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切實維護廣大職工的勞動健康權益,全國總工會近日印發《關於做好2023年職工防暑降温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級工會督促用人單位合理佈局生產現場,為職工提供必要的個體防護用品和高温作業休息場所,按規定發放高温津貼。
連日來,高温天氣唱起了“主角”,很多地方進入“燒烤模式”。烈日當頭,勞動者的耐受力下降,勞動強度更大。作為勞動保護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温津貼發多少、怎麼發,關乎勞動者的切身權益,考驗着用人單位、職能部門保障勞動者權益的態度與力度。在高温天氣來襲之際,有關方面重申高温津貼的發放問題,很有必要。
高温保護事關勞動者生命安全與身體健康。這項工作做得怎麼樣,考驗着用人單位的良心,彰顯着一座城市的温度。近年來,相關部門每年都會出台關於做好夏季防暑降温工作的通知,很多地方也會及時落實相關要求。用人單位發放津貼、調整工時,社會各界支援清涼用具、解暑食物,在不少地方已經成為常態。然而,由於高温保護缺乏剛性、勞動監察不到位等原因,個別地方仍存在超時工作、拒發補貼,甚至用防暑降温飲料、防暑藥品等充抵高温津貼的現象,導致這份清涼關懷大打折扣。
早在2012年,人社部等就印發了《防暑降温措施管理辦法》,各地也出台相關規定,從制度上織密高温勞動的保護網。可即便如此,在一些地方,高温津貼發放還是陷入“年年喊、年年難”的怪圈。因此,將保障高温津貼落實到位,不能僅僅依靠用人單位的自覺,而要發揮好法律法規的約束作用。相關部門應當積極作為,加大宣傳引導力度,提高勞動者的權利意識,更要依法加強對用人單位的監督檢查,嚴懲各種形式的拒付高温津貼行為,打通津貼發放的最後一公里。
有研究顯示,今年很有可能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炙烤”之下,高温津貼也要趁“熱”發放。為高温下勞動者撐好“防護傘”,把這份善意不折不扣送到勞動者手中,才能真正為他們帶來涼爽,才是對高温下堅守崗位的勞動者最好的尊重和關懷。(文/賈夢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