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地下空間如何進行高質量開發?院士專家這樣説
9月11日上午,“長三角一體化地下空間高質量發展藍皮書”高層次專家諮詢會在温州召開。今年6月,在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的帶動下,長三角地區啓動調研並於日前形成了“藍皮書”初稿——《長三角地下空間一體化高質量開發利用建議報告》。會議現場,與會專家圍繞長三角地區城市地質調研情況、國內外在城市地下空間領域先進經驗和最新學術成果進行了熱烈探討。
會議現場
利用大數據查清地下空間資源家底
據瞭解,長三角地區是中國經濟發展最活躍的地區之一,其開放程度、創新能力一直有目共睹,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強勁引擎。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調局水環部主任邢麗霞表示,長三角地區三省一市土地面積佔全國的3.7%,卻聚集着全國14%的人口,創造了全國23.5%的經濟總量,人地矛盾也更加突出。因此,地下空間高質量開發利用對於提高長三角地區城市治理體系、增強城市韌性意義重大。
邢麗霞建議,利用大數據查清地下空間資源家底,提出比較精準的開發數量和質量;多做調查的同時進行風險的分析與防控;制定科學開發利用方案,強調生態優先的前提;研究支撐全生命週期地質工作的管理技術,包括建立地下空間的安全運行監測體系及預警體系等。
地下空間開拓須避免“一刀切”
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盧耀如對長三角地區地鐵施工過程中出現的諸多事故進行了總結。他強調,地下空間開拓必須重視地質環境的監測調查,要因地制宜,避免單一的“一刀切”。施工以後會對環境產生什麼樣的效應,要有明確的回答。因此,必須要真正歸納總結已有開發工程的經驗教訓,再落實到制定結合地面發展的規劃,以問題為導向,才能為地下空間高質量開發利用提供更好的方向。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山大學教授王復明指出,要考慮國家的重大需求,不僅是考慮資源利用開發的問題。例如,將糧庫建在地下,對於節約土地、保障安全、節約能源來説是非常大的需求;提升地下排水設施的設計能力,加強對城市黑臭水的治理,完善地下管網污水排水系統,為城市的健康、安全以及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專家整理會議記錄
地下空間開發應考慮應急防災需求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金振民提出,未來的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發展取決於高水平、高質量的人才。只有高水平的人才和平台才能支撐理論體系的建設。
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範益羣則提議,我國的地下空間開發在防災方面比較缺乏,要與國際最新研究結合起來,除了地面的應急避難場所,還應將地下空間納入到應急體系,比如高層的應急避難層。通過智能化的控制,來實現立體化發展。
接下來,“藍皮書”課題調研組將按照院士、專家的意見和建議修改完善《建議報告》。圍繞“長三角一體化”和“地下空間高質量發展”兩個主題繼續開展深入調研,用大數據弄懂“家底”,讓地下空間“透明”,讓“藍皮書”真正成為長三角一體化地下空間科學、有序、安全開發利用的“解渴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