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 尕瑪多吉 光明日報通訊員 牛梟
“自從我加入了鮭魚養殖合作社,每年穩定收入有四五千元左右,另外加上放牧和採摘松茸、木耳等副業,算下來一年收入超萬元。”近年來,西藏自治區亞東縣下亞東鄉切瑪村村民桑姆一家在當地村幹部和技術人員幫助下,依靠養殖特色“亞東鮭魚”走上了致富路。桑姆一家的變化,亞東縣委書記舒成坤看在眼裏、喜上眉梢,止不住地點頭。
山清水秀的亞東縣,位於祖國西南邊陲。清澈的亞東河,在卓木谷底歡快地流淌。亞東鮭魚是當地特色水產品,肉質鮮美細嫩,深受市場歡迎。由於當地羣眾長期受傳統觀念的影響,這一特有資源始終未能與羣眾生活產生關聯。亞東縣委縣政府在進行大量調研的基礎上,首先對羣眾進行觀念上的引導,鼓勵當地依託鮭魚資源大力發展水產養殖。
舒成坤介紹,近年來,亞東縣投入6600萬元資金大力發展鮭魚產業,重點打造了沿亞東河流域的種魚基地1個、養殖基地4個,現存有鮭魚種魚1.2萬尾、商品魚310.8萬尾、魚苗120萬尾。同時,帶動附近鄉鎮成立鮭魚養殖合作社(協會)5個,吸納477户羣眾入股,其中建檔立卡户128户,實現穩定就業和增收。2019年,亞東鮭魚產業帶動農户年均增收4811元。
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為貧困户量身定製打開致富之門的“金鑰匙”,是亞東縣扶貧攻堅的亮點和特色。2016年以來,舒成坤走遍了全縣所有鄉鎮、村居,實地瞭解羣眾困難和脱貧攻堅工作。在“書記抓、抓書記”的策略帶動下,全縣各級黨政幹部下沉到貧困一線,認真開展建檔立卡精準識別工作和動態管理,精準識別了763户、2506名建檔立卡貧困對象,幹部與貧困羣眾面對面商量脱貧對策、實打實研究致富措施,把羣眾帶上了一條條穩就業、能致富的新路。
“駐村工作隊、村兩委幹部和對口幫扶的黨員幹部一次次來到我家裏,幫我分析貧困原因、探討脱貧對策,給我這個曾經的貧困户送來了脱貧致富的‘金鑰匙’!”利用小額金融貸款創辦了牛羊毛加工合作社,亞東縣帕裏鎮居民扎西旦增從一個“窮得冒煙”的貧困户,到如今年收入6萬多元。説起黨員幹部在脱貧致富路上給予的幫助,他豎起了大拇指。
海拔4300多米的帕裏鎮,被稱為“高原第一鎮”,這裏生長着聞名高原的優良犛牛品種——帕裏犛牛。為打破傳統散户養殖模式,帕裏鎮黨員幹部走村入户,拿起“小黑板”與羣眾面對面算經濟賬、生態賬,羣眾在黨員幹部的引導下,紛紛將犛牛作價入股公司進行規模化養殖。通過養殖選育、產品加工、市場營銷,帕裏犛牛肉現已遠銷上海、浙江、山東等地。2019年,犛牛產業為當地解決就業崗位201人,實現增收622萬元,入股羣眾分紅534萬元,實現了“犛牛入股、牧民到產業公司就業”的良好格局。
“‘幹部不領,水牛掉井。’在黨員幹部的幫助下,村裏建起了温泉基地,村民投工投勞、入股分紅,經營家庭旅館,大夥的腰包都漸漸鼓起來了。”亞東縣康布鄉下康布村支部書記羅傑説。自2010年以來,亞東縣先後選派了4輪100名“第一書記”駐村抓黨建促脱貧,從縣機關、企事業單位先後選派900餘名幹部充實駐村工作隊,1600多名黨員幹部與貧困人口結成幫扶對子。全縣25個村(居)產生了40多名致富帶頭人,形成了齊頭並進奔小康的良好局面。
“黨的政策好,村裏變化大。”在村幹部“支招”下,亞東縣下亞東鄉仁青崗村村民邊巴次仁學會了鮮花種植。成為村裏的致富能人後,他還手把手向村民傳授種花技術,帶動全村鄉親把仁青崗村打造成了當地聞名的鮮花村、旅遊村。
在亞東採訪,每一個生動鮮活的脱貧致富故事背後,都有黨員幹部忙碌的身影。舒成坤錶示,亞東縣始終把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貫穿脱貧攻堅全過程,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加快產業發展、促進羣眾增收、推進脱貧攻堅等工作中的領導核心和戰鬥堡壘作用,推動亞東縣創造出一個個脱貧奇蹟。2016年,亞東縣率先實現脱貧摘帽,貧困發生率連續三年保持在1.18%以下,建檔立卡户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600多元,並於2018年榮獲“全國脱貧攻堅組織創新獎”。
如今,農民富、家鄉美的幸福畫卷正在邊陲亞東徐徐展開。
《光明日報》( 2020年06月18日 10版)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