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生活圈辦事方便 小環境遊賞皆宜

由 無英 發佈於 綜合

閲江樓街區。 南報融媒體記者 何剛攝

記者日前獲悉,今年省級宜居街區將迎來驗收,南京天津新村、閲江樓和姚坊門街區3個示範點建設成果如何?記者近日逐一走訪,感受宜居街區如何“宜居”。據介紹,這3個街區是在2019年江蘇針對不同類型地區開展的省級美麗宜居示範街區試點時,被列入全省首批5個示範區創建名單。

姚坊門:“大小圈”串起慢行空間,“生活圈”15分鐘搞定

1月18日下午,棲霞實驗小學堯和路分校正在放學,校門前既看不到車輛扎堆,也看不到人員扎堆。家長們全部集中在街心公園,學校在公園一側開了個邊門。這是姚坊門街區結合明外郭百里風光帶建設專門打造的家長等候區。

“過去我們接孩子,校門口真的很亂,車輛也沒地方停。現在不僅有了家長等候區,還設置了一個停車場,一切都井然有序。”家長彭女士告訴記者。

改變不止於此,堯和路還壓縮車行道,實現了健康步道、通學道和林蔭道的“三道合一”,創造出一個優美的慢行空間。學校地下停車場也改造為共享停車場,夜間可供附近居民停放。

姚坊門物業管理有限公司黨支部副書記朱佳佳向記者介紹,昔日的姚坊門被視為“城郊接合部”,除了保障房就是一些企業職工大院。結合宜居示範街區創建,通過近兩年時間的打造,堯和路上的“三道合一”紅色步道在整個街區已經擴展到7000多米,串聯了所有小區、街角公園、生活鄰里中心、公交站台等,形成一個紅色的“大圈”。堯林仙居等一些小區則建設了串聯單元樓、活動場地的紅色步道,就像一個個“小圈”,“小圈”和“大圈”串聯起居民的步行空間。

朱佳佳説,街區還在構建一個“15分鐘生活圈”。一幢3層的鄰里生活中心正在建設當中,該中心集合休閒書吧、商業、社區辦公、衞生服務中心、託老機構、早教中心等多種功能。居民步行15分鐘內,即可享受優美的公園環境、便利的生活和醫療等服務,等於創造了一個宜居的幸福圈。

閲江樓:集成式改造,“圍牆”內外皆“風景”

我市另外兩個省級宜居街區創建試點位於鼓樓區,雖都屬於老城密集居住區,改造卻各有特點。

閲江樓街區處在旅遊景區邊緣,北望閲江樓,片區內部多為建成數十年不斷老化的企業家屬院,環境品質與景區不匹配。下關街道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閲江樓街區採用的是集成式改造方式。比如交通,多倫路、新民路多條道路比較狹窄,長期存在人車混行、擁堵的問題。他們聯合交管部門實施了道路單循環改造。多倫路居民劉長雲告訴記者,汽車雙行變單行,擁堵改善了,居民停車有着落了,再加上小區整治和空中杆線下地,整個街道清清爽爽,心情也舒暢了。交通改造還兼顧考慮兩側院落停車問題,通過挖掘停車空間,增加了單向道路停車泊位。

作為景區邊的居住區,街區創建也在推動“圍牆內”居住空間與“圍牆外”開放空間的充分銜接。花家橋、多倫路挖掘空間,建設了多個街角“口袋公園”。新民門外護城河邊,通過打通梗阻,創造連貫的濱河風光步道,實現了街區與閲江樓、獅子山風景區的城景相融。與此同時,閲江樓街區正在推進5G智慧社區建設,將一體化考慮智慧樓道燈、智慧充電樁、小區進出門禁系統、街區道路智慧路燈等的集成配置。

天津新村:突出“人性化”,完善細枝末節

天津新村街區位於古林公園東面,地勢高低起伏,坡道、台階特別多。“宜居街區可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整治改造。”寧海路街道相關負責人解釋,宜居街區與老舊小區整治最大的區別在於“人性化”,以及細節上精摳細抓。天津新村小區大部分建於上世紀70—80年代,不僅停車位缺口比較大,小區內的公共空間也有待優化。小區內的遊園廣場在南片,佔地面積達到小區一半的北片卻沒有任何活動場地,而且南北片落差超過4.5米,現有的兩部樓梯都比較陡,小區北片的老年人到南片散步遛彎都很不方便。在宜居街區的打造中,這些細枝末節得到了完善。所有的坡道都加裝了扶手,街區內擠出空間建設了袖珍廣場和公園。採訪中多位居民對記者表示“很滿意”。

美麗宜居街區是美麗宜居城市建設的一部分,記者從市建委瞭解到,結合美麗江蘇建設,我市計劃利用3年時間,建成更多可觀可感、具有南京特色、代表省會水平的試點示範,為美麗宜居城市建設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成功經驗。

作者:何鋼

來源: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