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永遠忠於黨、熱愛黨,做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人雖然離開了工作崗位,但思想不能離開黨。”周福才在“一個老兵的回憶錄”結束語中這樣寫道。回憶錄寫於2011年,那年他80歲。
他14歲入伍,先後參加過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他23歲入黨,以先鋒作用家國情懷詮釋共產黨人的信仰追求。
周福才胸前的獎章紀念章熠熠生輝。.JPG
周福才1933年出生於內蒙古赤峯市一個偏僻山村,自幼家境貧寒,姐姐在4歲時被賣掉換回兩鬥油麥。1944年,旱災嚴重、莊稼顆粒無收,一家人以野菜度命。無奈之下,父母帶着周福才和弟弟妹妹邊乞討邊趕路,歷時半個多月來到開魯縣投奔大伯。
然而,命運並未給一家人些許暖色。這年冬季,父母和年幼的弟弟妹妹全被日本兵抓走,據説是遷民到遼寧阜新下煤窯背煤。這一別,周福才便再也沒見到他們。12歲的周福才無家可歸,以乞討為生,在澡堂子當小工、在戲班裏打小旗。直到1947年2月開魯第二次解放,解放軍進城。
他找到解放軍駐地,再三要求參軍。“為啥非要當兵呢,一是解放軍好,從不欺負百姓;二是解放軍哪兒都去,我有機會遇見父母。”“站崗的説連隊沒有小兵,讓我走,我不走,就在那兒哭。後來出來個領導,問這個小鬼在這兒哭什麼,為什麼不回家。”當年的一幕幕,老人至今仍然清晰記得。
瞭解到周福才的境遇,連隊領導把他領到屋裏,給他熱乎的飯菜吃,並安排他到縣大隊伙食班,幫助燒水、摘菜。從此,周福才結束了流浪乞討的生活,有了家。1947年5月,周福才進入解放軍某師十九團,給政委當勤雜員。“政委問我叫啥名,我説叫成羣,沒有大名。政委説你這孩子命苦啊,給你起名叫周福才吧,有福又有才。”老人説,14歲參軍入伍,他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名字,開始學文化,有了做人的尊嚴。
1948年,遼瀋戰役打響,周福才隨十九團攻打彰武、法庫、新民。一天,團政委把勇敢機靈的他叫到跟前,交給他一個艱鉅任務:給二營送一份作戰計劃。“如果被敵人發現,你跑不掉,必須把作戰計劃書吞掉。”這個15歲的小兵,給政委打了個立正,帶着一支小手槍和一支小馬槍出發了。通過敵人封鎖線時,他被哨兵發現了,便迅速跑進附近一塊玉米地,趴在又深又寬的壟溝裏一動不動。當時是秋季,玉米長的高、葉子厚,給了他很好的掩護。待天黑了、搜索他的敵人也走了,周福才小心地走出玉米地,一路小跑到達二營營部。信送達,他也休克了,二營按作戰計劃勝利完成阻擊任務。
1950年,時任高射炮兵某師501團二營四連二班班長的周福才和數百萬中國人民志願軍一道,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投身抗美援朝戰爭。
1952年,他所在的高射炮團部署在鴨綠江畔,保衞連接中國輯安(集安舊稱)和朝鮮滿浦的江橋。“有時一頓飯要吃上十來次才能吃完,剛端起飯碗敵機就來了。”美軍為了切斷志願軍的供給線,瘋狂對江橋進行破壞。11月份的一次戰鬥,老人終生難忘,説那是他第5次與死神擦肩而過。幾十架敵機從四面八方向江橋俯衝而來,炸的昏天黑地,炸彈下來地面就出現兩米多深的大坑。“二炮手犧牲了,不用多想,我得頂上去。”他説,那會兒,沒人怕死,怕死的話就不當兵了。激戰中,老人感覺到聲音不對,他下意識地來了個深蹲。等他再直起腰,發現原本系緊了繩釦的棉帽,被炸到了三米多遠的身後,帽子上還掛着足足8斤多的彈片。那次,他們班擊落兩架敵機,榮立一等功。江橋無恙。
近日,開魯縣供銷合作社領導將“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紀念章”送至周福才家,老人鄭重地將它別在胸前。解放獎章、解放東北紀念章......掛在胸前的、珍藏在盒子裏的,一共有19枚。
青年周福才
1953年,從朝鮮戰場撤回後,周福才先後在長春市東北防空軍事學校學習、在原炮兵團當炮車長和教員、在中國人民解放軍防空軍第一預備學校學習。1957年11月轉業,先後任開魯服務公司、百貨商店、土產公司經理,1989年在貿易公司離休。期間多次受到嘉獎,13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優秀黨員。
兒媳李豔梅説:“我爸特別講原則,在百貨商店工作好幾年,一根線頭也不往家拿。不管是姑娘兒子下崗也好、生活困難也好,他從來沒找過組織。”她還説,老人一生節儉,剩菜剩飯從來不讓扔,還經常撿礦泉水瓶。
離休後,周福才依然保持黨員本色、軍人作風。老人居住的衚衕地勢低,一下雨就積水。他不攀不比,騎着小三輪車,四處撿磚頭,最終以100多車磚頭墊高修平了50多米的巷道,方便了大家出行。他經常對晚輩説,黨員就要有黨員的樣子,要始終為人民服務。老兵初心不改、情懷不老。(記者 宮立靈 通訊員 胡建華 包紅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