景,讓他至今難忘。
“一個連麥苗和韭菜都分不清的下派駐村書記,能幫我們創業致富嗎?”“也就下來轉轉,晃上一兩年,拍拍屁股就走了。”有村民們小聲議論。
面對這樣的局面,秦海榛暗下決心:一定要幹出個子醜寅卯,讓村民看看。於是,他在村裏遇到不懂的、不會的,就虛心向村民學習,同時發揮地域和村裏人的優勢,請教農牧方面的專家,發展高效養殖產業。
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和深思,秦海榛慢慢掌握了不少畜牧業知識以及市場行情,與村民探討謀劃發展畜牧業。
“那幾年,村裏養羊效益不是太好,我引導大家將傳統養殖和高效養殖結合起來,冬春季在農舍補飼牛羊,有了足夠的營養,才能縮短出欄期,不僅收益能提高,草場壓力也會減輕。”秦海榛説,他的提議得到了村民支持,大家紛紛實施了半設施化的養殖,脱貧户巴英選加入後,2019年總收入達4.9萬元,人均收入達到了1.2萬餘元,是當年脱貧線的3倍。
同時他多次走訪老黨員、卸任老幹部,摸透了村集體經濟發展存在的不足和弊端,召開村“兩委”會議,全力整合村內各類項目資金,確定“低保+合作社+企業”發展模式,成立了白石崖村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通過在西寧購置商鋪、統籌修建商貿樓等方式,使村集體經濟走出低谷實現收益,到2021年白石崖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20萬元。
村子的發展有了起色,秦海榛逐漸成為村民最信任的人。“困難羣眾成功脱貧,村莊變成大家最喜愛的樣子,大家也不説我是‘外來户’了。”秦海榛説。
2021年8月,秦海榛來到祁連縣八寶鎮白楊溝村成為鄉村振興第一書記。白楊溝村位於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卓爾山下,憑藉優越的自然資源,乘着高原美麗鄉村建設、脱貧攻堅、鄉村振興等政策的“東風”,白楊溝一躍成為青海省內聞名的“新農村”。
來到白楊溝村後,秦海榛幹勁十足,根據實際與村“兩委”確定了“變荒地為基地”發展路線,將多年前閒置的土地利用起來,實施鄉村旅遊發展項目,壯大村集體經濟。
“通過省級鄉村振興政策資金投入,藉助村裏擁有的海洋生物化石、丹霞地貌等自然資源,加上村裏人石雕、根雕等手藝,打造兒童樂園,旅遊文創研學基地,目前項目正在實施中。”秦海榛説,村民們都很支持項目建設,目前有十幾個村民在建設工地務工,後續的項目也將優先吸納本村村民。
村民宋繼祥家裏有7口人,妻子要照顧老人和孩子們,全家就靠他一人養活。在得知村裏發展旅遊後他雙手贊成:“之前我們每人有300元的分紅,項目運轉了,媳婦也可以在家門口乾點啥,也能有收入,村經濟好了我們的分紅也能提高,那多好。”
為了增加村民收入,村裏結合現有農家院,鼓勵村民開展民俗經營,通過村旅遊協會的統一安排管理,讓鄉村旅遊在規範中發展,讓民眾在發展中獲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