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州灣畔喜訊傳。日前,三亞崖州區(壩頭)南繁公共試驗基地30畝早稻迎來測產,平均畝產高達910公斤。眼下,試驗田裏禾苗青青,晚稻進入分櫱盛期,朝“雙季畝產1500公斤”目標發起衝擊。
種優則物豐,糧安則民安。自然資源稟賦優越的海南,一直與國家的種子事業緊密聯繫在一起。多年櫛風沐雨,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已基本打造成為服務全國的用地穩定、運行順暢、監管有力、服務高效的科研育種平台,為加快建設“南繁硅谷”打下紮實基礎。
7月28日至31日,2022中國種子大會暨南繁硅谷論壇將在三亞舉行,不僅有種業界最前沿的展望和佈局,還集中展示海南種業發展成果和經驗,為打贏種業翻身仗探路蓄力。更值得慶賀的是,今年大會期間,4家主辦單位將簽訂合作協議,將大會論壇永久落户三亞。
三亞市崖州區(壩頭)南繁公共試驗基地試驗示範點稻田。海南日報記者 武威 攝
擔使命 培育優良品種 保障糧食安全
盛夏,田間綠意濃。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長沙本部基地內,綠油油的稻浪迎風搖曳,散發陣陣清香,該中心研究員何強在田裏一邊觀察,一邊記錄水稻長勢情況。“今年我從三亞帶回近5000份種子材料,爭取從中挑選出更多表現突出的組合,培育出米質優、抗病性強、抗倒伏的水稻良種。”何強説。
北緯18度的光和熱,讓三亞一帶成為我國農業育種的天堂。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來自全國各地的農業科研工作者如“候鳥”一般,每年冬春季來到這裏,進行農作物的加代、繁育、制種,這被稱作南繁。據統計,目前,每年有來自全國的800多家“育、繁、推”相關種業企事業單位超8000名科技人員來海南從事南繁工作。
幾十年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玉米育種專家程相文、“中國緊湊型雜交玉米之父”李登海、“甜瓜大王”吳明珠等南繁科學家發揮艱苦卓絕的南繁精神,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創造了多項種業奇蹟。
南繁熱土,也迎來一次次蜕變。“南繁育種已由過去的糧食作物育種為主,向棉麻、油料、薯類、水果、蔬菜、花卉、藥材等多領域拓展。”海南省南繁管理局有關負責人説。
來到位於崖州區的國家現代農業(種業)產業園農作物新品種新技術田間展示推廣中心,可以看到上千種新、奇、特品種;全世界棉屬共有52個棉種,國家種質三亞野生棉圃裏就保存着43個野生棉,是我國棉花科研人員最便捷的材料庫……
變化,遠不止南繁育種品類的豐富,一條貫穿品種繁育、成果轉化、銷售加工的“育繁推服”種業全鏈條正在形成。去年,中國農業科學院選育的新品種“丹霞紅”梨在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率先實現成果轉化,也標誌着園區科技成果轉化實現了“0到1”的突破。
俯瞰位於三亞崖州灣科技城雅布倫科技產業園的崖州灣種子實驗室。 海南日報記者 武威 攝
強底子 保障南繁用地 做好各項服務
“轟隆轟隆……”7月19日,在三亞市南繁用地綠肥沃土工程現場,農機縱橫馳騁,田菁撒向田間。這是一種綠肥植物,生長後被壓碎埋於土壤裏,成為營養豐富的天然養料。據介紹,一畝地種植綠肥,相當於增施1噸至2噸商業有機肥。
一味用地卻不養地,農田會“喘不過氣”。“為解決重複用地導致的地力下降問題,我們推廣綠肥沃土工程,在南繁季結束後,種上田菁,達到‘以田養田’效果。”三亞市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介紹,今年該市計劃推廣種植田菁1.05萬畝。
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南繁耕地質量,為打造南繁硅谷提供了土地保障。目前,三亞劃定南繁科研育種保護區10萬畝,實行用途管制,重點發展作物育種產業。同時,該市劃分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水稻制種基地、產業發展保障用地三種類型進行管理。
放眼全省,26.8萬畝適宜南繁育制種的耕地被劃定為南繁科研育種保護區(含5.3萬畝核心區),並將全部南繁保護區耕地規劃為永久基本農田納入“一張藍圖”,通過海南省“多規合一”信息管理平台實現常態化用途監管。
“南繁南繁,又難又煩。”曾經流傳在科研工作者口中的這句話,道出了南繁工作的艱辛與不易。而如今談起,他們更多的時候會豎起大拇指。
數據顯示,《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海南)建設規劃(2015—2025年)》(以下簡稱《南繁規劃》)實施以來,南繁基地基礎條件建設已經完成投資26.88億元,建設南繁高標準農田和重大水利等工程,田間基礎條件得到大幅改善。
同時,我省通過新建南繁配套服務區和對已有南繁建築設施進行分類處置等措施,既為南繁專家安了“新家”、又保了“老家”。如今,南繁科研人員的科研和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企業基本實現“拎包入住”搞科研。
硬件設施建得好,軟件服務也要跟得上。2019年,藉機構改革之機,三亞市農業農村局新成立種業管理科,專項牽頭負責南繁規劃落地的相關工作。並建立了一支“市—區—村”三級,覆蓋保護區、核心區基地,長期、穩定、專業的南繁管理服務隊伍,在崖州區成立南繁服務中心,實現南繁活動監管全覆蓋。
築高地 打造“南繁硅谷” 做強“種業芯片”
圍繞國家種業振興行動和國家南繁硅谷建設,三亞市人民政府有關負責人將在主論壇做主題報告;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管理局將牽頭舉辦南繁發展論壇,介紹產業、人才、招商等方面情況;與會人員將實地考察崖州灣科技城,親身感受這裏的發展脈搏……今年大會期間,“南繁硅谷”“崖州灣科技城”等成為大家討論的熱詞。
依託資源稟賦優勢、政策優勢、制度集成創新優勢等,海南正在以打好種業翻身仗為突破口,加快建設“南繁硅谷”,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海南貢獻。三亞崖州灣科技城,一座以深海科技和南繁種業為“雙引擎”驅動的現代新城,正全力打造國家深海科技創新中心、“南繁硅谷”及產學研城深度融合的聚集地。
坐落在崖州灣科技城1號樓裏的崖州灣種子實驗室,被稱為種業科技創新源泉的孕育之地。走進這裏,3000多台(套)高精尖科研儀器設備讓人應接不暇,身穿白色實驗服的科研人員全神貫注,仔細地進行每一個步驟。
“崖州灣種子實驗室作為公共科研平台,為科研人員創造了更好的科研環境。”崖州灣種子實驗室執行主任陳凡説,實驗室建設了開放共享種子創新的技術平台,可實現24小時開放共享,來自不同科研機構和院校的科研人員,在此實現育種聯合攻關。
從更深遠來説,崖州灣種子實驗室的成立,改變了過去科研人員揹着育種材料南北輾轉,各單位“關起門育種”的狀態,讓各科研單位打破邊界、聯合攻關成為現實,南繁科研也從季節性向常年研究轉變。
在攥緊農業“芯片”,端牢中國飯碗上,崖州灣科技城全面發力,打通南繁全產業鏈。
目前,崖州灣科技城已集聚涉農企業665家,包括中國種子集團、隆平高科、大北農、九聖禾種業等國內種業龍頭和德國科沃施(KWS)、荷蘭科因(KeyGene)等外資種業企業,以及百奧雲、博瑞迪、平安農業等逾百家種業生態配套服務企業。同時引入舜豐生物、華大基因、隆平生物等龍頭企業,提供基於生物育種技術的委託育種、熱帶特色作物遺傳改良、分子檢測等CRO服務。積極搭建基因編輯技術公共平台,加快推動生物育種技術研發和產業化落地。
在科研平台搭建方面,崖州灣科技城重大平台建設成型起勢。海南省崖州灣種子實驗室已建成一批科研平台設施,核心種質資源庫一期已投入使用;國家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設施、非人靈長類種質資源與模型研發中心、國家(三亞)隔檢中心等一批重點項目加快建設,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掛牌,國家南繁生物育種專區一期3280畝基礎設施完成建設,謀劃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離岸與科創中心、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中轉隔離基地、國家熱帶農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等一批特色項目,完善種業科技創新體系。(海南日報三亞7月27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