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孩子,在不同的家庭!裏成長,每隔一段時間,他們都會接受“成長回訪”,進行智商、個性、手眼協調測試等。
十幾年後,三個孩子迥異的性格慢慢顯露;
幾十年後,三個孩子的人生和命運,也拉開了分水嶺。
總有人説,有錢的人就能教出的孩子是最好的。因為富裕的家庭,可以給孩子非常優渥的教育資源,孩子不需要為錢發愁。
而窮人的孩子,接受的教育資源比不上富裕之家,通常會出現窮人窮三代的情況,他們需要付出比富人多十倍的努力,才能獲得和富人一樣的資源。
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這不禁讓我想起了英國的研究人員,為了研究到底是先天因素決定一個人的人格,還是後天教育影響一個人,開啓了一場活人試驗,並拍成了紀錄片——《孿生陌生人》。
故事裏,三胞胎一出生就被分開,分別被富人、中產、窮人家庭收養,誰也沒想到20年之後,三兄弟的差距居然如此之大。
鮑比被富人夫婦領養,養父是醫生,養母是律師,兩人的社會地位都極高,而且收入也十分可觀。自幼生活在富人區的鮑比,接受着最高等的教育,過着衣食無憂的生活。二十年後,受到良好教育的鮑比,成為了三兄弟中素質最高,且最有主見的一個。
研究人員本以為,被窮人家收養的大衞,會是最失敗的一個。但沒想到,大衞雖然在事業上沒什麼成就,但是性情卻十分開朗樂觀,跟誰都聊得來,待人處事也十分隨和友善。
反觀被中產階級收養的艾迪,他的養父是一位嚴厲的老師。從小受到嚴酷教育的他,長大後並沒有變得十分優秀,而是得了躁鬱症後,自己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雖然是一個媽媽生出的孩子,但是差距卻不是一般的大。
從這個實驗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個家庭富裕與否,並不能完全決定孩子未來的人格,更多的是要看家庭的教育。
故事還得從1980年説起,那天,一個名叫鮑比的少年,第一次踏進了他的大學校園。
作為大一新生,鮑比對未來的校園生活感到無比好奇,可讓他感到意外的是,同學和老師們竟然像已經認識他很久一樣,熱情地和他打招呼,還有女孩會衝過來,給他一個吻。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孿生陌生人》
這種過分的熱情已經遠遠超出了歡迎新生的程度,讓鮑比覺得有些不對勁,而在大家的談論中,鮑比聽到了一個名字——艾迪。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孿生陌生人》
艾迪是誰?為什麼大家都認為自己是他?
當一臉懵逼的鮑比來到男生宿舍,卻遇見了艾迪的一個好哥們兒。當這個同學看見鮑比時,也有點被嚇懵了——因為他剛剛才和艾迪通過電話,很確信艾迪還在100公里外的家裏。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孿生陌生人》
“你是不是也是被領養的孩子?” “你的生日也是7月12日嗎?”當這位同學和鮑比確認完這些關鍵信息,感到全身的血液都沸騰了——鮑比,很有可能是艾迪素未謀面的親兄弟!
兩個少年顫抖着,飛速驅車前往艾迪的家。
當門被打開的剎那,長得一模一樣的鮑比與艾迪互相望着對方,時間彷彿在這一刻靜止。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孿生陌生人》
被不同家庭領養的雙胞胎終於找到了對方,那種欣喜與感動,讓所有文字都變得蒼白無力。
可是,故事的神奇之處才剛剛開始。
在媒體對這個充滿人情味的故事進行大肆報道後,有人在報紙的照片上,看到了兩個與自己的朋友大衞長得完全一樣的人,而“領養”、“生日是7月12日”這些關鍵詞,也讓人不得不相信——這並不是雙胞胎,而是三胞胎!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孿生陌生人》
而大衞,就是這對三胞胎中的一員!
命運的安排是如此精彩,現實的戲劇性也可以超越電影。就這樣,三兄弟在闊別19年後重逢了,而他們的故事,也轟動了整個美國。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孿生陌生人》
記者們熱情地湧向了三兄弟,而在無數採訪中人們也驚奇地發現,雖然他們成長於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家庭,卻有着驚人的相似。
他們都愛吃中餐;都喜歡抽一個牌子的煙;都曾是摔跤選手;甚至對女性的偏好都一致。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孿生陌生人》
更神奇的是,在分別領養他們的家庭裏,都有一個比他們年長兩歲、同樣也是領養的姐姐。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孿生陌生人》
不經意的相遇,以及重重疊疊的巧合,讓無數美國人為這個故事而痴迷。三兄弟幾乎是在一夜之間成為了美國家喻户曉的明星,他們上電視,演電影,在紐約過起了萬眾追捧的生活。
三胞胎客串麥當娜主演的電影《神秘約會》
後來,兄弟仨甚至利用人們對“三胞胎”的好奇心,在紐約開了一家“網紅”餐廳,開業的第一年就場場爆滿,賺到了100多萬美元。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孿生陌生人》
與此同時,合夥創業的三兄弟也分別找到了自己的真愛。三人先後結婚生子,生活也漸漸安定。這彷彿是他們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最愛的人都在身邊,一切,都幸福得那麼不真實。
就當三兄弟沉浸於突如其來的團圓美滿之時,一個疑惑,卻深深困擾着領養他們的父母。
當年三個家庭在前來領養孩子時,卻沒有人告訴他們,自己領養的男孩實際上還有同胞兄弟,他們在不知情的狀況下分別將三個孩子帶回了家,也間接造成了兄弟分離的“悲劇”。
而更令人感到巧合的是,領養三兄弟的家庭恰好來自不同階層,有着不同的教養方式。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孿生陌生人》
鮑比的養父是一名醫生,養母是一名律師,家庭成員基本上都受過良好的教育,他們衣食無憂,居住在美國最負盛名的“富人區”。
鮑比的養父母工作非常忙,陪伴孩子的時間並不多,但在有限的時間裏總是儘可能地為孩子提供最好的資源,幫助他成長為健全的人。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孿生陌生人》
艾迪成長於一個典型的中產家庭,養父也是一名受過高等教育的教師,但有些不同的是,艾迪的養父非常保守,對子女的教養態度也十分嚴苛,從小到大,艾迪都與他缺少溝通。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孿生陌生人》
大衞的家庭是受教育程度最低的,養父母都是移民,英語是他們的第二語言。他們經營着一家小小的雜貨鋪,勉強能夠維持温飽。
雖然社會地位不高、也不算很有錢,大衞的父親卻是三位養父中最温暖而幽默的,他有大量時間陪伴孩子成長,與孩子平等溝通。而成年後的大衞,也成了三兄弟中最樂觀外向的人。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孿生陌生人》
一樣的血緣與基因,卻在截然不同的環境下成長,這是否像極了某種“實驗”?想當年,舉世聞名的BBC紀錄片《人生七年》,也是跟蹤調查了來自英國不同階層的小孩,以觀察不同的家庭環境對兒童成長會有怎樣的影響。
而三兄弟的成長軌跡,簡直就像它的翻版。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孿生陌生人》
不幸的是,這一切的猜測竟然是真的。
幾年後,《紐約客》的記者勞倫斯在無意間發現了80年代的一項秘密研究,有人故意將領養機構的雙胞胎或三胞胎分散給不同背景的家庭,只為研究一個橫亙於科學界的難題:
“一個人之所以成為現在的樣子,究竟是先天因素的作用大,還是後天環境的影響深?”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孿生陌生人》
我們常説,家庭決定命運。
可影響孩子最深的,並不是家庭條件,而是父母的養育方式。
這部紀錄片中,有個細節讓我印象特別深刻。
三胞胎相聚之後,曾經一起開過一家餐廳。
當時他們三個的故事,被很多媒體報道,人們對三胞胎很好奇,自然也願意光顧,餐廳生意一度爆滿。
可是在不同環境下成長的三兄弟,性格迥異,又缺少成長中的磨合,一起合作開餐廳,產生了很多理念分歧。
一次激烈爭吵之後,鮑比退出了生意,決定重新尋找方向。
大衞認為,理念不同分開是正常的,繼續自己的生活。
而艾迪卻自責很久,認為是他和大衞擠走了鮑比,情緒漸漸走向崩潰。
從這件事,其實側面反映了,家庭教育方式,對孩子的深遠影響。
一個孩子,如果能在家庭中得到足夠的温暖和快樂,他就會學會樂觀的面對生活,哪怕遇到困境,也會理性看待。
而如果他成長過程中揹負了太多嚴厲的指責,缺少家庭的温暖,他會很容易把自己逼到一個小角落。面對困境,也不容易走出來。
圖片來源:電影《看上去很美》
我們要承認,孩子之間的差距,跟基因、跟金錢、跟所接觸的教育資源和環境有關。
但是回望過去,也會發現:
孩子是什麼樣的性格、有什麼樣的個性品質,這些都是在家庭裏養成的,而正是這些,決定了孩子能力大小和命運好壞。
當然,即便是條件不太好的家庭,卻也不一定就養不出有出息的孩子,只要做好這兩點,孩子未必會比別人差。
1、正確教育
金錢是良好教育的基礎之一,但金錢不甚充裕的家庭同樣能夠教好孩子,寒門出貴子自古有之。
作為父母,真正最需要用心的是教育方式,正確的教育方式能夠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2、以身作則
身教重於言傳,你想要孩子成為怎樣的人,自己首先就要成為那樣的人。
只有父母給孩子做好榜樣,孩子才能潛移默化地變得優秀,若是本身家庭條件就不好,父母又自甘墮落,孩子如何能夠成才?
家庭環境、經濟條件對孩子的影響很大,但卻並不是決定性的,孩子的未來,永遠有變數,永遠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