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這個“互聯網 養老院”不一般

記者手記:這個“互聯網 養老院”不一般

圖為江寧區互聯網 養老院展廳一角 人民網 顧姝姝攝

記者手記:這個“互聯網 養老院”不一般

82歲的朱寶義老人手上佩戴着智能手環。人民網記者王新年攝

乘電梯上三樓,就看見一座800平米大的互聯網 養老院展廳,智慧養老的信息撲面而來,立時讓這個民政局感覺不一般。

在南京市江寧區,户籍老年人24.95萬人,老齡化率22.6%,絕大多數又選擇居家養老。三年前,江寧區民政局系統謀劃捷足先登,率先建成了這個集展示中心、培訓中心、呼叫中心、數據中心於一體的智慧養老平台。副局長王津東説,高水平全面小康不能落下老年人羣體,相反,社會發展進步的成果更應該讓他們感受和享受到,“小江家護”則是他們依託互聯網 養老院平台重點打造的居家養老服務品牌。

進展廳右手是可視化的信息展示,左手則設置有接待羣眾來訪的服務枱。從上門照護、智能手環、銀髮助餐、智能煙感到慈善超市等,“小江家護”推出的常設功能板塊現已增加到了8個。我們採訪的當日,就有多位老人前來諮詢,工作人員一一耐心解答。

淳化街道楊村社區84歲的王世林兩年前免費領取了智能手環。據我們瞭解,這手環有實時定位功能,支持和多位家人的手機綁定通話,萬一遇到需要緊急救助的情況,還可按下中間的SOS鍵,示警信息在發送到家人手機的同時,手環會接通“互聯網 養老院”的24小時呼叫中心,後方就會安排“小江家護”護理員前往查看。

除了應急,護理員的日常職責是為高齡老人提供每月兩次、每次1小時的上門照護服務。湖熟街道和平社區的護理員潘家蘭,負責本社區6個村的老人護理,每天工作五六個小時,洗衣、燒飯、助浴、打掃衞生、代買物品……90歲的王秀清老人是她的一位服務對象,她説:“我身體挺好,兒女也會經常來看我。政府的照顧很周到,我是享了黨的福了。”

不僅如此,江寧區民政局還針對存在幫助需求的老人、殘疾人等困難羣體創新推出了互聯網 慈善超市。物品需求由護理員在上門服務時收集,上傳到“小江家護”系統。愛心人士通過“小江家護”或江寧區慈善總會的微信公眾號在線捐贈,家中閒置的家電、衣物等都可以拿來助人之困,快遞費用則由區財政統一買單。一個多月前,江寧區谷裏街道失能卧牀的張萬英老人就收到了市民唐女士捐贈的成人尿不濕。這樣的捐贈故事,幾乎每天都有發生,不少愛心傳遞已經跨越省際。

無疑,護理員隊伍是活躍在一線的助老主力軍。通常情況下,潘家蘭每個月上門照護的工作時長都在100個小時以上。“敬老愛老是我們的傳統美德,做好這個工作需要愛心耐心。”像她這樣訓練有素的專業護理員,江寧區目前已有600多人。這些散佈各處、不斷增加的護理員,連同全區80家居家養老服務中心,201個老年人助餐點以及已經到位的1.3萬個智能手環、5500個聯網式煙霧報警器等,共同編織出一個線上線下聯動的居家閉環養老服務體系。

不論互聯網 養老院,還是建基其上的“小江家護”,其背後是經年積累的民政大數據的支撐,是政府、企業、社會多方資源的整合,也是從意識到實踐的創新。民政關乎民生,做實方能惠民。短短三年間,當地政府購買服務實施上門照護服務的對象已從最初的400人擴展到25000人,區財政每年安排5000萬元預算,真金白銀紮實提升着老年人的幸福感。在這裏,我們看到了一個在全面小康路上勇於作為的民政局,也看到了新時代民政人的不凡風采。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46 字。

轉載請註明: 記者手記:這個“互聯網 養老院”不一般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