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看到“新冷戰”,巴最後一刻宣佈拒絕參會,美峯會遭全球質疑

一個內部撕裂嚴重、對外輸出動亂的國家,如何能設定民主的標準?9日,美國主持召開的“民主峯會”在質疑聲浪中登場了。拜登在開場演講中聲稱,民主在世界範圍內面臨着“持續和驚人的挑戰”,它需要“捍衞者”,加強民主機制“需要不停地努力”。不過,外界透過華盛頓舉辦所謂“民主峯會”,更多看到的是其搞兩黨鬥爭和推進地緣政治目標的“努力”。巴基斯坦突然在峯會召開前一天宣佈不參會,正是“民主峯會”在國際社會廣受質疑的一個寫照。德國《法蘭克福匯報》9日稱,美國民主近年來面臨無數考驗,包括極端兩極分化、種族歧視問題嚴重以及今年初發生了國會山暴力事件,美國在民主方面已經失去了聲譽和公信力。“美國當局採取哪些措施來改善國內局勢?”俄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8日表示,華盛頓沒有這麼做,卻在向世界發送“垃圾郵件”,召開“民主峯會”。“此次峯會更像是美國身處國家分裂懸崖邊和民主窪地時作出的一次絕望反抗”,有港媒這樣評論。

拜登稱想辦這場峯會“很久了”

美國東部時間9日早上8時,拜登在所謂“民主峯會”上發表了開場演講,持續近15分鐘。他稱,自己想辦這場峯會“很久了”,因為“在美國,我們每個人都知道,革新民主、加強民主機制需要不停地努力”。拜登提到,國際機構最近的報告顯示,包括美國在內的不少“民主國家”過去10年都出現一定程度的民主倒退。但他同時稱,也有“專制主義者”想在世界各地施加影響力,他們試圖增加人們對“民主政府”的不滿,而“這是當前時代最重要的一個挑戰”。

拜登宣佈設立“總統民主復興倡議”,在未來一年,美國計劃提供高達4.244億美元資金,將集中應用在5個領域,“包括支持媒體自由、打擊國際腐敗、支持民主改革者、推進促進民主的科技及定義與捍衞什麼是公平選舉”。

共同社9日評論説,拜登政府將當下的狀況視為“民主國家”與中俄等“專制國家”的競爭。不過頗為諷刺的是,許多外媒報道拜登講話時,更着重提及美國正在陷入民主困境。法新社9日引述美國杜克大學政治學教授布魯斯·詹特森的話説,舉辦這場峯會“從來都不是好主意”,美國的民主狀況比其他很多西方國家糟糕得多,如果美國想變得更具競爭力,實際上取決於它解決國內問題,“而不是讓100多位領導人齊聚一堂,空喊‘我們喜歡民主’”。

“當拜登召開線上‘民主峯會’時,人們愈發質疑美國自身民主的穩定性以及這位宣揚民主價值觀的總統的可信度。”美國《洛杉磯時報》9日稱,這些價值觀看起來都無法團結拜登自己的國家,他卻試圖用於團結其他國家。

拜登講話結束後,領導人閉門全體會議開了兩小時。當天還計劃召開兩場小組討論會,主題分別是“增強民主韌性:從COVID-19 中更好地重建”以及“預防和打擊腐敗”。10日的會議預計從美東時間早上6時開始。有報道稱,台“政務委員”唐鳳和被香港警方以違反國安法通緝的前“香港眾志”主席羅冠聰將在當日粉墨登場。

“如果你看日程就會發現,議題安排很抽象。”美國韋爾斯利學院政治學者史黛西·戈達德對“美國之音”稱。

巴總理:不想看到“新冷戰”

美國糾集110個國家和地區的 “政府、公民社會和商界領導人”參加的這場所謂“民主峯會”,在召開前一天遭到打擊。8日晚,巴基斯坦外交部發表聲明宣佈不參會。據當地媒體《論壇快報》9日報道,伊斯蘭堡起初計劃派部長級別官員參會,但經過數日內部討論後,最終決定不參會。巴方的聲明並未提及具體原因,但《論壇快報》分析説,可能有多重因素髮揮了作用。

多家巴媒認為,美國試圖通過舉辦“民主峯會”促成一個對抗中國的聯盟,尤其是邀請台灣代表參會,華盛頓這一立場使得巴基斯坦不可能參加此次峯會。9日,巴總理伊姆蘭·汗參加一場研討會時表示,巴基斯坦不希望看到“新冷戰”發生,該國想在中美之間起到緩和衝突的作用,而不是製造對立。

不想看到“新冷戰”,巴最後一刻宣佈拒絕參會,美峯會遭全球質疑

《論壇快報》認為,伊斯蘭堡的決定也反映了巴美關係的現狀。自拜登上台以來,他從未在公開場合與伊姆蘭·汗進行接觸交流,尤其在阿富汗問題等地區關鍵事務上,對巴基斯坦採取無視態度。上個月,巴政府就阿富汗問題向議會作簡報時表示,與美國的關係正處於低潮。報道稱,伊斯蘭堡拒絕參會或被認為是對白宮的“明顯怠慢”,可能對原本就緊張的兩國關係產生負面影響。

美國民主是“玻璃房子”

白宮的邀請名單直到峯會舉辦前最後一刻都是國際媒體的爭論話題,德國電視一台9日稱,美國政府作出的“選擇”引起了局勢緊張。中俄未受邀請被廣泛認為是“民主峯會”成為推進美國地緣政治目標工具的一個明顯例證。美國韋爾斯利學院政治學教授戈達德8日對“美國之音”稱,此次峯會對拜登而言是一個“機會”,“這是‘你要麼支持我們,要麼反對我們’的非強硬版本”。

與此同時,美國對華打壓動作沒有停止。8日,美國眾議院通過三項與所謂中國人權問題有關的法案,其中包括“維吾爾強迫勞動預防法案”,它假定所有來自新疆的商品都是通過“強迫勞動”製造的,並禁止新疆生產的貨物進口,除非當局能證明產品並非“強迫勞動”所得。另外兩項法案則是繼續造謠抹黑中國在新疆的所謂人權問題。

“所謂新疆存在‘強迫勞動’完全是惡毒的造謠。”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9日表示,美方舉動的實質是打着人權的幌子搞政治操弄和經濟霸凌,企圖破壞新疆繁榮穩定和民族團結,遏制中國發展。

無論是打“人權牌”還是“民主牌”,美國都難掩自身的失敗。“美國之音”報道説,哈佛大學一項新民調稱,52%的受訪美國年輕人認為國家民主“陷入困境”或“失敗”,僅7%的人稱是“健康的”。難怪《華盛頓郵報》一篇評論稱,在很大程度上,美國的民主是一座“玻璃房子”。據俄新社9日報道,美國中情局前局長邁克爾·海登此前撰文闡述美國存在的問題,包括警察暴行、監獄系統的墮落和立法不完善、選舉過程不透明、社會不公等問題。

“美國當局採取了哪些措施來改善國內局勢?發起討論、進行民意調查、實施改革?沒有。相反,他們正在向世界發送垃圾郵件,邀請他們參加民主國家峯會。”俄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8日説,皮尤一項民調顯示,近八成美國受訪者不承認美國是一個民主國家,“在這種情況下,將美國視為捍衞民主的世界領導者是不合時宜的”。在她看來,頗為“有趣”的是,美國公民的看法並未引起他們政府的重視。

在美國《外交政策》雜誌看來,拜登不應該大張旗鼓地舉辦“民主峯會”有另外一個原因:華盛頓之前在國外推廣民主的努力基本上都失敗了。文章説,民主掮客試圖按照美國的形象重塑世界,將其他國家的政治機構作為目標,將重點放在所謂民主選舉上,卻忽視了公民的需求。這種做法加劇了那些國家的兩極分化,並缺乏公民信任,現在美國自己的機制已被證明容易犯錯。

美學者:“民主峯會”可能適得其反

“拜登的民主峯會可能適得其反。”哈佛大學國際關係學教授史蒂芬·沃爾特9日在美國《外交政策》雜誌撰文説,華盛頓此舉説明美國外交政策中反覆出現的兩個問題:無法設定明確的優先事項並予以堅持;傾向於宣佈崇高的目標,但又無法實現它們。

沃爾特認為,如果拜登面臨的主要挑戰是中國,那麼強調民主可能不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最佳方式。但是,如果他的頭號問題實際上是氣候變化或疫情這樣的全球性問題,那麼美國外交的主要任務就是促進與各國合作,而不是把世界分為“好”或“壞”國家。沃爾特同時提醒道,“美國自己已經病得很嚴重了”,而“治病”的最好方法是給選民帶來切實治理成果,大部分美國人更關心疫情、就業、經濟安全、教育等熱點問題,而不是他國的人權狀況等。

香港《大公報》9日刊文稱,美國以轉移國內視線、割裂世界的方式召開“民主峯會”,失去了一次自我反省的機會,同時對當前聚焦抗疫、提升全球治理水平及合作意願沒有半點助益。

●本報駐美國、德國、新加坡、巴基斯坦特約特派記者 林日 青木 辛斌 程是頡 ●本報記者 郝爽言 ●柳玉鵬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131 字。

轉載請註明: 不想看到“新冷戰”,巴最後一刻宣佈拒絕參會,美峯會遭全球質疑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