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梅委員:向大海要水,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一泓清水,繪就城市發展生態底色。如何在京津冀這塊版圖上實現人水和諧的秀美圖景?全國政協委員、自然資源部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原所長、教授級高工李琳梅建議,把海水淡化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新水源,“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生態之基,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就是守住了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基。”

李琳梅用數據説話,2020年,京津冀地區水資源總量185.4億立方米,僅佔全國總量的5.9%,“近年來,南水北調緩解了京津冀地區的生產生活生態用水的壓力,但隨着京津冀協同戰略的深入推進,現有水資源仍不能滿足京津冀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需求,水資源缺口依然存在。”

常年從事海水淡化工作的李琳梅提出,解決京津冀地區水資源短缺的問題,向大海要水將是一個重要選擇。她説,有了海水淡化技術,守着大海就不會沒水喝。海水淡化具有佔地少、投資小、水質好、水量穩、便於分步實施和不受氣候影響等優勢,是南水北調的有益補充。

李琳梅建議,將京津冀協同發展三地水資源的統籌納入國家水網重大工程建設體系,優化配置地表水、地下水、引調水、海水淡化水、再生水等各類水源。將海水淡化水作為京津冀地區的主要增量水源,提高其在區域水資源供給中的配置比例,並作為重要的戰略安全保障。進一步加大機制政策創新,通過沿海新增高耗水企業必須使用海水淡化水、加大工業“點對點”供水力度、實施產水補貼等措施,探索水資源價格統籌機制。海水淡化水主要供給京津冀沿海一線的工業、市政用水,可以減少輸水成本與工業用水的二次水處理成本,把有限的用水指標用於區域發展的新增用水需求。加快區域內大規模海水淡化示範工程建設,開展自主首台(套)大型海水淡化裝備的應用示範。依託天津、河北渤海灣沿岸大規模海水淡化工程開展濃鹽水排海試驗研究。整合優勢資源,開展協同攻關,加快建設國家級海水淡化科技創新及產業基地,重點突破海水淡化“卡脖子”技術,突破大型海水淡化裝備製造技術瓶頸。

來源:北京日報 天津日報記者 韓雯 劉平 孟若冰

流程編輯:郭丹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835 字。

轉載請註明: 李琳梅委員:向大海要水,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