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世界的發展如同天氣一般,風雲變幻,有的國家發展的很快且很穩,而有的國家則步履維艱。國家的發展和人的發展是一樣的,不進則退,比如緬甸。亞洲經濟倒退最快的國家,曾是亞洲最發達的國家,如今卻一貧如洗。
緬甸,一個位於中南半島上的國家。面積雖小但其歷史悠久,可追溯到5000年前,在這一個小小的土地上曾建立過無數的王朝,曾幾度輝煌。緬甸依舊地處重要商道,但是卻大部分時間都是以殖民地的身份存在,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一定有他的生存之道。
1885年,英國第三次向緬甸進軍,並一舉拿下,緬甸淪為英國的殖民地。緬甸在先前一直是中國的一個朝貢國家,向中國進行朝貢。英國逼迫清朝簽訂條約,承認英國對緬甸的控制權,並縮減朝貢頻率,每十年向中國朝貢一次。
“希望是生命的源泉,失去它生命就會枯萎”雖身處逆境,緬甸並沒有放棄日後得以重生的念想。在戰爭年代,如果沒有足夠的實力,去與殖民大國抗衡,就不要選擇一味地鬥爭,不然只會血流成河。所以緬甸當時的掌權者選擇了忍辱偷生。然而“ 天下之物莫兇於鳩毒,然而良醫囊而藏之,有所用也”,在被殖民的時代,很多經濟落後的國家或者地區,經濟與教育上都得到加大的提高。
“王浚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緬甸的發展可謂過猶不及。
1948年,緬甸如願擺脱了控制,實現了自由與經濟發展雙豐收。然而擺脱控制的緬甸並沒有按照應有的發展軌跡前行,反而不停地後退。不是不想重回巔峯,只是礙於國內政亂,民族矛盾尖鋭,沒有為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於是錯過了最佳發展契機。國內戰爭不斷,武裝反抗分子難以消解,社會治安無法維護,社會秩序極其混亂。緬甸人民的生命財產得不到保障,無力更無心從事生產。
接受了歷史滄桑的洗禮,經歷了王朝更迭的風雲變幻。曾登峯造極,達到先進水平,位居亞洲首位,一路向好。現實與發展軌跡總是會有出處,反其道而行之。在不安穩的環境裏,完成了由衰轉盛,再由盛轉衰的轉盛,流走的只是時間,不變的還是現狀。
參考文獻
《富蘭克林語錄》
《淮南子》
《西塞山懷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