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全球變暖下寒潮還這麼猛烈?
11月30日,中央氣象台繼續發佈寒潮預警,這是今年10月以來第四輪影響我國的大範圍寒潮天氣。預計11月30日8時至12月1日8時,東北地區東南部、黃淮、江淮、江南中東部、華南東北部等地將降温6℃~8℃,局地降温可達10℃~12℃。
前段時間,我國經歷了三輪大範圍寒潮天氣過程。本次寒潮過程後,12月2日至3日還將有一股冷空氣影響我國。為什麼全球變暖背景下,寒潮還這麼頻發、猛烈?
寒潮發生次數較同期偏多
暫且不算正在產生影響的本輪寒潮,據國家氣候中心統計,今年下半年以來我國已經經歷了三輪大範圍寒潮天氣過程,分別發生在10月14日至17日、11月4日至8日、11月20日至23日。
第一輪寒潮影響力稍弱;第二輪寒潮來勢兇猛,東北遭遇大範圍暴雪,多地降水量突破11月極值;第三輪寒潮降温幅度大、雨雪範圍廣,儘管強度稍遜,但區域疊加累積效應明顯。
1951年至2020年逐月寒潮統計顯示,平均而言,往年到11月底寒潮發生次數為2次,今年已有4次,較同期來説的確偏多。但從數據中也可以看到,11月是寒潮發生次數最多的月份,其次為10月和3月。1990年11月曾出現過4輪寒潮,1979年和2011年的11月也經歷過3輪。
圖片來源:中國氣象局
寒潮通常在季節轉換期多發,這是因為降温幅度是衡量冷空氣是否達到寒潮級別的重要標準。處在季節轉換期的11月和3月,氣温正在下降或上升過程中,冷空氣疊加基礎温度的起伏變動大,相對容易滿足寒潮標準。
雖然寒潮頻發,但截至11月28日,中東部多地氣温仍較常年偏暖。從目前預報來看,12月上旬冷空氣勢力又將變弱,全國大部尤其是北方偏暖的情況或將延續。
寒潮總體呈減少趨勢 但更加極端
雖然今冬寒潮偏多,但數據顯示,在全球變暖背景下,影響我國的寒潮次數總體呈減少趨勢。1951年、1984年以及1985年影響我國的寒潮只有2次,而2009年就有8次。因此,寒潮減少是平均態,並不是説近幾年肯定比以前少。
圖片來源:中國氣象局
寒潮雖然在總體上次數減少了,但天氣氣候出現異常的幅度卻在加大。北極冷空氣可能受到更強的擾動,因此不排除某些地區、某些時段出現更加極端的寒潮天氣。
一般情況下,極地地區的冷空氣會受到地球西風帶控制,將其圈在一定範圍內。雖然也會經常向低緯度推進,但西風帶控制性較強,就像一個“羊圈”,正常情況下,冷空氣這些“羊”大都會被西風帶這個“羊圈”圈在極地地區。
在全球變暖和極地放大效應的共同作用下,北極地區升温明顯,中高緯地區的温度梯度減小,歐亞大陸上空的西風減弱,導致西風帶這個“羊圈”不再像以前那樣牢固,被圈在極地的冷空氣更容易突破西風帶向南“一泄而下”。
圖片來源:中國氣象局
一方面冷空氣較易向南侵襲,另一方面中緯度地區的經向環流型加強,更有利於極地或高緯度的冷空氣團南下。這種情況下,極地冷空氣團甚至可以直接進入我國東北部地區,造成北方大範圍寒潮暴雪等劇烈天氣,同時可進一步向南推進給我國中東部地區帶來大範圍降温,像今年1月5日至8日刷新北方多地氣温紀錄的超級寒潮就是如此。
因此,專家指出,全球變暖與寒潮並不矛盾,反而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更容易出現更加極端的寒潮天氣。此外,全球變暖並不會導致所有地方的冬季都變暖,在北半球一些地方,反而使得冬季更冷了。
今年是“雙拉尼娜年”,冬季影響我國的冷空氣活動頻繁,勢力偏強。目前,位於北極極地的冷渦中心位置有偏向東半球的傾向,因此,明年1月至2月,寒潮發生數量還有可能進一步攀升。
圖片來源:中國氣象局
為何今年大寒大暖頻繁上演?
在西風帶中,大氣呈波浪起伏式運動,波浪的低谷區為低壓槽,高峯區為高壓脊。一般來説,高壓脊控制的地方以下沉氣流為主,多天氣晴朗;低壓槽前方多上升氣流,配合水汽,雨雪頻發。
這些槽脊活動在北半球中高緯度各個地區一直上演着。隨着槽脊移動,冷熱同時發生,只不過發生地不同。受其影響的北美洲、歐洲和亞洲各地便會出現“東邊日出西邊雨”的情形,回暖和降温交替出現,且有時還呈現一定的週期規律性。
圖片來源:中國氣象局
在極端天氣多發的當下,西風帶環流槽脊活動更容易出現大波動、大振幅,其表現就是不斷上演的大寒大暖極端情況。
今年1月5日至8日的寒潮,雖然讓北方多地刷新了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低温紀錄,但之後的2月,北方又迎來大回暖,多地刷新同期最暖紀錄。
圖片來源:中國天氣網
今年西風帶槽脊的南北跨度異常大。6月下旬至7月,北半球西風帶環流存在四個強高壓脊中心,分別在歐洲、俄羅斯遠東地區、北美西部和大西洋北部上空,對應區域均出現高温熱浪天氣。
這種冷與暖不僅表現在氣温上,它還間接影響着其他極端天氣事件發生。7月中旬,西風帶高壓脊持續偏強,阻擋北上的地中海氣旋系統,造成歐洲持續強降雨,引發洪澇災害,導致德國等地人員傷亡。此外,今年6月我國發生的多起龍捲風事件,也是暖濕氣流與冷空氣激烈交鋒的反映,是在大暖背景下發生的;7月河南極端特大暴雨也有暖的表現,充沛的暖濕水汽為破紀錄降雨提供了可能。(記者黃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