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頗受注目的電影要數張子楓主演的《我的姐姐》,演員給力,劇情一般。看了開頭就能想到結局的那種。
這是由網上的一個“父母去世後姐姐把弟弟送人”的熱帖改變的影片,電影的前70%的部分都沒有問題,但到了結局卻爛尾了。用強行催淚來生硬地扭轉結果,甚至為個別角色洗白。
“重男輕女”與“女性選擇”兩個核心內容,只完成了前一個。關於女主角安然的人生抉擇,最終仍是個不解之謎。
中國式家庭的刺痛這幾年出生的女孩子們都很幸運,因為越來越多家庭覺得小棉襖真好。
“重男輕女”這件事是長久以來壓在中國女性心中的一根刺。
安然與她的姑媽是兩代人,同樣是這種落後思想的受害者。一個家庭中,她們彷彿就是弟弟的陪襯。無論是成長、學業、就業都要為弟弟讓路。
而她們的存在,也許是個零,安然父母手機裏的照片就沒有她的一張照片。
如果父母健在,日子就會這樣持續下去。父母的突然身故,她便要擔負起養育弟弟的責任。
因為所有人都告訴她:你是姐姐,你應該照顧他。血濃於水,人之常情,沒得商量。
就是這麼強勢又直白,若是反抗就會遭遇無窮無盡的譴責與説教。
安然是誰?她想做什麼?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安家血脈的傳承,是要靠弟弟的。
女性的自我犧牲除了安然,全劇還有一個讓人動容的女性角色就是姑媽,她的一生真實地反映了一個傳統女人必須遵循的孝道與犧牲。
長姐如母,女兒是姐,還同時是母。
“我是姐姐,生下來那天就是。”這是姑媽的一句話,從她認識到自己的身份開始,她便自動代入了為家庭犧牲奉獻的角色。
不僅是為了弟弟放棄了學業與事業,還為丈夫兒女終生勞碌,無盡的隱忍與失去自我。
姑媽守着小賣鋪與重病纏身的丈夫,還要操心弟弟的兩個遺孤。這種犧牲不是天性,而是時代的烙印。
過去她用“姐姐”這個身份自我約束,如今也想用來約束安然的未來。直到安然説出小時候寄宿在她家裏,“被表哥當沙包打,被姑父偷看洗澡”這句足以炸裂她三觀的話。
最後姑媽想明白了,讓安然去走自己的路。這種轉變是因為劇情需要,不然沒法顯現主角最後高大上的情操。
而現實中的人會用祭出“雖然(你很慘)……但是(都是一家人)”的排比句來粉飾太平。我都這麼過來的,你為什麼就不行?
無辜的孩子們這場人生鬧劇裏,最慘的只有是孩子們,而整件事的始作俑者便是那對父母。
面對孩子,不能一碗水端平。要女兒偽裝殘疾獲得二胎資格,擅自篡改她的高考志願,讓她早日出來打工賺錢養家,甚至手機裏都沒有和她的一張合影。
百因必有果,這場有計劃的二胎戰略引發了他們死後的一切混亂。他們想不到一個從小受到壓榨與忽略的人,當她翻身後會有多狠。
而所有的矛盾都只會轉移到弟弟身上,姐姐不疼,舅舅想用他來撈錢,姑媽家的表哥表姐也容不下這麼個小東西。
故事的最後是最喜聞樂見的姐弟相依,但現實中的那個案例殘忍指數卻是實打實的最高分。
原貼中的姐姐拿走了全部的財產,將一歲多的弟弟送養到農村並簽署了永不再見的協議。可憐那個毫無反抗能力的小孩子,就這樣被徹底改變的命運。
雖然有關於姐姐的兩個“善”與“惡”兩個版本,但這一切的起源仍然來自於父母的決定。
慶幸如今越來越多的父母明白到這個道理,知道孩子雖小也是個獨立的個體。尊重彼此的內心感受與需求,才會讓這樣的人間悲劇不再發生。
關於拖垮的結局為什麼説結局拖垮?
因為全片想要表達“女性選擇”的問題並沒有答案,通過是否棄養弟弟來論述關於女性有選擇自由這個觀點也不太合適。
從安然對待弟弟的態度以及她面對肇事司機和高危孕婦丈夫的情緒發泄,可以看出她對於無法自由選擇自己的人生是相當憤怒的。
甚至觀影的觀眾瞭解到主人公的人生歷程都會支持她這個決定。畢竟後來替弟弟找到的領養家庭遠遠優於她個人的生活水平。
而她從來對自己的未來目標有着清晰的認知,甚至因此放棄了不堅定的男友,怎麼看都是一副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態度。
但片中又一路不斷昇華感情,渲染她對父母的眷戀之意,甚至設計出弟弟這個年紀的孩子做出了遠超於年齡的行為。
既然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倒不如一開始就走一條姐姐眠幹睡濕無怨無悔的勵志路線好了!
自養太苦,送養又太假,感情都到達一個濃度了,不如不寫算了。
一個開放式結局,實在不好收尾的就留給觀眾自己想象吧。
那個司機,他到底有沒有酒駕?如果沒有,為何又要留一段對話作為伏線?
舅舅武東風,毫無責任感,爛賭成性。就憑他時常獨自去祭拜姐姐姐夫就洗白了?
《我的姐姐》之所以叫好,因為是一部難得的反應社會現實題材的作品。它會讓看過的人都或多或少看到了自己。
但不足以撐起引發對女性自由的思考這個格局,還不如從法律、良心或者人性這些方面來探討更容易展開。
結合帖子原型,關於棄養算不算犯法?父母的財產該如何繼承?若一人獨佔了父母財產要不要承擔法律責任?
這些也許是普羅大眾更想深入探討吧,活下去才是頭等大事,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