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京津冀協同發展】
開欄的話
勠力同心共發展,壯闊山河起宏圖。今年以來,在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前提下,京津冀協同發展逆勢而上,不斷取得新進展。光明日報今日起推出《聚焦京津冀協同發展》專欄,關注報道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工程項目、雄安新區重點建設項目和京津冀城際鐵路建設相關報道,深入建設一線和現場,採訪相關負責人、施工建設者和普通羣眾,挖掘項目背後的生動故事,展現重大項目給經濟發展和羣眾生活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
光明日報記者 耿建擴 陳元秋
12月18日下午,記者來到河北雄安新區雄縣昝崗鎮,只見一座橢圓狀的銀灰色建築巍然屹立,這是將於年底投入使用的京雄城際鐵路雄安站。站房外側,車輛穿梭,外部道路的鋪設工作如火如荼。站房內,候車室座椅安裝、牆面保護塗料粉刷、電梯設備調試等工作進展有序。車站的整體工作已經進入最後的收尾階段。
雄安站總建築面積47.5萬平方米,建築高度47.2米,主體共5層,其中地上3層、地下2層。從空中俯瞰雄安站,採用藍色漸變色的橢圓形屋蓋輪廓猶如清泉源頭,似一瓣青蓮上的露珠;平整的建築屋頂在中部高架候車廳處向上抬起,邊緣向內層層收進,如同微風盪漾時湖泊中泛起的層層漣漪。中鐵十二局集團雄安站房項目部副總工程師何錦輝介紹,車站毗鄰白洋淀,因此在設計時採取了荷葉露珠狀的設計,寓意“清泉源頭,風吹漣漪”,力求與雄安新區的水文化相契合。
據瞭解,雄安站是京雄城際鐵路的終點站,也是雄安新區第一個開工建設的大型基礎設施工程。京雄城際鐵路全長106公里,起自北京西站,經北京大興站、大興機場站、固安東站、霸州北站,終至雄安站,設計時速350公里/小時,全程約36分鐘。其中,北京段(北京西站至大興機場站)已於2019年9月開通運營。雄安站自2018年12月1日進場施工以來,在近萬名建設者的頑強拼搏下,實現9個月完成正負零層結構、1年主體承軌層如期封頂,並於今年12月10日通過初步驗收,即將在年底與剩餘路段和其他車站共同投入使用。
從一層進站口進入車站內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表面猶如鏡子般的一根根清水混凝柱。雄安站是我國首座大規模運用清水混凝土柱的鐵路站房。“它曲線優美,橫豎都是弧度,觀感自然清新,我們管它叫‘開花柱’。”何錦輝説,清水混凝柱在雄安站的大規模應用追求的是綠色、温馨、經濟、藝術的綜合效果。為此,技術團隊進行了上百次試驗,通過對石子、沙子、水泥配比的不斷探索,才有了雄安站如今的風采。
為了讓候車乘客感受到自然光線,雄安站設計了一條寬15米的“光廊”。北京鐵路局北京車務段雄安站黨總支書記付強介紹,“光廊”依託雄安站屋頂拉開的縫隙而打造,將雄安站內部的東西兩側鐵路車場天然分割,還增加了地面候車廳與高架候車廳的聯繫。作為上下貫通的採光通廊,將自然光線和景觀引入室內,不僅改善了環境、豐富了室內空間效果,同時解決了採光、通風、消防排煙等技術要求。
除了內部的“光廊”,雄安站外側屋面還建有光伏項目。中鐵建工集團雄安站項目黨工委副書記王星運介紹,雄安站的屋頂上鋪設了4.2萬平方米光伏建材,總裝機容量6兆瓦,使其成為一座會發電的火車站,年均發電量可達到580萬千瓦時,可實現自發自用、餘電上網,為雄安高鐵站的公共設施帶來清潔電力。據初步測算,光伏發電的引入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500噸。
在雄安站的地上三層結構中,一層和三層是候車大廳,中間層是高鐵線路和站台。如何減少列車噪音對候車旅客的干擾成了一個難題。為了最大限度提高旅客的舒適度,雄安站使用了裝配式可降噪吸聲站台牆。這種牆板有一米高、兩米多長,採用聲學設計,上面有很多55毫米見方的孔眼,夾層為玻璃絲綿。據王星運介紹,雄安站首次採用了這種裝配式站台吸音牆板,這種牆板能很好地起到降噪作用,極大地降低了列車通行時產生的噪聲,提高了旅客的出行體驗。
作為一條“智能高鐵”,京雄城際鐵路在建設中利用5G數據傳輸,大力推進BIM(建築信息模型)技術的應用工作,同智慧工地管理平台高度融合。“雄安站也處處體現着‘智慧’因素。”付強介紹,雄安站內有着多套智慧系統,可以通過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把業務與技術深度融合,讓數據與服務器資源共享,形成統一的指揮平台。這個平台也叫智慧大腦,可以對全站800個監控設備、795塊電錶、48塊水錶,還有68部扶梯、42部直梯等進行作業全過程監控。一旦設備發生故障,可以及時進行搶修和檢修,為旅客提供更便捷的服務。
中國鐵路設計集團有限公司首席專家、總建築師周鐵徵説,雄安站還秉承“站城一體化”的設計理念,將車站與城市空間緊密融合,將使高鐵站的交通功能與城市公共服務功能有機銜接、互聯互通。
據瞭解,除京雄城際鐵路外,雄安站在未來還會接入京雄商高鐵、津雄城際、石雄城際和雄忻高鐵等多條鐵路幹線,將在京津冀“四縱三橫”高速鐵路網中佔有重要地位。
《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21日 01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