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女委員在人民大會堂説,留守婦女在家門口乾這個,月收入達到四千元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 王閒樂 洪俊傑 孟羣舒 舒抒 黃尖尖 顧傑 劉雪妍 張駿

3月10日下午,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舉行第三場“委員通道”採訪活動,部分全國政協委員通過網絡視頻方式接受媒體採訪。

記者提問,易地扶貧搬遷是重要脱貧方式,很多人搬出大山,挪了窮窩、拔了窮根,但不久之後很多人又搬回去了,搬遷羣眾最關心什麼,如何留得住、能致富?

全國政協委員、貴州黔東南州副州長鬍國珍回答説,搬遷羣眾更關心以後的生計問題,幹什麼、吃什麼,擔心搬到城裏以後沒了營生、掙不了錢。

“政府在搬遷社區準備了很多就業機會,比如扶貧車間、文化旅遊、公益性崗位,户均可以解決就業2人以上。”胡國珍説,政府加大了技能培訓,在搬人的同時也搬文化。在台江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我們設立了扶貧車間,這裏的媽媽製造扶貧工坊,參與的都是異地扶貧搬遷的婦女。以前,她們都是村裏的留守婦女,現在她們在家門口做刺繡、蠟染、銀飾等,每個月收入兩三千元。既照顧了家裏的老人孩子,又發展了富民產業,還能傳承民族手工技藝,可謂一舉三得。“在社區,搬遷户張小花告訴我,以前來一次縣城要顛簸一個多小時。搬出大山兩年多以後,她在媽媽製造扶貧工坊學會了技術,現在還是管理人員,積極幫助培訓繡娘,每個月收入4000多元,兩個孩子都在城裏上學,丈夫也有自己的收入。”

“曾經生活在大山裏的農民,如今成了新的市民,出門就有學校、醫院、公交、商場等,社區已成為基礎設施齊全的幸福家園。”胡國珍説,貴州山清水秀,但也山高坡陡,曾經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過去5年,易地扶貧搬遷是貴州脱貧的頭號工程。2020年11月23日,黔東南州的15個貧困縣,1853個貧困村正式脱貧摘帽。脱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扶貧搬遷也不是簡單的蘿蔔挪窩,還得要致富。下一步,要加大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與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的有效銜接,抓好集中安置區的產業發展、就業幫扶和社區治理,確保搬遷羣眾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

欄目主編:張駿 文字編輯:張駿

來源:作者:上觀新聞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849 字。

轉載請註明: 這個女委員在人民大會堂説,留守婦女在家門口乾這個,月收入達到四千元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