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歲兒子玩具店“偷偷摸摸”,父親抬手就一巴掌:這種方式合理嗎
老一輩的人在教育孩子時,主張的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認為孩子一旦犯了錯誤,就一定要對其嚴格教育,最好用暴力的方式讓他一輩子記住,不再做同樣的事。
趙先生有一個10歲的兒子,有一天,趙先生帶着兒子去商場購物,因為是週末,所以商場裏面的人特別多。原本,趙先生和兒子在一旁找商品,可兒子因為喜歡玩具便跑到了玩具區。過了一會兒,趙先生也去了玩具區,想讓兒子和自己一同交錢回家。
然而,趙先生髮現了兒子的一個舉動不太對勁。趙先生在兒子的身後看到,兒子正在貨架前偷偷的拿東西,彷彿是想要將玩具裝在自己的衣服裏趁機帶走。這是一種偷盜的行為,雖然這樣做,趙先生不需要交錢,就能讓孩子擁有玩具,但他特別反感孩子的偷盜行為。
所以,趙先生二話沒説就對着兒子打了一巴掌,想讓孩子記住教訓。然而,兒子在被打之後卻低着頭委屈不已,一句話都不敢説,引起了周圍購物人的熱論,認為趙先生的教育方式是有問題的。
趙先生因兒子偷拿東西才對兒子大打出手,其實許多父母都會做這樣的事,無非是認為打了孩子,他們就會長記性不會再犯同樣的錯。但這樣做,只會讓他們對父母心生忌恨,起不到任何作用。因此,當孩子犯錯時,家長應該這樣教育才是正確的做法。
第一,以身作則
現實生活中,許多父母若有盜竊的行為,那麼孩子也會照樣學樣。在他們年幼無知時,不知道怎樣做是對的,也不知道何種行為是會遭到譴責的,他們只知道模仿父母的行為舉止,認為父母做的就一定是沒有問題的。
所以,如果許多孩子犯錯之後,父母發現這件錯事自己也有做過的話,那麼就不要一味的指責孩子,要從反省自己做起。只有做到以身作則,才能夠保證孩子不在自己的影響下學壞。
第二,讓孩子擁有是非觀,對孩子講道理
孩子為何會犯錯誤,無非是因為不知道他做的這件事是錯的,才會嘗試。孩子對於從未做過的事和新鮮的事物都是有好奇心的,這一點毋庸置疑。
所以在他們對一件事感到新鮮和好奇時,便會不分對錯的想要嘗試一番。但他們在做完之後,受到父母的譴責時才明白,原來自己做錯了事。因此在孩子做事之前,父母要讓孩子樹立最基本的是非觀念,讓他們懂得對錯,會分辨是非,也能減少做錯事情的幾率。
第三,獎罰分明
在孩子做錯事情時,雖然不主張用暴力的行為對孩子進行教育,但最基本的説教和講道理還是要進行的。要讓孩子知道自己為何做錯了,又應該怎樣做才是對的,這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最終想要達到的效果。
有時,不妨用獎罰機制來鼓勵孩子不犯同樣的錯,這樣孩子才能夠吸取教訓,為了獎勵而改正錯誤。時間長了,便會將知錯改過當成一種習慣,也不會在同一件事情上接連犯錯。
孩子在成人之前犯錯是再正常不過的,因此就要看家長的教育方式是否得當,才能讓孩子避免做錯事情時不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