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雲之南唱響“特色農字經”

  初冬時節,雲南普洱市思茅區依然是滿眼翠綠。咖啡莊園裏,一串串咖啡果掛滿枝頭。

  “今年將是一個品質豐收年。”走入梯田式的林潤咖啡莊園,華潤梅隨手摘下一粒咖啡果,捻皮、細嗅……作為新一代“咖農”,她有自己的咖啡種植管理、加工模式,助推咖啡產業向精品化轉變。

  目前,普洱市生態咖啡基地建設穩步推進,咖啡莊園經濟逐步崛起,上半年咖啡產業綜合產值超過12億元。

  這是雲南省打造“特、優、精”農業產業的縮影。依託良好生態資源,雲南省用足政策工具,發展特色農業。

彩雲之南唱響“特色農字經”

  圖為林潤咖啡莊園裏的咖啡果。 新華社記者楊靜 攝

  築牢綠色底色

  “如果不走綠色的路,就是死路一條。”普洱祖祥高山茶園有限公司董事長董祖祥説。他瞄準生態茶葉種植,因產量偏低、外觀差賣不上價,前十年都在虧損。外貿公司的一次化驗讓企業迎來轉機,公司送檢茶葉達到有機標準,從此走上認證道路。

  “一公斤茶葉最高賣到2000歐元。”他説,羣眾開始加入生態種植,現在合作的茶園面積超過1萬畝。

  普洱市茶葉和咖啡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張雄介紹,全市積極實施茶園“有機肥替代化肥”項目,推行綠色防控技術。到2020年年底,全市有機認證企業數和證書數位居全國地級市第一。

  據介紹,雲南省2020年年底已有認證有機產品、綠色食品超過4700個,涵蓋蔬菜、水果、茶葉等產品。

  雲南省農業農村廳綠色食品處負責人認為,茶葉等產業證明,“綠色”是破解產業發展困境的鑰匙,必須築牢綠色底色。

  科技支撐 數字賦能

  走進文山苗鄉三七科技示範園,一株株三七在温室大棚裏舒適生長。“我們實現了一部手機管產業。”負責人餘育啓説,他們聯合多家科研單位建設了“三七智慧農業平台”,集納諮詢、加工等功能,以數字化服務賦能三七產業。

彩雲之南唱響“特色農字經”

  圖為雲南文山苗鄉三七科技示範園內,三七苗在苗牀上舒適生長。 新華社記者楊靜 攝

  “我們建立了病蟲害管理系統,種植户能獲得精準化的生產指導。”餘育啓説,以前有種植户因病蟲害識別不準確導致不合理用藥,產生諸多問題。現在對植株拍照上傳,AI系統會進行識別,還有2000多名科研人員進行人工服務。

  近年來,雲南通過建立智能化、科學化的管理系統,積極打造有本地特點的“數字農業”,讓農業生產朝着精準化、科學化邁進,提升了管理效能和效益。

  在普洱茶產區普洱市思茅區,雲南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集團有限公司裏,監控視頻顯示車間的生產情況,公司研發的“茶珍”去年銷售額達4億元。

  雲南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集團有限公司負責人盧念東説,“茶珍”選取優質茶葉,用工業化模式將茶葉中營養元素提純,對提取成分進行了功能性研究。

  咖啡價格指數、鮮切花價格指數……數字賦能已貫穿雲南農業種植、加工、銷售等環節,區塊鏈技術也助力特色農產品溯源體系建設,保障從田間到餐桌全鏈條的綠色有機。

彩雲之南唱響“特色農字經”

  圖為昆明國際花拍中心裏,一車車被拍賣的鮮花。 新華社記者楊靜 攝

  政策引導 各方合力

  雲南打造特色農業的成果,政策引導、各方合力的結果。

  “真金白銀”的獎補讓綠色發展農業企業獲得實惠。雲南省今年對50餘萬畝有機茶葉、綠色茶園進行獎補,獎補資金超過1億元,這堅定了企業走綠色發展的路子。

  推進農業政策性保險,提升了農户、企業抵禦市場風險能力。“有了種植保險,給‘咖農’吃下了定心丸。”雲南國際咖啡交易中心負責人劉海峯介紹,政府用財政資金撬動實施咖啡種植保險,探索出“政府+平台+保險機構”的平台投保模式,首期給“咖農”的賠付金額就超過2000萬元。目前,當地正推行生豆咖啡目標價格保險,用保險保障農業產業健康發展。

  用好金融活水,為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走進昆明國際花拍中心,電子顯示屏上實時顯示拍賣鮮花的信息,今年創造了單日成交紀錄,這背後離不開金融支持。隨着農行雲南省分行的“雲花貸”“雲牛貸”等金融產品落地,緩解了涉農企業的資金壓力。截至今年8月,僅“雲牛貸”貸款餘額就超過8億元。(記者楊靜)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15 字。

轉載請註明: 彩雲之南唱響“特色農字經”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