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愛老人,不妨從幫助他們戒了“網癮”開始。
近日,有網友上傳的一張截圖引發廣泛熱議,截圖顯示一位花甲老太太,凌晨3點竟然排位用趙雲拿了“5殺”。如果真的是老太太凌晨上網打遊戲,確實有點腦洞大開。不過,2021年的今天,這樣的事未必就不能照進現實。
比如,有媒體報道這樣的故事:凌晨1點,卧房門下透出微弱的光,孫一然知道自己62歲的母親王桂芬又躲在被窩裏刷短視頻。廣場舞也不跳了,商業街也不逛了,美其名曰“咱不給疫情防控添亂”,可一沒事就拿起手機,本來眼睛就不好,玩手機還不開燈。
這一幕,像極了當年假裝熄燈睡覺而躲在被窩用手電筒刷古龍金庸的我們。
“網癮老人”,真不是傳説。《2020老年人互聯網生活報告》統計數據顯示,60歲以上的老年用户日均使用時長達64.8分鐘,甚至有0.19%的老人日均在線超過10小時。隨着互聯網的“適老化”改造,網絡平台的投其所好、日常生活擠壓娛樂時間、社交趨於網絡化——越來越多老年人會熟練使用智能設備,帶來便利的同時,也讓部分老人沉迷其中。
網絡沉迷這件事,當然不是孩子的專利。一方面,《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60歲以上老年網民達9682萬人。另一方面,國家和地方適老化政策頻頻出台,切實解決老年人上網難題。老年用户變多了、上網容易了,“網癮老人”也就應運而生了。某種意義上説,這固然給“網癮少年”的話題研究提供了另一個維度,也在現實層面對“老年人的互聯網生存”提出了必答的考題。
網絡沉迷,不是單靠自律能解決的事。何況,老小孩老小孩,老人的自制力也越來越像個“小孩”。這個時候,我們固然要為老人上網提供硬件基建的便利、為“適老”軟件提供開發應用的場景,但與此同時,恐怕也要像嚴防無良保健品一樣,嚴防死守各種大忽悠式的商家轉戰APP戰場,專門盯着“老年流量”來變現。有子女抱怨説,“我把趣頭條、拼多多、抖音全都卸載了,她(母親)自己偷跑到營業廳找人幫着下載回來。”更厲害的是,在客服的指導下,母親還學會了刷視頻攢積分,用來換取話費。
於是,有聲音開始呼喚APP的“老年模式”。
可是,“網癮老人”究竟是怎麼養成的呢?怪軟件無良?這個原因,似乎並不足夠原罪。如果“青少年模式”“老年模式”火力全開,那是不是“中年模式”也要酌情考慮了。怪為老任性?好奇心和探索欲,應該是全人類共通的特性。真正要問診“網癮老人”,功夫不能只是盯着網絡治理層面。很顯然的一個道理,對於更多老年人來説,如果家庭生活“有事可幹”“有情可依”,怎麼會沉溺在虛擬世界而流連忘返?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對於社會來説,讓老人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剛剛用熟了的手機,也不是丟不下來的;對於家庭來説,讓老人老有所愛、老有所依,天倫之樂的魅力或遠遠大於遊戲刷劇。凌晨拿“五殺”的花甲老太太雖然可能不是真的,但它同樣説破了“網癮老人”的現實問題。關愛老人,不妨從幫助他們戒了“網癮”開始。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鄧海建
編輯 趙瑜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