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裔在美國究竟是怎樣的魔鬼
在我們的“邑人電影院”線上分享會第8期,由Joker(西西弗斯)為大家講解《一文説清楚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始末 》,內容很專業,講解很形象,深入淺出,讓大家漲了很多姿勢。大家一致認為他講的非常好!
(顯示器中低頭演講的就是Joker)
作為添頭,我中場休息時簡單補充了一點Joker沒有講的東西,即意大利裔在美國的發展狀況。今天,乾脆擴展成一篇文章,把這個話題説透一些。
意大利前情掃描
這就需要簡單瞭解下意大利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
希臘是歐洲文明的起源,但中世紀時期歐洲的重心卻在意大利。羅馬是教廷所在地,也是整個歐洲政治文化中心。羅馬帝國,也是歐洲大陸上曾經最偉大的帝國。文藝復興也發生在意大利。
政治、經濟、文化、宗教,意大利很長時期內都處於歐洲的頂端。至於羅馬帝國影響不到的北歐,就直接與野蠻劃等號,都是蠻荒之地,居民都被蔑稱為海盜。
但是,風水輪流轉,自地理大發現之後,歐洲西海岸通過對外掠奪迅速發展了起來,相對的,意大利就沉寂了下來。當歐洲中心從荷蘭到西班牙再到英格蘭來回轉換,新貴們此起彼伏,意大利都只能做一個安靜的背景帝。
尤其近代經過了兩次世界大戰,戰時的意大利更是變成了一個跳樑小醜一樣的角色,投降梗甚至被玩壞。儘管目前的意大利依舊是G7成員,是歐盟的重要成員,但總體影響力其實已經退居次席,在歐洲的地位遠遜於德、法。
就説現在的意大利,也是一個南北差異巨大的國家。儘管意大利的主體都在亞平寧半島上,但意大利的經濟繁華之地,卻是北部大陸的部分,尤其是米蘭、都靈、熱那亞一代,其次才是位於半島中北部的羅馬一代,而半島的南部,尤其是西西里島,則是偏遠、落後地區。
就像中國的漢族也存在北方漢族與南方漢族的差別,意大利國家不大,差別卻更大,北方人除了威尼斯人稱得上是較為純正的“羅馬帝國後裔”外,其他城市多混入了倫巴第人、提洛爾人等日耳曼血統,而南方長期被東羅馬帝國和教宗統治,即使經歷了十一世紀的諾曼征服,也保持了作為拉丁民族的獨立性,故有訛言稱“羅馬帝國的後代大多數都是黑手黨(黑手黨多來自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島)。”
人文地理上,繼續拿中國做對比,羅馬類似於北京,是首都兼政治文化中心。而米蘭則是上海,加上都靈與熱那亞,就像是杭州、寧波,合在一起組成一個經濟實力超強的長三角地區。而意大利南部則類似於中國的西部,貧窮、不發達。
所以,導演託納多雷的“時光三部曲”以西西里島為核心展開,格外有意義。《天堂電影院》與《西西里的美麗傳説》直接講述導演記憶中的西西里島,《1900》講的則是導演遠離故鄉後無根感,內心深處依舊是對西西里的懷念。這個三部曲以落後地區為核心展開,類似賈樟柯的“故鄉三部曲”,以中西部的山西為原點展開,在影史上都有特別的意義。
意大利人的“闖關東”
至於意大利後裔在美國的地位,也可以拿中國的例子來説下。山東人闖關東,是大家都熟知的大事件。相對來説,在中國地圖上,山東的膠東半島與東北的遼東半島隔海相望,從煙台到大連,海陸並不遠。山東人闖關東,最初就是從海上開始的,從煙台下的蓬萊乘船至大連旅順一帶登陸,然後下船往北一路漫延。
所謂“闖關東”,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後世的説法,畢竟,走海路的話,從煙台到大連,是不需要繞道山海關的,所謂的“闖關東”最初的説法是“去東北”。由煙台一帶的登州、萊州人首先發起,抵達遼東半島,並定居下來。這就造成了,大連與煙台一帶的口音與生活習性非常接近。以至於,現在很多大連人都不太承認自己是“東北人”,就是“大連人”,將大連與整個東北割裂開來。事實也如此,大連人裏膠東裔比較多,他們又不好説自己是山東人,就只説自己就是大連人。
當遼東半島被膠東半島的闖東北的山東人佔據之後,第二批抵達東北的山東人,就成了淄博、泰安、濟南一代的山東中部地區的山東人,因為遼東半島已經被先來者佔據,於是只能繼續往北,於是就佔據了現在的吉林一代。再往後,第三代山東人闖關東,就成了山東西部濟寧、聊城、菏澤地區的人,他們到達東北後只能進一步往北,於是成了黑龍江一帶的山東後裔。有些深入更遠的,甚至到了海參崴,以及伯力(又名哈巴羅夫斯克)、廟街(又名尼古拉耶夫斯克)一帶,成為“跑崴子”的主力,不過這些人後來又被俄羅斯給清除了,驅趕或者殺害,不提。
山東的東中西,大致對應了東北的南中北,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相對來説,意大利人移民北美的情況,也是如此。
我們知道,歐洲人首先抵達北美的是來自英國的清教徒們,乘着“五月花號”抵達了美國東部的馬薩諸塞州,就此開始了源源不斷的移民潮。這些歐裔白人來自歐洲各國,起初以英格蘭人最多,但德意志人和愛爾蘭人後來居上,數量超越了英國人。
意大利人移民北美是很晚的事。比較有意思的是,意大利北部地區相對富裕的人移民美洲時,往往選擇南美。因為北美的好地盤已經被先來者佔據了,他們只能去更廣闊的南美去尋找機會,那裏更適合去拓荒。而意大利南部地區的窮人們移民,則首選北美。因為他們窮,去南美也沒有機會,而到北美,先來的歐洲白人們已經打下了基業,正需要產業工人。也就是説,意大利北部富人不想打工,於是選擇南美,南部窮人只能打工,於是就多去北美。
目前,在美國有1800萬意大利裔(佔美國總人口6%),在南美的巴西有2500萬意大利裔(佔巴西總人口15%),在阿根廷有2500萬意大利裔(佔阿根廷總人口62.5%)。這三個國家的意大利裔的人口加起來已經超過了意大利本土。更有趣的是,來到美國的北部意大利人本來就少,來到的又都選擇去中西部開疆拓土發展農業,種植橄欖和葡萄,成為了富裕的農場主。而南部意大利人則聚集在東部沿海城市,當產業工人,建立起了意大利社區,依舊處於社會的底層。
美國的意大利裔主要還是南部的那不勒斯、巴里、卡拉布里亞的農民和西西里島的窮人為主。這些人基本沒受過什麼正規的教育,除了從事農業和體力工作外別無所長。好的一面是,他們的生活傳統中,家庭觀念強,男主外女主內,大都更老實本分,不喜歡打架,力求安穩。在本國已經被戰亂弄怕,當然不願意再一次過同樣的日子,要不然還移民幹啥?因為窮,來自底層,這些意大利移民也就不太重視文化教育,文盲率高,就學的學生在學校裏也屬於墊底的羣體。
而且,作為南歐人,意大利人的血統也偏向於拉丁譜系,身材矮小,與來自北歐的日耳曼人,體態與相貌上存在一些天然的差異,膚色稍深,黑眼睛,頭髮偏黑,而早期抵達的歐洲人多屬於盎格魯薩克森血統,身材更高大,皮膚白皙,眼睛偏藍,頭髮顏色也較淺。這種明顯的種族差異,也為意大利裔帶來了額外的歧視。
(作為正宗意大利裔,阿爾帕西諾與小李子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都不算高)
還有,意大利移民一個特點,就是喜歡羣居。在美國,不僅華人喜歡羣居,有很多唐人街,意大利後裔也有很多的“小意大利城”。所有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產業工人、喜歡羣居、底層屬性、受教育程度低,這就難免讓人產生很不好的印象,無論如何跟高大上扯不上關係。
更何況,西西里島原本就是意大利“黑手黨”的大本營,在眾多意大利移民中,也夾雜了部分黑手黨人。這就更加加深了其他美國人對意大利裔的印象。就像河南人總是被歧視一樣,其實也是河南人口眾多,進城務工又多集中於廢品回收、餐飲等領域,加上少部分河南人因貧作惡,很容易以此帶壞整體河南人的印象。
地域黑,是一種嚴重的偏見,老實可靠的意大利裔,在美國經濟起飛階段,作為產業工人,付出了很多,結果卻被污名化為了粗魯暴力的黑手黨徒。
意大利裔在美國受到的歧視
美國的歧視,不僅僅是停留在口頭那麼簡單,而是會付出實際行動。先期抵達美國的歐洲白人多信奉新教,而意大利移民則主要信奉天主教,宗教衝突隨之而來,也加深了早期白人對意大利裔的歧視與不信任。他們採取了多種手段排擠甚至攻擊意大利移民,包括但不限於限制意大利移民考取公職、搶劫意大利移民的店鋪、對意大利移民動用私刑等。對這些暴行,那些盎格魯薩克森血統的官員往往無動於衷,甚至公開聲稱:“意大利佬比黑鬼還垃圾,他們更加骯髒、奸詐、無法無天。”
在庫布里克經典反戰電影《全金屬外殼》中,軍營裏的那句“我這裏沒有種族歧視,我不鄙視黑鬼、猶太、意大利和墨西哥人”,的的確確道出來意大利裔的尷尬處境:一方面,作為歐洲文明的發源地,意大利人無比自豪和驕傲,但是另一方面,作為被時代所漸漸“拋棄”的去中心化國家,意大利往日的榮光在今日再難尋覓。
歷史上,基於諸多針對意大利裔的歧視,美國第30任美國總統柯立芝,甚至針對意大利裔,還主導了美國曆史上又一臭名昭著的反移民法案,即“1924法案”的制定。
相較於在中國人心中“赫赫有名”的“排華法案”(“1882年移民法案”),“1924年移民法案”的“威名”沒有那麼“顯赫”,但這項法案造成的結果卻一點也不比排華法案低——通過對來自南歐、東歐的移民施加極其苛刻的移民條件(但相同的條件並不針對西歐、北歐國家),1924年後,“來自意大利的移民減少了90%。”
是以,在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裏,就有一個經典的設置,就是片中的黑人音樂家唐·雪利博士希望為他開車的意大利裔司機託尼能夠改下他的姓氏“維利朗加”(“Vallelonga”)。這一要求,被託尼義正言辭地拒絕了。結果,後面就有了一個場景,當男主意大利裔白人司機託尼在南方州被種族歧視的白人警察攔下時,白人警察戲謔:“我終於明白你為什麼會給他開車了,你特麼自己就是半個黑人。”
是的,“半個黑人”是相當長的時間裏,美國盎格魯薩克森血統的白人對意大利裔的蔑稱,也是美國“反意大利主義”(Anti-Italianism或Italophobia)的一個縮影。
《教父》作為神級的作品,其實也折射出意大利裔在美國人心目中紅的形象,我們都把這部片當家族電影來看,但無論如何他們是一個“黑手黨”家族。而黑手黨向來臭名昭著,並不是一部電影就能洗白的。在諸多好萊塢影片中,都有黑手黨的身影,像《好傢伙》《美國往事》《紐約黑幫》《忠奸人》《疤面煞星》《賭城風雲》《愛爾蘭人》等等。
包括上面提到的《綠皮書》,更是難得地將普通意大利裔被警方當成“半個黑人”,赤裸裸地將羣族歧視展現了出來,而不限於黑手黨這樣的黑幫組織。大家看這部片,更多的注意黑人受歧視的情況,還有兩個人之間的友誼,忽略了意大利裔本身就是備受歧視的羣體。
不過,好在意大利裔最終還是改變了自己的命運。現在的美國,意大利裔受歧視的狀況已經很少了。改變這一狀況的,居然是電影!
意大利裔是如何扭轉自身形象的
正如《綠皮書》中黑人博士所言,“拳頭不能為你帶來未來,尊嚴可以。”意大利裔美國人最終“翻身”贏取尊嚴,並徹底融入美國社會,靠的當然不是黑手黨們的拳頭和衝鋒槍,而是意大利人自古羅馬到文藝復興再到近現代從未衰退過的傳統技能——文藝。
第一位為意大利人敲開了奧斯卡的大門的,是老牌導演弗蘭克·卡普拉。他憑藉《一夜風流》(1935年第7屆)、《迪茲先生進城》(1937年第9屆)、《浮生若夢》(1939年第11屆)三部傳奇佳片,獲得了三座奧斯卡最佳導演小金人,僅次於獲得四次的約翰·福特。
(大導演弗蘭克·卡普拉)
當然,僅靠卡普拉一人,並不足以改變意大利人在美國人心目中的形象,而且,卡普拉在自己的影片中,也從來不使用意大利裔做主要演員。
在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心目中,金髮碧眼白膚才是標準的美人,男性則要高大威猛,這些與身材矮小的意大利裔都沒有關係。因此,意大利裔在當時的好萊塢電影中幾乎只能扮演滑稽的丑角,早期好萊塢知名的意大利裔影星,包括盧·科斯特羅(“兩傻”系列主演“盧”)、艾爾·米納洛、傑裏·科羅納、塞薩爾·羅梅羅(劇版《蝙蝠俠》“小丑”)等,幾乎全部以出演喜劇而聞名(正如鮑里斯·卡爾洛夫、貝拉·盧戈西等東歐移民只能“扮鬼”一樣)。
(塞薩爾·羅梅羅版小丑)
而少有的堅持出演正劇的唐·阿米契雖然出演了包括《天堂可以等待》、《芝加哥大火記》、《午夜》等一系列佳片,卻始終與奧斯卡無緣——直到他77歲才獲得第一次奧斯卡提名(1986年憑《繭》獲奧斯卡最佳男配)。
(唐·阿米契獲獎照)
不少意大利人甚至不得不為了獲得演藝機會而改名(如四十年代著名影星、“酷王”迪恩·馬丁,其真名實際上是“迪諾·保羅·克羅塞蒂”)。
一直到五六十年代,意大利裔才逐漸在好萊塢得到認可,在1956年第28屆奧斯卡頒獎禮上,意大利裔歐內斯特·伯格寧憑藉《君子好逑》加冕為影帝,這是史上第一位意大利裔奧斯卡影帝。不久後的1963年,安妮·班克羅夫特(本名安娜·瑪麗亞·路易斯·伊塔里亞諾)憑藉《海倫·凱勒》加冕為第一位意大利裔奧斯卡影后。
(歐內斯特·伯格寧與安妮·班克羅夫特)
意大利裔全的得到認可,則是下一個20年,直到七八十年代,才迎來了自己的輝煌期,被鄙視的狀態才算徹底洗掉。而數據統計也顯示,意大利電影是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歷史的最大贏家。
細數這個時代最偉大的電影,幾乎沒有一部能離開意大利人,從彪炳史冊的《教父》系列、《出租車司機》、《憤怒的公牛》、《獵鹿人》,再到對電影史影響深遠的《油脂》,亦或是成為了時代流行符號的《洛奇》、《第一滴血》……無不如此。這種“意大利潮”甚至綿延至今,仍然強勢不已。
人才方面,導演界出現了“意大利三傑”,即弗朗西斯·科波拉、馬丁·斯科塞斯及邁克爾·西米諾。弗朗西斯·科波拉憑藉《教父》系列和《巴頓將軍》五獲奧斯卡獎(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馬丁·斯科塞斯則憑藉《出租車司機》、《下班後》、《無間道風雲》等相繼斬獲奧斯卡、金棕櫚、威尼斯銀獅,邁克爾·西米諾則憑藉《獵鹿人》收穫兩個奧斯卡小金人(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本片還收穫了最佳男配、最佳剪輯、最佳音響等三項大獎)。還有,怪才導演昆汀·塔倫迪諾也是不折不扣的意大利裔,看他的姓就知道了。
演員方面,意大利裔演員最知名的莫過於兩位堪稱“史上最偉大演員”的“老教父”,阿爾·帕西諾和羅伯特·德尼羅,緊隨其後的當然是當之無愧的好萊塢一哥“小李子”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此外,動作巨星西爾維斯特·史泰龍、約翰·特拉沃爾塔,奧斯卡影帝尼古拉斯·凱奇(凱奇實際上是科波拉家族的一員),知名笑星史蒂夫·卡萊爾,以及“綠巨人”馬克·魯法洛、魯妮·瑪拉/凱特·瑪拉姐妹、“梅嬸”梅麗莎·託梅、斯坦利·圖奇、伊莎貝拉·羅塞里尼、克里斯蒂娜·裏奇等知名演員,都是意大利裔。
樂壇上,知名的意大利裔歌手的數量雖不如演員那麼多,但無論是“40後”的布魯斯·斯普林斯汀、史蒂芬·泰勒(本名史蒂芬·塔拉里科),“50後”的麥當娜(本名麥當娜·西科妮),“60後”的邦·喬維,“80後”的LADY GAGA(本名史蒂芬妮·傑爾馬諾塔),“90”後的愛莉安娜·格蘭德,在藝術成就和人氣上比之演員們,都不遑多讓。
還有一些美國藝人雖然沒有意大利姓氏,但其從母親、祖母那裏繼承了部分意大利血統,例如《鋼鐵俠》導演喬恩·費儒,“美國隊長”克里斯·埃文斯,“火箭浣熊”布拉德利·庫珀,“美國甜心”詹妮弗·安妮斯頓,奧斯卡影帝穆雷·亞伯拉罕,奧斯卡影后蘇珊·薩蘭登,歌手喬納斯兄弟、賽琳娜·戈麥斯、艾麗西亞·凱斯等,都有八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不等的意大利血統。
在文藝領域裏的突出表現,使得意大利裔在美國人心目中的形象快速得到了扭轉。而且,在二戰時,有超過55萬的意大利裔在美軍中服役,並且對戰爭貢獻極大。儘管意大利裔只佔美國總人口的4%,但在戰時的傷亡人數卻佔到美軍傷亡人數的10%。這也為戰後意大利移民融入美國社會提供了重要的基礎,加上六十年代美國平權運動的高漲,都使得意大利裔的第三代逐漸擺脱了“底層人”的身份,獲得了較為公平的社會地位。
好了,拉拉雜雜説了這麼多,供大家參考,瞭解一下意大利裔在美國的遭遇,以及他們是如何融入美國的。
參考資料:
《綠皮書才不是人在囧途,而是真正的飛馳人生》
《山東人闖關東的時候選擇的路線是怎樣的呢?》
《意大利人在紐約:19世紀末期的意大利人為什麼要移民美國?》
《為什麼美國人會説意大利裔是“半個黑人”?》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