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卞英豪
7日晚,吉林某醫院大門外發生交通事故,傷者急需救治。事故當事者入院求助,卻無人響應,還被告知需撥打120。等待近40分鐘後,急救車將傷者送往距離事發地14公里外的醫院總部。事後,醫院工作人員解釋稱,按照醫院規定,醫生在值班期間不能脱崗。
在"120"門口撥打"120",這般魔幻的體驗,在這條新聞中卻是如此的真實。"醫生應該救治醫院門口的傷者嗎?"這個似乎都不應該成為問題的問題,竟然登上了網絡熱搜。
毫無疑問,無論這位昏迷的傷者是在醫院門口還是小區門口,他當時身處的都是生命的鬼門關口,迅速而有效的救治是毋庸置疑的第一要務。
但事實並非如此,而且是大相徑庭。我們不禁要問:到底是什麼讓近在咫尺的專業救援,變成了長達40分鐘的冰冷地、無奈地等待?
值班醫生機械地"遵守"死板的規則,似乎是事件的一大表因。
誠然,"醫生在值班期間不能脱崗"是一條重要的管理紀律。在崗的醫生,也確實需要對排隊看診的病人負責。而且,急診醫生也存在着工作忙碌,無法抽身等客觀情況。作為旁觀者,一味指責醫生"見死不救"也略顯偏面和武斷。
但法理尚且不外乎人情,更何況是模稜兩可的院規。在人命關天的重要時刻,一位手有餘力的醫生,移步百米之外的醫院大門救死扶傷,這絕非是"脱離崗位",恰恰是白衣聖手勇於承擔崗位責任的表現。而如今,醫生雖然沒有在"物理上"脱離崗位,在"心理上"卻已然背離了職責。
在那樣的時刻,傷者和家屬所希望的倒未必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盛況。但實際情況卻是,偌大的三甲醫院,竟然連一個伸出援手的專業人員都沒有,這似乎有些説不過去。
當然,比起醫生們刻板地執行,教條的制度本身才是事件的最大誘因。
設立醫院的初衷是救死扶傷,制度的存在則是約束醫者履行職責。然而,"不能脱崗"這一教條約束醫者的同時,卻也約束了傷者被救治的權力。
縱觀此事,當事人沒有輕易搬動傷者,而是進入醫院門口求救,此舉合情合理、合規合法,傷者完全有權力得到儘快的醫治。而急診醫生救治突發事件的傷者,是崗位任務更是職業道德所在。在崗醫生有這個義務去儘快醫治患者。
但不幸的是,冰冷的制度讓天經地義的事,變得荒誕無稽。患者就在醫院門口,卻要叫救護車?醫生在醫院範圍內救人,會被定義脱離崗位?50米內就能找到的專業救護,卻讓昏迷的患者等了40分鐘還再開了14公里?
讓人無語的事實背後,是醫院救治流程的無序,制度條例的無情,甚至是管理的無能。假期人員的靈活安排,緊急情況的特殊處理流程,醫生盡職條件下的免責……對於當地久負盛名的三甲醫院,這似乎不是什麼難事。但這些疏漏,最終成了破壞醫患關係的導火索。
所幸,此事沒有導致更嚴重的後果。然而,教條的制度、死板的執行、無序的管理依舊值得各方反思。
疫情過後,社會尊醫崇醫的良好風尚、和諧的醫患關係得到了很好的鞏固和強化。面對得來不易的成果,醫療機構應當及時審視制度的不足,努力保障醫護人員和病人的合法權益,樹立醫良好的醫德醫風,增強醫患的互相理解。讓"醫院門口,求救無門"的悲劇不要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