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車上一男子看到一位沒有座位的孕婦,便讓一個有座位的年輕小夥子給孕婦讓座。截圖來自社交媒體
據紅星新聞報道,近日,“男子在動車上請人為孕婦讓座”一事引發熱議。
相關視頻顯示,動車上一男子看到一位沒有座位的孕婦反覆蹲下、站起似乎很痛苦的樣子後,便讓一個有座位的年輕小夥子給孕婦讓座,且全程用手機錄像。此事曝光後,引起了很大的爭議。隨後,當事男子王先生在自己的社交賬號上發表一篇長文回應此事,其對視頻裏出現的所有朋友以及平台和所有網友表達歉意。
此事中,贊成者認為,幫助他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尤其是面對孕婦這一弱勢羣體。而反對者則大多質疑該男子拍攝視頻的目的,認為其“慷他人之慨”,有道德綁架的傾向。
之所以會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不過是因為公眾所處的視角不同。而這一爭議的核心問題,則在於互聯網時代,我們應該如何把握善意的分寸。
在日常生活常見的助人美德中,“讓座”是非常普遍的,因為大家有着頻繁的公共交通需求,而讓座一事大多時候也不過舉手之勞。因此,在這一事件中,才會出現男子請別人給孕婦讓座。在面對孕婦這樣的特殊羣體時,難免會有人希望能盡一己之力。
從這個角度説,若過於苛責王先生,指責他的這份善意,屬實沒有必要,容易忽略事情的重點。而且,當事人也確實讓了座位,這表明,對於王先生的這份善意,他也是認可的。
但在很多網友看來,這並不意味着王先生此舉便合情合理。需明白的是,動車高鐵與公交、地鐵等短途交通工具並不相同。動車高鐵的乘客多是長途旅客,花費多、時間久,任何一張無論坐票或站票,都是一筆不小的費用。基於這一點而言,若突然間冒昧地要求他人讓座,顯然在處理方式上有失妥帖,也容易將當事人架在道德的高架之上。
儘管王先生是從樸素的正義感出發,初心雖然是好的,但突然讓並不熟識的人做出讓座的請求,即便是為了一名孕婦,在不少人看來,也不乏容易將對方置於道德綁架的境地之中。尤其是,全程以視頻方式記錄,也較為容易引發衝突以及對於視頻中人物肖像權的爭議。
人們能夠理解王先生希望幫到那位孕婦的初心,但助人為樂的方式或者分寸或許需要把握得更妥帖一些。比如,在這種情況下,不妨及時與乘務員進行溝通,由乘務組方面提供妥善的應對與幫助,其實比要求個體讓座更合乎情理。
因為相比而言,在動車這個有限的空間內,乘務組本就掌握比乘客更多的資源,如果經由乘務員協調,諸如餐車之類的地方,其實就可以達到讓孕婦歇腳的目的。而這樣的做法,也可以避免突然間將他人置於道德高牆下的尷尬。
其實,無論是讓座,還是其他助人為樂的行為,社會的整體氛圍都是鼓勵且期待的,而正如當事男子所言,“始終相信善良(的人)是大多數”。此事所引起的爭議,最終還是落在助人為樂的方式與分寸上。
秉持樸素的善意是好事,但無論何時都應該從更合情合理的角度出發,不僅要考慮弱勢人羣的需求,當涉及到他人時,也不能過於想當然。理性的思考,妥帖的溝通,往往也是行善之舉時不可忽略的。
撰稿 / 新京報評論員 劉昀昀
編輯 / 馬小龍
校對 /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