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重慶9月30日電(記者高潔 周聞韜 李夢婷)在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如何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重要位置,如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這需要各級人民法院強化長江流域生態環境司法保護,依法公正高效審理各類環境資源案件,為長江流域生態文明建設與綠色發展提供有力司法服務和保障。
通過衞星圖片,我們能夠換一個角度去觀察這條母親河。10年前的衞星圖片中,長江重慶涪陵段旁,一塊巨大黑斑十分刺眼,這裏是中化重慶涪陵化工有限公司的渣場,該公司超標排放的磷石膏在長江邊堆積如山,產生的滲濾液不斷外流,嚴重污染環境、影響周邊羣眾生活。隨着磷石膏繼續堆積,2014年,渣場規模不斷擴大。原本位於右下角的一處水塘也被渣場覆蓋。
長江重慶涪陵段周邊衞星圖片。
2017年初,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發現這一線索後,向重慶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提起環境污染民事公益訴訟,請求判令中化涪陵化工立即停止環境侵權行為,並承擔相應賠償責任。同年12月28日,經重慶三中院主持調解,原被告雙方達成調解協議,被告承諾在2019年12月31日前完成磷石膏渣場的封場、覆土、復綠、建成投運渣場滲濾液處理設施及環境整治等生態修復工作。
為確保案件執行到位,重慶三中院探索建立生態環境修復案件執行督促機制,通過發送司法建議、與環境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聯動、適時監督修復過程等方式,督促義務人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環境修復義務。
修復過程中,重慶三中院環資庭法官先後9次到現場查看修復進度,中化涪陵化工向法院書面彙報環境修復進度12次,法院還分別向中國中化公司、中化化肥公司和重慶市環保局、涪陵區政府等4家單位發送了司法建議,建議各方共同對被告的修復行為進行支持、監管,形成聯動,見證了其從濃煙滾滾、礦渣堆積成山到企業停工停產、污染山覆土復綠、污水有效處置的全過程。
磷石膏堆場頂部覆土近360畝,治理進度完成100%;磷石膏邊坡已覆土430畝,完成工程進度100%;累計投入4000多萬元的滲濾液處理站建成並投入運行……從2019年的衞星圖片可以看出,灰色的磷石膏堆場的面積明顯縮小。據介紹,目前,調解協議確定生態環境修復涉及的7方面16項具體工作,除環保整體搬遷正常推進以外(計劃2022年上半年建成投產),其餘工作已全部完成。調解書確定的80餘萬元賠償款已全部支付到位。
長江重慶涪陵段周邊衞星圖片。(2019年10月19日攝)
如今,生態修復工作成效明顯,藍天白雲、綠草如茵,過去的渣場重現自然之美。經過科學設計,修復現場建起了截洪溝和緩衝匯水池,能夠起到收集雨水、防止雨水下滲的作用。在滲濾液處理池現場,翠綠色的滲濾液流入處理池,不再外滲。不遠處,昔日磷石膏堆積的山體已覆土復綠。
經過脱氨脱磷等多道程序處理後的滲濾液無色無味,達到排放標準後才能從污水排水口排出。記者9月來到現場發現,修復現場還分區種植了花草。放眼遠眺,一江碧水、兩岸青山盡收眼底。
今年6月拍攝的生態修復現場。黃佳藝 攝
俯瞰經過生態修復已經覆土復綠的渣場。(重慶三中院供圖)
經過生態修復的草坪與長江遙相呼應。黃佳藝 攝
衞星清晰地記錄下這一過程。身在其中的司法工作者,也總結出強有力的保護長江生態環境的工作經驗。不管是地方法院的工作方向,長江流域的涉及法院的合作程度,還是最高院的指導力度,所有的變化都是為了一個目標,保護長江。
從重慶法院處理的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案件數量上看,從2014年到2020年,案件數量實現了從1到82的突破。
“過去注重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責任,現在不僅要追究刑事責任還要追究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公益訴訟和生態損害賠償訴訟案件逐步增加。”重慶高院環資庭庭長趙翎告訴記者。
除此之外,據重慶高院院長楊臨萍介紹,重慶法院還在“懲罰”“維護”“修復”“賠償”四個方面下功夫,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懲罰”就是嚴懲環境資源犯罪。堅持生態紅線不可觸碰的理念,以最嚴厲的手段嚴懲污染環境犯罪,服務保障污染防治攻堅戰。2017年以來,重慶法院共審結各類環境資源刑事案件2209件,緩刑適用率逐年下降,形成強大威懾。
司法護航長江,法院同樣在尋求團結的力量。重慶、四川、貴州、雲南4省市高級人民法院21日在渝簽署協議,共建長江上游跨區域環境資源審判協作機制,從多方面展開協作,協調解決長江上游環境資源審判工作重大事項,破除區域限制和地方保護,形成協同共治的環境司法保護新格局。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司法護航長江的力度只會越來越大。最高人民法院25日在江蘇省南京市新濟洲國家濕地公園舉行新聞發佈會,發佈《長江流域生態環境司法保護狀況》白皮書以及長江流域水生態司法保護典型案例。最高人民法院自成立環境資源審判庭以來,已經連續四年發佈中國環境資源審判年度白皮書。“但這是第一次就專項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工作發佈白皮書,是中國法院首部關於流域司法保護的白皮書。”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陶凱元説。
白皮書顯示,截至2020年6月,長江流域各級人民法院因地制宜設立環境資源審判庭483個、合議庭(團隊)468個,人民法庭(巡回法庭)252個,實現了對流域重點區域的全覆蓋。長江流域19家高級人民法院中,有17家實行環境資源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二合一”或“三合一”歸口審理模式。
在最高人民法院指導下,長江經濟帶11省市和青海省高級人民法院簽訂環境資源審判協作框架協議;沿江法院圍繞上中下游不同特點分別簽訂司法協作協議,長江全流域以及重點區域的司法協作模式已經初步形成。
據白皮書顯示,2016年1月以來,長江流域各級人民法院貫徹落實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要求,正確把握流域以水為核心的生態特徵,遵循流域的自然統一性和要素複合性,依法審理各類環境資源刑事案件80356件,民事案件287119件,行政案件122215件,公益訴訟案件4944件以及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案件91件。
守護我們的綠水青山,守護我們的美麗家園。對衞星而言,他無法理解我們的邏輯和目標,但是從太空的角度,能夠記錄和見證我們的價值觀和執行力。(參與採寫:丁新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