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評:中東不是滿足美國一己之私的“臨時加油站”

海外網評:中東不是滿足美國一己之私的“臨時加油站”

資料圖:美國總統拜登 (圖/法新社)

當地時間7月11日,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在當天的白宮簡報會上宣佈,美國總統拜登將於12日前往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和沙特阿拉伯。這是拜登作為美國總統首次訪問中東。在國際油價高企、美國通脹持續高漲、其自身支持率跌跌不休之際,拜登此次中東之行恐怕難以取得突破性成果。

這是一趟被延遲已久的外訪。根據美媒報道,早在今年4月,時任以色列總理貝內特就已邀請拜登對以色列進行訪問,但直到貝內特政府下台,華盛頓都沒能敲定最終行程。拜登在就任總統的18個月後才訪問中東,無論是與前任特朗普、還是同為民主黨人的前總統奧巴馬相比都顯得太晚。特朗普在就任4個月後對中東地區進行了訪問。奧巴馬首次訪問中東的時間是2009年6月,也就是他上任後4個月;2013年3月,他更把第二任期的首次出訪安排在了中東。很顯然,無論拜登怎麼強調“他此行將促進美國的重要利益”,華盛頓不再視中東為優先事項的態度已經非常明顯。

而拜登此行想要達成的主要目標更是面臨重重困難。白宮早已證實,拜登此行的重頭戲之一,是勸説沙特大幅增加石油產量,以期平抑國際油價,從而抑制美國屢創紀錄的油價和持續高企的通脹。受俄烏衝突和美西方對俄羅斯實施單邊制裁影響,國際油價在過去幾個月持續走高。受此影響,美國國內成品油平均價格也大幅上漲,並推動通脹水平一路走高。通脹節節高升,拜登和民主黨的支持率卻跌跌不休。綜合民調網站“538”(FiveThirtyEight)的數據顯示,截至6月11日,拜登的平均支持率僅有38.5%,再創新低。法新社就稱,如果拜登無力改變國際油價,他和民主黨可能成為選民的“出氣筒”,民主黨很可能在中期選舉中遭遇“慘敗”。

在顯然不可能放鬆對俄羅斯的制裁、也不大可能給中東另一個產油大國、也是被美國視為“死對頭”的伊朗鬆綁的情況下,坐擁1200萬桶/日原油產量的沙特成了拜登的“救命稻草”。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分析,如果不是俄烏衝突對全球石油市場的擾動,“拜登現在根本不可能去沙特”。但問題在於,一方面,在拜登宣稱要讓沙特成為國際舞台上的“賤民”之後,沙特又有多少意願來幫助他擺脱目前的經濟和政治困境?另一方面,就算沙特真的願意提高產量,又能多大程度緩解目前因地緣政治緊張、全球性通貨膨脹、供應鏈失衡等多方面因素引發的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問題?

此外,拜登想要通過此行修補與盟友的關係也面臨不小困難。拜登此行將訪問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和沙特。但頗為尷尬的是,以色列正面臨3年來第五次大選,在這種情況下,拜登不但要小心避免介入以色列內政,還可能要面對更喜歡共和黨的前總理內塔尼亞胡再度執掌以色列的前景,本就因伊核問題、巴以問題等磕磕絆絆了好幾年的美以關係,短時間內恐怕還會繼續磕絆下去。

拜登在阿拉伯世界也未必能討到多少好處。除了沙特之外,美國近與其他海灣阿拉伯國家的關係也不復熱絡。在海灣阿拉伯國家看來,無論是過去幾屆美國政府不斷在中東實施戰略緊縮政策,還是最近兩年裏美製裝備在阿布扎比、利雅得等大城市和沙特煉油廠等關鍵設施遭也門胡塞武裝無人機空襲時表現不佳,都削弱了對美國將繼續為他們提供安全保障的信心。美國政府在巴以、伊核、敍利亞、也門等中東熱點問題上不斷“翻燒餅”的政策變化,也早已把這些中東國家折騰得身心俱疲。

同時,中東內部的地緣政治局勢也發生了深刻變化,比如阿聯酋、巴林等國與以色列實現關係正常化;土耳其與沙特、埃及等國緊張關係緩和;敍利亞迴歸阿拉伯世界不斷取得進展;斷交多年的沙特與伊朗也已經“接近”結束緊張關係。種種變化表明,在經歷了多年戰亂衝突、意識形態敵對和陣營割裂後,中東地區開始迴歸現實政治,中東國家越來越多從本國利益出發制定外交政策。這一點,從俄烏衝突爆發後,包括以色列在內的許多中東國家至今仍拒絕“選邊站”就是明證。

《紐約時報》稱,在此次中東行之中,“拜登將會發現中東已經變了”。若中東真如拜登所言那麼“重要”,美國就不應視之為滿足美國一己之私的“臨時加油站”。美國應該放棄玩弄地緣政治、維護自身霸權的種種行徑,切實與地區國家合作,推動中東實現和平穩定繁榮發展。(聶舒翼)

海外網版權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13 字。

轉載請註明: 海外網評:中東不是滿足美國一己之私的“臨時加油站”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