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子山最高峯已“長”到36米,“造山之謎”揭曉

雙子山最高峯已“長”到36米,“造山之謎”揭曉

世博文化公園規劃建設面積近2平方公里,將打造為上海中心城核心區最大的沿江公園。其中,雙子山作為一大標誌性景觀位於公園南區,由兩座高度不等的山體組成。山體東側最高峯為48米,餘脈一路向西,高度8-37米不等。其建成後,將成為國內第一座高度超過40米的人工仿自然山林。

雙子山不只有山。整體以松江本土山體形態“九峯三泖”為原型,運用堆山理水的造景手法,塑造出自然的制高點。

曠野之息,山水相映,令人無不神往。據瞭解,目前雙子山最高峯已“生長”到36米。

承建這樣一個上海市重大項目,建設思路自然與眾不同。上海建工集團拿出利器——應用“智慧工地”平台,如今已升級到2.0,實現典型場景應用,打造服務市民的人文新地標。在今天舉辦的“智慧工地暨人工智能設備信息化應用觀摩會”上,揭開“造山之謎”。

“智慧山”耳目一新

雙子山最高峯已“長”到36米,“造山之謎”揭曉

雙子山是景觀堆山建築,採用包覆鋼混凝土組合結構,用量達3萬噸,是國內最大的包覆鋼混凝土組合結構建築。在拔節生長的過程中,上海建工的工程師們把智慧工地的技術與項目相結合,以數字技術的穿透力讓圖紙一步步變為現實,使之成為名副其實的“智慧山”。

在現場展區,圍繞人工智能設備信息化這一重點,上海建工展示了AI建造現場安全感知系統、AI作業輔助系統、施工設備管理系統等,凸顯施工生產全生命週期閉環管理的理念。

其中,AI建造現場安全感知系統以人工智能圖像識別技術為核心,具有羣機械防碰撞、起重設備狀態監控、吊鈎可視化、施工升降機AI告警、隧道內定位、吊索具檢查、泵車定位等多方位智能安全監控功能。

雙子山最高峯已“長”到36米,“造山之謎”揭曉

AI作業輔助系統主要包括大型設備及流動設備的人臉識別告警及聯動,以及以一定距離為半徑監測區域內起重指揮人員的在崗情況及未授權人員闖入情況的危險區域識別。

此外,施工設備管理系統以二維碼、人工智能圖像識別技術為核心針對施工現場出入設備進行實時監管,實現設備出入場管理、設備巡檢計劃管理、安全交底、技術資料管理等功能。

經過對平台中的人員管理、設備管理、安全管理、基坑管理、環境監測、視頻監控等的迭代升級,“智慧工地”平台2.0進一步延展出“X”模塊,並現場展示了PEC構件跟蹤管理、智能水電錶、智能地磅、車輛出入管理、智能螺母、鋼絲繩監測、作業機器人等,工地智能圖書館、智能健康亭、安全展示廳、工地黨建等功能也得以實現。

簡言之,“智慧工地”平台2.0改變的不僅僅是工地,更大的改變發生於建造理念與方法。

讓工地管理“耳聰目明”

雙子山最高峯已“長”到36米,“造山之謎”揭曉

近年來,在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的大背景下,上海建工堅持戰略引領,主動對接、融入國家戰略,積極服務城市轉型建設需求,在一些重大工程的建設和管理中,開始探索嘗試“智慧工地”平台應用。

在北橫通道建設中,北虹立交運用BIM技術發現承台與市政管線衝突並優化規劃方案;實現海量數據整合BIM與GIS無縫融合,自主研發基於網頁的協同管理平台,攻克了多軟件模型融合、大體量模型輕量化展示等關鍵技術,累計形成60平方公里地理信息數據,全線2萬公里的各專業市政管線共計15000個模型,總體數據量達到60GB;動態識別施工過程中的安全及風險問題,提升了項目的協同管理能力,為項目精細化管理提供了支持。

在龍東大道項目,實現了全線6.225公里涉及的4個工區人、機、料、法、環施工要素全面管控,開啓了施工智慧管理新模式,初步建成具備數字化、在線化和智能化特點的智慧工地。開發了基於柔性供應鏈的預製構件智能管控系統,實現構件生產、存儲、供應和施工全過程網絡互聯、數據共享、智能管控,確保了龍東大道工程4個工區共計943根立柱、437個蓋梁、1432片箱梁、47片雙T梁等大型預製構件的高效化協同生產供應。

“智慧工地”建設是上海建工面向國際一流的建築全生命週期服務商創新轉型的重要平台,也是創建數字化、工業化、綠色化工程項目的重要舉措。在此前實現精細化管理的基礎上,“智慧工地”平台開始向六大新興業務板塊鋪展、向全產業鏈後端延伸,構建起涵蓋建築數字化交付與智慧運維的全生命週期業務體系。

在西湖大學雲谷校區,現場28台塔吊全部安裝防碰撞黑匣子,解決數千次碰撞隱患,自建機械設備和物料追蹤二維碼258批次,作為信息查看載體。構建BIM模型2539個,在虛擬世界中為實際業務工作減負,在基於BIM的設計優化基礎上,以BIM模型為基礎,對整個全生命週期進行信息完善。設備信息化追溯所有設備的“前世今生”,搭載相應模塊就能將具體信息傳遞至後期運維端,採購、運輸、安裝、調試、驗收等施工過程各個階段形成的信息也被記錄下來,以此構建建造過程數據庫,為全生命週期管理提供數據基礎和信息結構,實現數據可追溯、信息可分析。

桃浦603地塊是國內首個全方位運用數字化管控技術的土壤修復工程,行業領先的全過程數字化“智慧工地”平台,集BIM、GIS系統、物聯網技術、人工智能等為一體,結合HSE管理體系,將在現實環境下采集到的工程信息進行數據挖掘分析,提供過程趨勢預測及決策指引,實現對“土壤修復工廠”的可視化智能化管理。管理團隊及業主可以通過大屏決策端、後台管理端及移動協同端實時瞭解土壤修復與水處理進展情況、人員信息、視頻監控信息、風險信息、運輸車輛信息等各類數據。智慧工地平台改變了土壤和地下水修復領域傳統的施工理念和方式,實現了全過程智慧化管理升級,更推動了環境修復全過程數字化建設進程。

伴隨上海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戰略的實施,上海建工的“智慧工地”平台將不僅僅滿足於技術的創新運用和管理能級的提升,更多地要滿足行業發展實際需求,致力於打造一個“行業生態圈”,實現產業互聯、數據互通,為政府監管部門以及業主方等提供附加值服務,共創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

在世界頂級科學家社區首開項目,人員安全遠程管控、設備機械各階段管理、環境監控平台聯動和物料全過程進度管控得以實現。現場安裝閘機通道12台,現場10台塔吊全部安裝塔吊防碰撞黑匣子及吊鈎可視化;安裝環境監測設備聯動霧炮;構建 BIM 模型,安裝監控攝像機數量 105套,同時佈設VR電子沙盤。

在臨港建設者小鎮,結合AI識別和物聯網等技術打造的智慧小鎮,服務3500名臨港建設者。小鎮的安全管控(人臉識別進出門禁、車輛道閘、視頻監控、訪客登記)、宿舍管理、能耗控制、小鎮內部所有商業消費、活動中心體驗等都可通過工地一卡通實現,同時還配套有VR安全體驗,所有數據都可實時匯聚、有機展現,同時平台與項目工地勞務實名制系統聯動,真正實現了小鎮的智能化管控和服務。

全面推進數字化、智慧化轉型是面向未來塑造建築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伴隨着“十四五”的到來,站在全新的起點,上海建工將繼續堅持統一性、優先性、系統性原則,持續探索符合工業互聯網應用和數字化轉型的新路,進一步打造具有行業領先地位的“智慧工地”平台,助力國際一流的建築全生命週期服務商願景的實現。

作者:史博臻

編輯:朱偉

責任編輯:戎兵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813 字。

轉載請註明: 雙子山最高峯已“長”到36米,“造山之謎”揭曉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