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反恐20年,美國為何成為最大輸家

“9·11”事件至今的20年,也是美國在阿富汗反恐的20年。喀布爾機場的恐怖襲擊和爆炸,給阿富汗戰爭打上了一個問號,並再一次將美國帶回了出發點。

越反越恐?

反恐這20年,其實也是人類社會全球化、信息化進程發展迅速的20年,很多事物都在新形勢下發生了變化。

很多人感覺到“反恐反恐,越反越恐”,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全球化和信息化的產物:時間和空間距離被消除以後,人們感知到的恐怖事件更多了,對恐怖的感覺也更加強烈了。這並不一定意味着這個世界更加危險了。相反,在過去20年中,人類社會整體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和平、安寧與發展。

阿富汗反恐20年,美國為何成為最大輸家

圖説:美國為在阿富汗的20年戰爭付出了痛苦的代價。圖源:路透

首先,在世界範圍內,這20年是人類社會一個比較長的安寧期和發展期。大國之間沒有直接的軍事衝突,沒有再發生“9·11”式的重大恐怖事件,並在反恐等問題上形成了長期共識。“9·11”事件爆發以後,各國迅速達成共識,階段性組成全球反恐統一戰線。這在過去是難以想象的,並且這一趨勢還影響到全球治理的其他領域。對恐怖主義威脅的共識,推動了各國為消除國際恐怖主義的生長環境等議題上合作步伐的加快。

阿富汗反恐20年,美國為何成為最大輸家

圖説:由中國援建的阿富汗共和國醫院於2014年開業。圖源:khaama

其次,即便是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等國,在反恐戰爭時期,狀況也不一定比以前更差。在阿富汗,反恐的這20年是這個國家自1973年以來少有的安全與發展時期。當地人口從2001年的2100萬,增長到2021年的近4000萬,教育和醫療條件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兩個教訓

當然,事物都有兩面,20年的反恐戰爭也給人類留下兩個教訓。

一是,反恐目標不能擴大化。美國在阿富汗的錯誤,不是美軍力量不足,而是前期太順利,引誘着美國政客忘記了初心,將反恐目標轉換成阿富汗國家重建目標。

阿富汗是阿富汗人的,不是美國人的。美國開出的藥方,不管如何“美妙”,未必是阿富汗人所歡迎的。所以,美國在阿富汗的任務,根本就不應該是在這裏建立一個統一的集中的“美式民主”國家。

反恐戰略目標的擴大化,也導致美國在阿富汗投入的擴大化,最終不僅沒有實現目標,反而空耗了美國的國力,並引起阿富汗民眾和國際社會的反感。

二是,反恐手段不能極端化,不能脱離法治的軌道。恐怖分子不受國際法和國內法的約束,而反恐的一方,千萬不能效仿恐怖分子那種無法無天的自由,要接受相關法律和規範的約束。當然,遵守規範是有代價的,會提升成本、增加傷亡、降低效率。美軍在阿富汗的軍事行動中,最受人詬病的部分便是為了保護美軍自身的安全,不惜犧牲當地民眾的合法權益。

阿富汗反恐20年,美國為何成為最大輸家

圖説:美軍撤離前的空襲行動,造成阿富汗當地平民傷亡。圖源:ap

美軍在“網絡探照燈”之下,既不擁有行為自由,又不願意付出太多的人員傷亡代價,於是只能“自縛雙手”去追求那個被無限放大的重建目標,失敗也就難以避免。

其實,美國人早就認識到這一點了,只是不願意吞下失敗的苦果而已。

作者:張家棟 復旦大學南亞研究中心主任、美國研究中心教授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16 字。

轉載請註明: 阿富汗反恐20年,美國為何成為最大輸家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