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繼軍,1971年10月生。現任上海市科技工作黨委副書記。2019年至今,任上海市對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揮部(第十批)總指揮、喀什地委副書記。
我在2019年12月23日上午10點多鐘,得知被選派為第十批上海援疆前方指揮部總指揮。當時儘管很突然,但我深知這是組織對我的厚愛與信任,因此沒有任何的猶豫,便投入到緊張的進疆準備工作當中。三天後,我們出發飛赴喀什,當飛機飛過白雪皚皚的天山,我不禁感慨:雪沒崑崙冰滿川,浦江兒女越天山。續植楊柳三千里,誓引春風度玉關。我把這首詩發給了同行的同志,以此激勵我們不忘援疆工作的初心和使命。我們越天山,穿崑崙,帶着上海市委市政府和上海人民的重託,到祖國最西北的邊陲,正式開始了三年的援疆之路。
温暖百姓的民生畫卷
按照中組部的改革要求,援疆前方指揮部18名同志中有13人要到地方任職工作,而我們總體任務與要求並沒有放鬆,甚至要求更高。人員配置的調整對我們的工作來説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而深入鄉鎮任職的同志面臨的挑戰和困難更多。因為很多同志出生成長於上海,沒有過任何農村生活工作的經歷。而在南疆的貧困縣開展工作,語言上的溝通與交流都是一個巨大的問題。雖然在新形勢下我們面臨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挑戰,但我們一定會牢記李強書記對援疆幹部的要求:不辱使命、不負重託、勇於擔當、積極作為,一定不辜負組織的厚望,把援疆工作做好,為喀什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我們的貢獻。
為了深入全面地瞭解喀什,我們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開展調研。
通過這次調研,我們對喀什地區有了更多的瞭解,對上海援疆工作的意義有了更深的感受:2010年上海開始對口支援新疆,從援建阿克蘇,然後換到了喀什,這10年來,上海的援疆工作對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確確實實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在葉城縣,我們看到整座城市漂亮、乾淨,尤其是雨後,感覺它就是一個江南的小城。葉城縣的縣委書記自豪地告訴我:“是上海同濟規劃院設計院幫我們規劃的,所以我們的城市就是漂亮,我們的綠化整整齊齊,因為我們不是瞎種樹的,是按照園林設計來做城市規劃的。”走在澤普縣的梧桐大道上,陽光透過梧桐葉灑在道路上,彷彿夏日午後的衡山路或淮海路。來到莎車縣,看到了我們上海援建的學校,很漂亮,裏面有完備的設施,整齊的宿舍。來到巴楚縣,我們看到昔日手握鋤頭的村民,現在坐在我們援建的廠房裏面,穿着整齊的廠服,在做衣服,生產USB線,臉上洋溢着快樂的表情。在四個縣下面的一個個村莊裏,我們看到整齊劃一漂亮的富民安居房,走進庭院,看到家家户户都有了沙發、衞生間、單獨的廚房,房間地面也鋪了地磚;和南方一樣的庭院裏,種滿了各種蔬菜水果。走在村莊的道路上,每家門前都搭了葡萄架,種滿了花草,充滿生機活力。
在調研中,我不僅感慨老百姓物質生活的變化,更感慨老百姓行為方式的變化。老百姓從原先坐在土炕上,變為了現在坐在沙發上;由原先的睡在地上,變成了現在睡在牀鋪上;以前不吃蔬菜,現在學會了種菜。老百姓的精神面貌也煥然一新,眼光中充滿了熱情和希望,尤其是小朋友們,普通話説的跟上海的小朋友一樣,見到我們都非常熱心地跟我們打招呼説你好,有的小朋友還會給他們不太會説普通話的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當翻譯。
富民安居房
今天,走在喀什的土地上,入眼皆變化、處處是新景,脱貧攻堅正成為融入每個人血液的使命與擔當。這些變化的背後,凝聚着上海和喀什幹部羣眾的心血和汗水,温暖着百姓的心窩。羣眾的錢包“鼓”起來,貧困羣眾收入持續較快增長;人居環境“美”起來,貧困户改廚、改廁、硬化庭院、煤改電,貧困家庭人居環境發生明顯變化;心情“好”起來,人居環境大變樣,羣眾心裏亮堂堂,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意識日漸濃厚,致富奔小康的信心空前高漲。我不由地感慨我們黨的偉大,只有中國共產黨領導脱貧攻堅,才能讓南疆這麼落後的地方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我也看到了這些年援疆工作對喀什地區的發展起到的巨大的推動作用,也增加了我的信心和決心,我們會沿着前人開創的援疆的道路,一步一個腳印走下去,把他們已經做好的和正在做的工作,繼續發揚光大。然後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一些變化,再採取一些更加針對當前需要的項目,讓援疆工作在整個喀什地區經濟社會新一輪的高質量發展當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脱貧攻堅的決戰答卷
今年是全國脱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新疆有12個縣要摘帽,其中上海對口兩個深度貧困縣,分別是莎車縣和葉城縣。這兩個縣要脱貧的人口和家庭的數量,佔到喀什地區脱貧人口、脱貧家庭總量的近70%。同時,我們對口的澤普縣和巴楚縣還有國家脱貧攻堅普查工作,這也是今年脱貧攻堅的重要任務。那麼,如何助力莎車和葉城摘帽,助力澤普和巴楚鞏固脱貧攻堅成果?我們來了之後,主要採取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措施。
第一個是民生脱貧。今年我們有66個項目是直接用於改善民生的。在我們119個項目當中佔的比例是非常高的,佔55%左右。今年我們着力在教育和醫療方面加大力度,例如,我們要在四個縣再做一個基於大數據的人工智能輔助的精準醫療系統,與後方資源深度融合。將健康醫療與脱貧攻堅、公益衞生事業緊密結合,不斷提升貧困地區羣眾醫療保障獲得感,緩解邊疆人民羣眾看病難、看病煩的問題,增強當地各族人民羣眾的健康獲得感,真正將黨中央對各族人民羣眾的關愛,送到各族人民羣眾身邊。
第二個是產業脱貧。喀什地區不僅大力發展櫻桃、巴旦木、紅棗、新梅和核桃等特色林果業,而且萬壽菊、金銀花、雙膜瓜等特色種植業也蓬勃發展。我們堅持統籌謀劃規劃,注重主導產業與特色產業相結合,長效產業與短平快產業相補充,長效主導產業管長遠、穩增收,短平快產業保基本、促增收,實現貧困户增收可持續、能發展,全面提升產業扶貧“續航力”,努力將援疆產業做成精品產業、讓百姓受惠的惠民產業。如今,以紅棗、核桃等為主的喀什地區特色林果業已發展到582萬畝,果品總產量達200萬噸。莎車巴旦木、伽師瓜、英吉沙色買提杏、葉城核桃這些“喀什品牌”,正帶着“瓜果之鄉”的千年美譽和無數貧困羣眾的致富願望,走向遠方,進入城市的商超、百姓的餐桌。
第三個是就業脱貧。很多貧困家庭的勞動力勞動技能比較低,去工廠工作和外出打工是不可能的。我們拿出歷年的結餘資金,通過購買崗位幫助貧困户就業。今年我們通過購買5000個崗位,針對建檔立卡的貧困户創造了5000個就業崗位,以此幫助5000個家庭實現脱貧。
第四個是消費脱貧。上海援疆“雙線九進”是按照上海援疆指揮部提出的喀什地區農產品市場運營策略,通過線上線下,把對口援建地區的農副產品,走到上海“社區、街道、機關單位、樓宇、學校、醫院、地鐵、菜場、酒店”等更多渠道,更好地讓喀什產地老百姓特別是貧困户滯銷產品銷得出、有賺頭。
南疆的瓜果乾果都是極負盛名的,但是因為交通和銷售渠道等因素,導致出現了銷售不暢、產品檔次低等問題。一方面我們引導當地農產品企業適應南方地區、適應上海的消費習慣,從賣原材料向賣產品、賣食品、賣休閒食品轉變。因為大家已經過了物質缺乏的年代,現在可能更多的是要求品質。我們引導當地的農產品企業把核桃帶皮炒熟做成小包裝,一個小袋裏面裝上1到2個,把棗子跟核桃一起做成棗加核桃,並且是按照食品級的要求去做。這樣做出來後,不但價格翻番了,而且市場反響也很好。另一方面,我們充分利用大的銷售平台,建立合作關係。例如與叮咚買菜、京東、蘇寧等平台,跟重點援疆企業如閩龍達等簽約,計劃今年銷售喀什地區3.5億元的農副產品。
我們還充分發揮上海工會系統的作用,助力喀什農產品銷售。今年7月,上海市總工會發了一個通知,要求各級工會加強對本市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地區的精準對接,助力推進消費扶貧工作。我們上海援疆前方指揮部迅速行動,積極對接上海市總工會,將喀什地區近百種農副產品列入消費扶貧產品名錄。新疆喀什地區農副產品進駐市總工會微信公眾號“申工社新”的“扶貧商城”欄目,個人直購、單位訂購全部實現線上辦理。這樣,不但進一步拓寬了喀什地區農副產品銷售渠道,促進喀什地區特色農產品優質優價順暢銷售,同時也創新了消費扶貧實踐,有助於動員社會力量參與脱貧攻堅。今年上半年,我們在各個大口黨委和各個區的大力支持下,在市總工會的大力幫助下,喀什地區的農產品中僅乾果就賣了6000萬元。
此外,我們還在研究怎麼通過援疆資金的補貼運費,把新疆的鮮果能賣到上海去。喀什的鮮果是非常有名,從5月份開始,櫻桃、杏子、無花果、瓜、葡萄、蘋果都開始盛產,但是路途遙遠,部分水果保鮮困難比較大,因此我們計劃通過補充補貼路費的方式把它銷售到上海去,讓上海人民能夠吃到這麼好的新鮮瓜果,也讓新疆的瓜果能夠進入上海市場,進入長三角市場,進入南方市場,擴大它的美譽度。
2020年5月28日,上海援疆前指組織後方集中採購5000萬的農產品“援疆大禮包”從莎車縣裝貨發車。
在工作機制方面,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安排:第一是重點關注項目推進和資金安全。我們從上海出發之前就在做這方面的準備,入疆後立即着手建立了一套非常有效的項目資金推進的機制,即項目雙聯繫制度,以此實現每一個項目分指揮部和前方指揮部的雙向聯繫。第二是每個月對所有項目進度進行彙總分析研判。我們採取兩種方式,一個是分指揮部彙報項目進展情況,另外是建立資金撥付的監管平台,每一個項目資金使用到什麼地步,撥付到什麼地步,我們通過計算機系統來控制,例如通過浦發銀行的系統,我們能清楚瞭解進度,分析彙總後進行通報,向後方和市合作交流辦報告。第三個是把進展情況和簡報發給地委書記和縣委書記,並實行掛圖作戰,將所有的項目進展情況通過圖示的方式,可視化的方式展示出來,促使人人都關心項目進度,人人都來抓項目進度。第四個是建立月度調度制度。前方指揮部和各分指揮部通過視頻會見調動每個分指揮部彙報進度情況的積極性,單月我和地委行署的常務副專員,縣裏是各個縣的指揮長和各個縣的常務副縣長,通過視頻會員來調動,共同來推進各項項目的開展,確保援疆項目順利實施。
助力發展的未來彩卷
在“一帶一路”和中巴經濟走廊國家戰略下,喀什由我國西部的端點城市,一躍成為新亞歐大陸橋經濟帶上重要節點城市,成為中國向西開放的門户。按照國家戰略,喀什地區將努力建設成為向西開放的橋頭堡和中國西部明珠,經濟社會發展也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接下來,我們的援疆工作打算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來助力喀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首先是教育援疆。人口問題重點是人口質量問題,人口質量的提升關鍵在教育。教育援疆要從硬件走向軟件,不是説光修學校,而是要通過提高這些學校的辦學水平,老師教學的質量,來提高整個教育水平。儘管近年來喀什教育在各方援助下取得了長足發展,但仍然存在一些現實困難,需要我們花更大氣力、投入更多資源進行全面幫扶,特別是要助力當地打造一支帶不走的教師隊伍,由“輸血式”援疆轉變為“造血式”援疆。
在加強基礎教育的同時,我們還需要提升人口技能。人口技能的提升重點在於職業教育。喀什地區當前只有一所大學,即喀什大學,是個綜合性大學。地委要求我們幫助他們在莎車建立一個理工類的大學,我們現在已經開始整體策劃,名字可能會叫莎車理工學院。重點突出職業教育,重點突出職業教育,走出一條為南疆培養應用型、技術型人才的特色教育之路。上海援疆教師作為開路先鋒,應當真幫實幹,極大的推動受援地與地方緊密聯繫,促使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不斷提升。
其次是科技援疆。科技援疆作為對口援疆七大機制之一,在提升新疆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科技事業創新發展方面發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們將依託上海新疆合作基地、喀什雙創中心以及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新疆分中心的資源集散和示範引領功能,廣泛動員上海全市的科技力量,積極投身兩地合作和脱貧攻堅中,為喀什的繁榮穩定和羣眾美好生活做出更大貢獻。例如通過遠程醫療和人工智能來提高當地的醫療水平。我們最近在籌建喀什第二人民醫院,要把它建設成為南疆最好的醫院,不僅僅是為喀什地區服務,更為整個南疆地區服務。
最後是文化援疆。充分發揮文化藝術活動訴諸感情、形象直觀、寓教於樂的獨特優勢,在喀什進一步廣泛開展各類各具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文化活動和項目,真正起到宣傳文化讓羣眾“入腦、入耳、入心”的作用。例如,我們最近引進了極限挑戰節目組來到喀什,並設計了一檔“極限挑戰寶藏行·三區三州公益季”活動。該活動是一檔“綠野先綜”新概念式户外綜藝,在三區三州之行中,傳遞生態環保新理念,展現野外奔放的自然與人文風貌。“極限男團”將從新疆喀什出發,在20天內途經天路秘境、領略大漠高原、探險茫茫沙漠,體驗多彩民風,並通過社交平台發佈短視頻,以籌集旅行經費和資源。同時,他們還將拍攝沿途的風土人情主題照片,聽取三區三州普通百姓的人生故事,將紀念照片集結成冊,發佈線上攝影展和旅行指南,記錄中國扶貧路上的美麗瞬間。在上海市合作交流辦、上海援疆前方指揮部的全程指導推動和上海東方衞視極限挑戰攝製組的精心策劃下,7月4日至10日,大型綜藝節目“極限挑戰寶藏行·三區三州公益季”在上海市對口援建的巴楚縣、葉城縣及喀什古城進行拍攝,助力上海對口支援地區扶貧事業,宣傳推介喀什人文景觀、特色農產品、旅遊景點和具有當地特質的扶貧項目。
《極限挑戰》到喀什開拍
文化交流是最本質的交流,是深層次的、長遠性的交流。厚重與多彩是喀什地區的文化特色,這塊西部沃土,曾棲息有數十個民族。一個民族即是一部社會演變史,這樣眾多的民族,在歷史長河裏演繹了燦爛獨特的人文景觀。“五口通八國,一路連歐亞”,獨特的地理位置讓喀什地區始終處於文明交融的十字路口。古希臘文明、古波斯文明、中華文明,讓古老的喀什噶爾靈動而鮮活。但另一方面,喀什地區的部分區域,極端宗教氛圍還很濃厚,文化對沖的壓力還很大。如何以現代文化“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為喀什地區的大發展做好準備,成為援疆援喀的重大課題。
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在決戰脱貧攻堅的大背景下,援疆工作對於我們援疆幹部來説,是考驗,也是機遇。脱貧摘帽對於喀什來説不是終點,而是新奮鬥的起點,我們既要為脱貧攻堅決勝跑好“最後一公里”,又要乘勢而上開啓全面建設美好喀什的新徵程。作為一名援疆幹部,我深感自豪,願與同志們一起,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用擔當和作為綻放時代光芒,書寫援疆多彩篇章!
《“決戰脱貧攻堅——來自對口幫扶一線的故事”》(49)
編者按:2020年,是脱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為更好地宣傳上海市深入推進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工作,全面展示上海助力對口地區打贏脱貧攻堅戰的工作成果,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辦公室、文匯報社聯合主辦的“決戰脱貧攻堅——來自對口幫扶一線的故事”主題報道活動正式啓動。該活動旨在“謳歌援建奮鬥者、打贏脱貧攻堅戰”,通過向本市援外幹部人才、志願者以及參與脱貧攻堅工作的社會愛心人士等徵集在參與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中的做法、經驗、成效、感悟等以及相關圖片、音視頻材料,全面宣傳展示本市助力對口地區脱貧攻堅所取得的成就。即日起,相關內容將在“文匯”APP集中刊發,以饗讀者。
來源: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辦公室、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政協上海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
編輯:趙徵南
責任編輯:何連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