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想早點退休,退休的人想繼續就業?
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這是國家衞健委最新測算的2035年左右中國的老年人口數量,彼時中國將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
接下來的十年,“60後”羣體將持續進入退休生活。
對於很多崇尚FIRE(經濟獨立,提前退休)的年輕人來説,退休意味着追求嚮往生活的開端。但對很多真正步入退休生活的老年人而言,出於各種不同的原因,徹底停止工作似乎並不是最好的選擇。
最近有調查顯示,68%的老年人退休後再就業意願強,三成受訪者有經濟壓力。“在家裏閒着太年輕,找工作很多地方又不願意要”的尷尬,成為一些老年人的切身困擾。
繼續工作的理由
文化有一段令很多年輕人感到驚訝的工作歷程,22歲參加工作,79歲還在上班,用他的話説,“一天都沒歇過”。
他曾在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綜合所任所長達十餘年。退休後,單位將他返聘至2016年。之後,73歲的文化又應北京都會規劃設計院邀請任顧問,直到現在。
57年不間斷工作,文化説,忙已經成為他的一種慣性。
當然,這慣性也由多種原因推動。一直以來,文化都對做研究更感興趣,當所長期間,他還經常晚上抽出3小時做課題。退休後再工作,他按自己的想法定了三原則:幫忙不添亂、做學問不管理、諮詢不決策。
在他看來,退休的老專家可以幹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既能貢獻經驗和智慧,也對本人晚年健康有幫助。他認為,腦子就跟四肢一樣,越動退化得越慢。
文化是位空巢老人,身邊沒有老伴和子女。他説,自己在家是待不住的,一閒就會感到非常寂寞。或許也因如此,他的時間觀念非常強,每個時間段幹什麼都已提前規劃好。
53歲的周曉蘭能體會這種“閒不住”。退休前,她在社區工作,別人都評價她“擅長和人打交道”。
孩子在讀研究生,丈夫還在上班。退休後,一個人賦閒在家,把她悶壞了。“你説50歲在家待着,每天上公園溜達,太年輕了吧。我又沒有唱歌跳舞的愛好,所以乾脆找個地方上班。”
繼續工作的理由,在不同中也有相似。近日,某平台發佈《2022老齡羣體退休再就業調研報告》。報告顯示,46.7%的老年人重返就業市場為尋求個人和社會價值。19%的求職者希望發揮一技之長,繼續追求職業發展。34.3%的求職者通過再就業補貼家用、增加收入來滿足更高層次的消費需求。
57歲的陳亮是那34.3%中的一個。年輕時為供孩子們上學,他常年在外打工,後來孩子們陸續成家立業,他還沒停下,而是在上海找了一份保安的工作。
一方面是他閒不住,另一方面還是為了孩子,他説現在年輕人壓力太大,他自己多賺點就能多攢點錢,既補貼家用也減輕孩子們的負擔。工作之餘,每天早晚他都會練習打網球,這讓他覺得生活充實了起來。
“能幹就幹唄,小車不倒只管推。”他説。
老年人再就業的競爭力
與年輕人相比,老年人再就業,首先面臨一個頗為關鍵的問題:競爭力在哪裏?有多少?
前段時間,中國老年人才網上線引起熱議,中新網記者採訪了多家用人單位。
中老年人興趣學習交流平台春榆學社的負責人王洪川説,他們一開始並沒有特意招退休老人當老師,但在上課時發現,很多老人並不比年輕人差,甚至在很多方面還有優勢。
例如,老年人來教課更多出於興趣,教學質量更高,在多年積累下專業方面更好。由於年齡相仿,他們和學員的共同語言也更多,溝通更順暢。
王洪川觀察到,一般老年人找工作不太能接受通勤時間長或異地,在線工作幫他們解決了這個問題。
北京都會規劃設計院院長李徵表示,相比年輕人,退休老專家在學識、閲歷和視野上都有一定優勢。而且他們表達看法時更加坦誠,不會有所顧忌,且有一定辨別能力,能説出獨到的見解。他很喜歡這樣的氛圍,工作上能省不少心。
相應的,他們也有如較執拗、鋒芒外露等不足。李徵認為,用人單位應起到既鼓勵暢所欲言又能包容化解缺點的作用,有時需充當老人和外部環境的“墊板”。
“伺候老人的活兒,很多年輕人不願意幹,上次有個人來應聘,説‘我在你這兒幹可以,但我不管擦桌子,不管老人吃飯’,為啥呢?因為在家裏都不幹。”何強是北京市密雲區明鑫社區服務中心的負責人,他們有四個社區養老驛站,總共20名工作人員,老年人是主力。
近年來,像麥當勞、宜家等連鎖企業也開始招聘退休人員。有評論分析,招聘退休員工能減少用工成本。對青年人來説,一些待遇不高、晉升空間較小的服務型崗位正逐漸失去吸引力。
時間賦予老年人以閲歷、耐心和更高的包容度,但在職場,時間還意味着另一面。周曉蘭退休後,曾應聘過商場售貨員,對方直誇“大姐您真行”,但一聽年齡已超50歲,還是將其拒絕。
不少招退休人員的用人單位也表示,更希望聘用退休不久,如退休5年或10年以內的老人,因為年紀太大要考慮健康和安全問題。
北京一家養老服務公司的人事經理周女士説,他們招聘老年人的效果不太好。一方面,很多工作需要老年人使用電腦、智能手機,有些還需要一對一去教,培訓成本較高。
“一些退休或給子女帶孩子的老人來應聘,他們早晚忙,中間有很多時間閒着,但他們所説的閒着也就4到6小時,對於用工單位來講是不夠的,再加上每週需要固定時間,很多人滿足不了。”周女士説。
她提到,有些老年人會説自己擅長理髮、唱歌跳舞等,但他們所擅長的並不是公司所需要的,“求職者和企業的需求匹配度不是很高”。
老年人再就業的“攔路虎”
每週一和週四上午,文化會騎自行車到單位一趟,或開會或做諮詢,每次去帶回一大堆資料,其餘時間在家辦公。疫情前,每年他還要外出考察三五次。
這一切的前提,是他有個健康的身體。年輕時他是籃球隊隊員,現在還每晚健走8000步。
“一些年輕人,都沒我上樓梯快。”文化説。但他也指出,“哪能個個都像我的身體,其他的老專家,他們的身體狀況允許他們幹多大的工作量呢?”
“年輕的時候,説幹啥抬起腳就走,不考慮那麼多後果,現在活兒也能幹,但你就不想再那麼操心。”周曉蘭説。
她還提到,他們那代人文化水平相對沒那麼高,很多人沒啥一技之長,找工作的範圍較窄,她身邊很多退休人員都是做保潔、服務員等對體力和腦力要求不高的工作。
中新網記者注意到,在招聘平台上,面向老年人的崗位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對專業和技能有一定要求的工作,一類是低門檻勞動密集型工作。有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曾向媒體表示,目前面向超齡勞動者的招聘,還是以服務保障等臨時性崗位為主。
在工作過程中,由於很多老年人已超過退休年齡,和用人單位是否構成勞動關係往往引起爭議。當遭遇勞動侵權、發生工傷事故時,如何保障自身權益,也是老年人不得不關注的法律風險。
“現在科技發展很快,農村打藥都用無人機,耕種收割都能實現無人駕駛了,有多少人還願意用老年人?”陳亮説,現在年輕人找工作難,老年人也不容易。
年紀大、精力不夠旺盛、沒有專業技能、勞務風險高……一個個“攔路虎”,使得很多老年人不得不面臨着尷尬現實——有再就業意願,但難找到合適工作。
一個包容性就業的社會
對很多年輕人來説,老年人再就業的嘗試,既關乎於未來,也關乎於眼下,比如,老年人會搶年輕人的“飯碗”嗎?
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北京大學教授陸傑華對中新網記者表示,就業市場總量是相對固定的,再加上受疫情和經濟下行等因素的影響,從表面看,老年人就業多少會和不同代際形成一些衝突,但長期來看,老年人就業和青年人就業並不是相互擠佔的局面。
陸傑華説,老年人就業羣體並不是所有人都就業,大部分就業的老年人第一相對健康,第二有就業意願,第三有技能或通過培訓能提高技能,第四老年人就業不大可能像退休前一樣是全天候的。很多老年人是彈性就業,有些老年人就業的行業是年輕人也不太願意去做,兩者並不會相互擠佔。
他指出促進老年人再就業的現實背景,過去我國就業規模總量大、比例高,享受了較好的人口紅利,但隨着老齡化加快,退休的人越來越多,工作的人越來越少。我國的養老金採用“現收現付”制,就業人口規模和比例的減少可能會影響養老金的可持續性。
此外,隨着社會經濟發展和公共衞生條件改善,目前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已提高到77.93歲,這意味着老年人勞動參與的可能性在不斷增長。
“世界衞生組織曾提出‘健康老齡化’的概念,鼓勵老年人蔘與到社會中,研究發現,參與的老人相對健康,認知也相對好。”陸傑華説。
對於老年人在就業中面臨的困難,陸傑華認為,一方面,無論政府還是企業、社會組織都應樹立就業友好和包容性就業的理念,消除就業年齡歧視、户籍歧視等。
另一方面,就業是老年人的權利,還要確保老年人就業的權益。我國在老年人就業方面的法律法規還應進一步完善,比如勞動關係、勞動合同、勞動時間等都應有法律約定,不然可能會影響老年人再就業的推進。
此外,陸傑華認為,為老年人再就業賦能也很重要,如給老年人提供多元性、個性化的就業培訓。針對老年人就業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他建議構建老年人再就業的信息平台,將供和需充分匹配起來。
“我們每個人都在變老的路上,不論老年、青年和中年,大家能夠平等地就業。這種就業友好型的社會環境,是我們需要提倡的。”陸傑華説。(應受訪者要求,部分人名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