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總是匆匆從我們身邊流逝,年少輕狂時的暢想,彙集在這個地方。
又到了一年分別的時刻,這時總是會回憶起來到這裏的那天。
我們並不是就此作別,只是在人生的道路上選擇了不同的方向……
晨間的陽光正好,朝着人行道鋪灑開來,平行線兩側的車流在和平大道中山路交界口與居民樓前穿梭,那座醒目的白瓦紅欄建築物便是積玉橋消防救援站。
消防站內,22歲的張乾凌正與昔日的“老戰友”作別。 靠近消防車庫內側的架子上,擺放着一頂明黃色且印有“戰鬥員 07 ”字樣的頭盔,盔體表面沒有想象的光鮮亮麗,“傷痕累累”的模樣彷彿傾訴着時光帶來的沉澱。 駐足在架子前,張乾凌的雙手如同被頭盔“粘”住,久久沒有放開…… “臨走前,我還想再看一眼這裏,這面國旗、這棟樓、這些車還有這些隊友。”
時間回到2015年的那個秋天,張乾凌揹着行囊從老家襄陽來到武漢,來到了他心中那個熟悉卻又陌生的城市。 在來到武漢之前,17歲的張乾凌在家中時常與父母發生爭吵,與父母之間的溝通也愈發困難。 懵懂的他選擇加入消防救援隊伍,打算磨鍊自己的性格,從而找出一個答案。 三個月的新訓歷程,讓張乾凌與於積玉橋消防救援站結下不解之緣,成為了一名消防員,這一干便是5年。 “現在回想起年輕時的入職原因,其實沒有理想中的豪情萬丈,不過很慶幸當初的選擇,不然也沒有如今的我... ...”説到這裏的時候,張乾凌害羞的用手撓了撓後腦勺。
5年的消防員生涯讓曾經的那個“愣頭青”漸漸變成了一個內斂穩重的小夥子。 “記得第一次出警是在16年4月的夜裏,當時我躺在牀上睡得迷迷糊糊,突然被一陣警鈴聲驚醒,腦子還沒會過神來,身體卻從牀上‘彈’了出去,潛意識告訴自己要出警了……” 轄區內的某所大學實驗室失火,空氣裏瀰漫着濃煙。年輕的小夥子有點手足無措,全程只能跟着指揮跑,前輩都衝在前面,將這羣新人護在身後。 經過1小時30分的奮戰後,終於將火撲滅。收拾回去的時候,手都在抖,脱下的滅火服裏全是汗,一半是累的,一半是緊張。 年輕人總是不甘服輸充滿衝勁,這挫敗感堵在胸口,難以下嚥。 2017年到2018年這段時間裏,張乾凌通過考試獲得前往南京士官學院進修滅火救援專業的資格。 學到一些新技能的他,用知識充實了自己,少年背後張開的翅膀,正待凌空翱翔。 “在南京的時候,有件事印象蠻深刻的,十九大期間我們在新街口地鐵站進行巡邏保衞,確保期間消防安全,地鐵站內有幾位乘客送水給我們,説辛苦了,那個瞬間有種被認可的感覺,守護着這一方土地的安危,真的很值得。”此時的張乾凌聲音有些哽咽,眼眶微微泛紅。
“取得畢業證之後,我回到武漢,受中華路小學邀請,幫助學校進行國旗班培訓,訓練結束後,有位小朋友和我説,他以後也想成為消防員,像我們一樣厲害,沒有想到我現在也在影響別人的人生。” 張乾凌蹲在櫃門前,小心翼翼的取下與父母的合照,那是一張老照片,照片裏的他還是十幾歲的孩子。 現在和父母聯繫時,張乾凌學會了傾聽,在與父母的交談之中體會到他們口中難以言表的愛。 攤開行李箱,張乾凌將悉心保存的南京士官學院畢業證書和疫情救援獲得的紀念證書放了進去。將這5年裏的成長和功勳裝進行李箱內,帶回家。 落葉終將歸根,離家多年的少年即將返程。
脱下制服的張乾凌,站在這面每天都會整理儀容的鏡子前,打量着自己熟悉又陌生的臉。 或許在這個給予包容,溝通和理解的隊伍裏,對經歷這一切之後的張乾綾來説,便是年華的蜕變。 黃昏時分,武昌區明倫橫街與竹子廠街交叉口西的街道旁,便開始熱鬧起來。 中山路消防救援站對面,一排排香料店趁着斑駁的餘暉,散發出濃郁的香料味,幽長的人行道上來往着下班回家的路人。 消防救援站內,即將退出消防救援隊伍的趙俊剛,仍在堅守着他的最後一班崗。
來到宿舍後,趙俊剛坐在牀邊,小心翼翼的將名牌從牀頭抽出,看着名牌上的自己,沉默了好一會兒……
趙俊剛起身時,抹了把臉,像是想起了什麼,走到樓梯的轉角。
轉角處的這面牆上展現出一張張年輕的笑臉,每雙眼睛裏都有着喜悦與憧憬,是這些少年人對未來的嚮往。 順着趙俊剛手指的方向看去,照片中的他和現在判若兩人,現在的他臉上多了份堅定與自信。
“我很感謝出現在我生命裏的兩個人,我的兩位班長,如果沒有遇到他們,不知道現在的我會是什麼樣子。” 提到改變他的兩位班長,就要從入隊前開始説起,2012年的時候,趙俊剛放假在瀋陽,經常可以看到消防車在馬路上駛過,被消防車帥氣的外形所吸引。從那個時候起,消防的“身影”像一顆種子,在他的心裏生根發芽。 被吸引住的趙俊剛想要報名入隊,可父母並不同意,想讓他繼續讀書。再三溝通下,最終説服了父母。
2015年9月,趙俊剛滿心歡喜的從襄陽來到武漢,加入消防救援隊伍。當新人入隊時,會有前輩帶着這羣“孩子”,而好運的趙俊剛遇到餘坤鎧。 “見到他的第一面,覺得特別和氣,事實證明我的直覺沒錯。” 高強度的訓練、學習,漸漸成為趙俊剛頂不住的壓力,幾經思考是否要放棄,返回家鄉。想到過去的自己,趙俊剛笑着搖了搖頭,有些感慨。 “多虧餘班長,他發現我狀態不太好,常與我談心,給予安慰和鼓勵,讓我多和家裏打電話寫信溝通,慢慢的心態上就調整了一些,於是我決定咬牙堅持下去。”
餘班長成為他來到消防救援隊伍後的引路人,也是他的老師。 加入隊伍不久的趙俊剛,在體能訓練時有些許吃力,每次的訓練成績都不太理想,漸漸開始懷疑自己是否適合這裏。 徹底讓他意識到,自己也可以取得優秀的成績,是那年元旦,劉鵬班長為了激勵隊員提升體能而開展的小比賽。 “你們今天這次跑步比賽,能跑進13分鐘的,帶你們學車!”劉鵬班長拿着計時器和成績單的身影,成了忘不掉的回憶。 “聽到這個獎勵,我們都樂瘋了,入隊開始就想摸車了!”趙俊剛既激動又不安,擔心自己達不到要求。 為了能開上夢寐以求的消防車,趙俊剛拼勁全力,一鼓作氣跑進了13分鐘,第一次取得這個成績的他格外興奮。 上天總會眷顧努力的人,成績回報了他的汗水,像站在新的起點上,再前進。 如今,各種類型和用途的車輛,趙俊剛都摸了個遍,儼然成為了一名老司機。這麼多年穿梭在武漢的大街小巷裏,感受着城市的變遷,從容向前駛去。 對趙俊剛來説,18歲生日那天迎來的是如此特別的成人禮。 16年的冬天,清晨的空氣中還瀰漫着薄霧,指導員早早地同他説好一起去買蛋糕,祝福即將成年的他平安順遂,然而突如其來的火情,打斷兩人的計劃。 轄區內的一座兩層老式居民樓,將這個清晨變得格外“熱鬧”,第一次跟着指導員出全警的趙俊剛被指導員攔住,擔心的看着他“你先回去。” 倔強的他並沒有離開,怔怔的站在一旁,眼睛裏倒映着指導員漸漸走遠的身影。 別樣的成人禮,成為鎖住記憶的重要一環,曾經的“前浪”總是用自己獨特的方式關照着“後浪”。 趙俊剛的行李箱裏,有一本記錄電話班“後浪”訓練成績的帶訓筆記,薄薄的本子裏,一筆一劃記錄着他成為老師的痕跡。 九月的武漢漸漸入秋,夏的灼熱還未完全褪去,在漢陽區的七里廟消防救援站,卻有着幾分涼爽。 18歲時,諶基海離開“山城”,背井離鄉來到“江城”。 2016年的大年初二成為了一個難忘的夜晚,本該與家人互道祝福的時刻,卻接到出警任務,忙着救援 10 樓的一户人家,窗外的熱鬧和電視機裏歡聲笑語都離得很遠。 沒有出警任務時,做完訓練的諶基海時常一人待在圖書室裏,翻閲喜愛的書籍。 每一次深刻的回憶,就像新添的書頁,逐漸將人生這本書變得更加厚實。 夾住書籤的這一頁裏,是在2017年夏天的一個早上,轄區內的某個社區電梯井裏冒出濃煙,諶基海和隊友們 3 人一組,從 12 樓至 20 樓之間,挨家挨户上門將居民從高層帶至 1 樓,再上去,再下來,如此循環往復。 在一次出警行動中,21歲的諶基海被困在位於6層的冷庫內,一個人在這片漆黑空曠的空間中找不到出去的路,想想四周還潛藏着危險,冷汗沿着臉頰滑落。 握了握拳,強迫自己鎮定下來,在心中反覆默唸“不要慌張”,最終順着牆抹黑走了出來。 往後的日子裏,陪伴他更多的是身邊的消防車,滅火服這些“夥伴”。 “在漢陽待了這麼久,其實並不是特別熟悉,感覺這座城市一直在變化,將老舊的拆除,建立起嶄新的高樓。” 諶基海來到漢陽,遇見消防,在人生裏留下轉變的拐點,不善言辭的他,將情感灌注在行動裏。 整理好的行囊的諶基海,帶着心愛的書籍最後再看一眼這裏。 即將遠行的人,曾經都從五湖四海而來匯聚於此,經歷了一段不平凡的旅程,淬鍊成鋼。 消防員職業生涯的結束代表着人生另一個選擇的開始,他們最終選擇了和“火焰藍”揮手道別,帶着融進骨血裏的“使命”和“初心”重新出發。 【來源:中國消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