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川線上的小火車

家鄉的小火車前前後後運行了半個多世紀,它的模樣、笛聲和那些往事,始終清晰地留在我的腦海裏。

上川線上的小火車

那時的浦東叫川沙,是浦西城區的副食品供應基地。為了方便大家出行,1921年11月,川沙本地的黃炎培、張志鶴、顧蘭州等人集資興建鐵路,並於1924年動工,至1926年7月,從慶寧寺(俗稱高廟)到川沙(後擴建至祝橋)的上川鐵路建成通車,沿途包括慶寧寺、金家橋、新陸等14個車站,全長約35公里。

還記得火車頭是黑色的,上面有一盞大燈,夜晚明亮的光柱可直射到很遠的地方。煙囱裏冒着濃濃的黑煙,車頭下面是幾個一人多高刷着紅漆的大鋼輪。啓動時,汽笛聲響亮而悠長。每到中午11點,在我們宅南駛過一個大彎時火車便會鳴笛,地裏勞作的鄉親們便扛起農具回家吃午飯。

鐵軌間距為一米,一律的枕木,下面鋪滿了石子。我們幾個娃兒常在放學後順着鐵軌撿漂亮的石頭。天黑時,幾個人圍在一起,各自碰擊手中的石塊,濺出的火花便可點燃用煤油浸透的棉花,再用撿來的枯枝殘葉覆蓋,不一會兒便可燃起一團火,我們用樹枝串起從別人家自留地偷來的青蠶豆放在火中燒烤,吃完後每個人的嘴邊都是黑乎乎的長了鬍子一般,大家就這樣笑着樂着走回家去。有一天夜裏,我們鑽進打穀場玩石火,差點燒着了麥垛,闖出大禍。有次放學後,我們四個調皮鬼正蹲在枕木上玩石子,突然三隻黑白花耕牛躥上鐵軌,此時火車正向它們疾駛過來,我們幾個不知哪來的勇氣,連推帶搡把它們趕下鐵軌,幾秒後火車呼嘯而過。司機拉笛並向我們揮手致謝。

小火車平時才七八節車廂,只有星期六和星期一才加掛兩節。車廂是墨綠色的,內設固定木製排凳,車一開就“咣噹、咣噹”直響。

我們坐車去市區一般到最近的新陸站,一間五六十平米長形候車室,裏面東牆上開一小窗售票。

來去乘客大都是當地的農民和在城裏的工人,每次都擠得滿滿當當,常有一些故事的發生。

有個雨天,來了一個彎腰曲背的老者,是個乞丐,大家見他可憐,主動給點吃的,送些零錢。一個燙髮胖女人不但不給,還惡語相加。一個青年男人看不過去,一把擼過她手腕上的表塞進老漢口袋,嚇得老漢連説:“使不得,使不得!”立即道歉着把表還給了那女人。

還有一次是六月的一天,我與叔叔去金家橋購物,坐在第五車廂。一位婦女突然肚痛臨產,慌得大家手足無措。一位戴着眼鏡的中年人站起來,説他是婦產科醫生,正好帶着藥箱。在列車長的協助下,僅幾分鐘就做成了一個用牀單隔開的簡易產房。不到一刻鐘,這位醫生便順利地接下一男嬰,車廂裏頓時一片歡呼聲。車到金家橋站時,列車長和男醫生又急匆匆把產婦和嬰兒護送到了鎮醫院……

家鄉的小火車前前後後總共運行了半個多世紀,1975年因經濟開發和農村拆遷等原因被全線拆除,但它的模樣、它的笛聲,以及它對浦東的經濟建設發揮的巨大作用,還有那一樁樁陳年往事,至今還清晰地留在我的腦海裏。(潘蒙忠)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51 字。

轉載請註明: 上川線上的小火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