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出生最早接觸的人就是父母,父母對孩子的教導也好對孩子的關愛也好,説話還是做事,有意或者無意之間都會影響孩子的生活。
父母怎樣教育孩子就會是怎樣的孩子。父母的眼界決定了孩子未來的社會階層。
梁啓超説:“如果做成一個人,智識自然越多越好;如果做不成一個人,智識卻是越多越壞。”
因為自己眼界和見識的淺薄,耽誤孩子一生的父母,並不少見。
多少父母替孩子決定專業,只考慮實用,完全不顧孩子是不是喜歡。
榮華富貴,抑或學富五車,在梁思成看來,都不如做一個人,一個有理想,有眼界的人。
帶孩子到山頂,見過無邊的天際,孩子才不會對自己的人生設置邊界,也才能看清未來的方向。
梁啓超一生致力於國家民族的事業,他説:“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這種家國情懷,從小就潛移默化的傳遞給孩子。
梁啓超9個兒女,7人留學國外,而學成之後無一例外,哪怕顛沛流離,也要回到祖國效力。
父母的眼界,對孩子來説,實在是太重要了。
真正好的父母,看見的不是眼前的蠅頭小利,不是當下的一點點小困難,更不會用自己的懶惰和藉口,去侷限孩子未來的發展。
父母當得是否合格,不是看他們留給孩子多少錢,而是要看他們是否只把孩子侷限在自己頭頂的一片天。父母的眼界,最終決定了孩子所能到達的邊界。
不是所有人一生下來,就像袁晗寒一樣,可以靠父母,我們大多數都是普通人,必須拼盡全力,才可以為自己賺一個好的未來,給孩子一個好的起跑線。
所有的不勞而獲,最終都不屬於自己,而只有讀書,是永遠屬於你,雖然讀書不能讓人一夜暴富,但是卻可以讓你的未來多一條出路。這句話同樣適用於每一個孩子們。
我還記得老一輩的人經常講,平常一定要多讀書,讀書,並不是比成績,而是讓人的一生擁有自己選擇的權利,書讀的越多,那麼選擇權也越來越多。
雖然我們現在大部分的家長,可能自己吃過了沒有讀書的苦,所以希望讓孩子拼命奔跑,他們能給孩子打的傘沒有,但為了給孩子多撐一把傘而努力,就算起點再低,也希望能給孩子一個更好的生活。
將孩子生下就有了對對孩子教育的義務,教導他為他能夠過上更好的生活而不斷的嘗試着努力,才是父母應該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