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美國3月通脹率40年來首次超過8%,且幾乎沒有放緩跡象。面對這種情形,美國政客將物價飛漲的原因歸結於俄烏衝突,拜登甚至還為此造了個新詞——“普京漲價”。
這話聽着新鮮,但玩得還是“美式甩鍋”那套。要知道,美國通脹早在一年前就已經開始。美國政府為應對疫情衝擊,推行了多次大規模財政刺激。“無上限”的量化寬鬆,向市場注入流動性的同時,也在不斷推升通脹率。同時,新冠疫情及其引發的供應鏈危機持續產生影響,供給恢復跟不上需求恢復,進一步加劇了危機。但面對一系列風險警告,美國決策層卻堅持“通脹暫時論”,甚至高呼“通脹是‘偉大的資產’”,繼續維持量化寬鬆,直至高通脹成為大問題。
美國政客對通脹事前管控不力,事中應對失據,後續被迫激進加息,這才是美國經濟眼下困局的根源所在。換句話講,這番通脹“高燒不退”壓根賴不着別人。
當然,話又説回來,俄烏衝突對全球市場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俄羅斯和烏克蘭是石油、天然氣、鎳、鋁等工業原材料及小麥、玉米等農產品的重要出口地,俄烏衝突以來石油等多種大宗商品價格創下多年新高,也使全球通脹水平不斷上升。但問題是,美國恰恰是這場戰爭的“最大縱火犯”,且時至今日,美國還在添油加薪,持續升級對俄製裁,更不斷向烏克蘭輸送武器,破壞停火和談的進程。
這其中,美國打得其實是轉嫁矛盾、坐收漁利的算盤。美國期待以輸出動盪的方式製造金融波動,在國際貨幣博弈的“比爛競賽”中凸顯美元的“避險資產”能力,以吸引大量熱錢湧入而降低通脹風險,不僅使歐洲作為“資產安全港”的地位不復存在,更讓世界為其自身的經濟金融問題埋單。
不過,事實證明,槍響之後,沒有絕對的贏家。置身同一個“地球村”,各國發展環環相扣、彼此依存,同時基於不同資源稟賦,形成了自己的發展側重,共同串聯起一條緊密聯繫、深度交融的全球產業鏈,共同構建起一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這個複雜的生態系統中,生產、流通、消費的任何環節掉鏈子,都可能導致“斷鏈”風險。眼下的全球糧食危機、能源危機等就是明證。於想要“贏者通吃”的美國來説,最終也只是軍工複合體賺得盆滿缽滿,“悄悄開香檳慶祝”,至於本國經濟、民生卻是一步步被拖入泥沼。據報道,由於通貨膨脹,美國工人的實際工資正在下降。在年收入低於4萬美元的家庭中,有66%的家庭陷入財務困境,許多人不得不在給汽車加油和購買食物之間做出選擇。
古人云,玩火者必自灼,失德者必自戕。美國的“戰爭劇本”,或許是漏寫了自己的結局。這般挑起戰爭、從衝突對抗中漁利的霸權主義做派,損人不利己,也註定會受到歷史的審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