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哈爾濱2月9日電 題:春節前夕,三通打回家的電話
新華社記者楊思琪、謝劍飛
2021年春節,在“就地過年”倡議下,很多人迎來人生中第一個不回家的年。他們在封閉校園的寢室,在腦癱兒童賴以康復的家園,在等待旅遊重啓的極地館……春節前夕,透過三通打回家的電話,可以讀懂這個特殊的春節以及每個人在平凡奮鬥中的不平凡。
“90後”宿管員:“和父母聊到手機沒電”
“父母沒説一句反對的話,但就是不掛電話。我們聊了將近3個小時,直到我説手機馬上沒電了,才依依不捨地掛了。”回憶起幾天前告訴父母不回家過年的情景,29歲的王舒婷説。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這個寒假,哈爾濱工業大學留校師生比往年要多。為了更好地服務師生,作為哈爾濱工業大學總務處/後勤集團學生公寓管理中心的一名宿管員,王舒婷決定留校過年。她忙碌在學生宿舍樓,負責學生疫情信息上報、樓宇和快遞消殺、安全消防等管理工作,還會為放假回家的學生澆花。由於學生多是“90後”“00後”,年齡差距小,王舒婷和他們打成一片,被稱為“婷姐”。
王舒婷家在黑龍江省肇東市,父母已退休在家。往年春節,一家人都會圍在一起包酸菜餡餃子。如今,在視頻電話裏,父母噓寒問暖,還給她“炫耀”新醃的酸菜,“他們就是饞我。”王舒婷説,“有時候其實沒啥可説的了,我爸還不想掛電話,説‘你有啥忙啥,我聽聽你的動靜就行’。”
王舒婷在聊天時截屏一張照片,定格了一家人同框的畫面。“這是一張特殊的合影吧,也是我們共度時艱的見證。”她説。
“95後”腦癱兒康復師:“囑咐弟弟好好備考”
26歲的劉雨晴是黑龍江綏化人,從上學到工作,一直都是在黑龍江、吉林,離家不遠,往年都回家過年。如今,她在哈爾濱博能中醫門診部,是一名腦癱兒童康復師。
前不久,綏化市出現多個疫情中高風險地區,加上不少腦癱兒童就地過年,劉雨晴也選擇了留守。跨越障礙木箱,踩踏平衡板,在木板上旋轉螺絲釘……小年當天,劉雨晴幫助12歲的方儀鑫進行肢體和肌肉康復訓練。
“看着這裏的孩子通過訓練,體能變好,我其實很想念正在讀高一的弟弟。”劉雨晴説,弟弟每天會用手機上網課,擔心電話中斷信號,她很少主動給家裏打電話,一般都是等父母或弟弟撥給自己。
“那天弟弟跟我反覆確認,是不是真的回不去了,問了好幾遍。”劉雨晴説,自己一時間很難回答他,眼淚忍不住在眼眶裏打轉。“當時心裏酸酸的,我很想陪在他身邊,安撫他的小情緒,有不會的題目也給他講一講,希望疫情早日消散,我早點回家看他。”
其實,異鄉過年並不孤獨。劉雨晴説,單位的同事給她送來幾大袋子水果和速凍餃子,也送來了年味。
“96後”馴養師:“比團圓更重要的是平安”
“點點,接球!”隨着一聲召喚,一隻16歲的海豹以矯健的身姿躥到蔣蕊身邊,將球接過,在空中拋出一條弧線。25歲的蔣蕊是哈爾濱極地館的一名馴養師,家在黑龍江省延壽縣。
“去年春節疫情時,我就一直在單位,感覺挺安全的,所以今年也打算不回去,因為坐高鐵、大巴接觸人多,有一定風險。打電話徵求我媽意見時,她還挺支持的。”她説,媽媽嘴上不説啥,心裏卻掛念。第二天,媽媽就給她寄來好多特產,有煎餅、小豆腐,還有燉好的排骨。
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哈爾濱極地館暫不接待遊客,但蔣蕊和同事的工作並沒有停下。她正和海豹排練新的節目,希望早日登台,給觀眾帶來精彩。“我倆每天一起玩四五個小時,互動的時間比以前多了一倍,越來越默契了。”蔣蕊説。
除夕當天,蔣蕊將值班。她計劃早早到崗,和海豹來一張親密合影,發到家人羣裏,祝福家人牛年“豹”富。“雖然很想家,但比團圓更重要的是平安,等春暖花開,那時候的團圓更有意義。”她説。
<script>window.FWBA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