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40多年前青藏鐵路修建往事:全團500多人大多心臟偏移,一段路基竟用鹽做成
全長1956公里的青藏鐵路,是內地通往西藏的第一條鐵路。
很多人不知道,40多年前,數萬鐵道兵是以透支身體為代價,建設這條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
青藏鐵路途經地最高海拔5072米,含氧量不足平原地區的一半,長期缺氧對戰士們的身體都造成了永久損傷。
原鐵道兵第7師33團團長 丁原臣:
對全團500多人進行體檢,大部分同志的心臟都有偏移,有偏5度的、7度的,個別的偏得更多,到70度。為什麼偏了?就是由於長期在高原缺氧,心肺負擔過重,造成心電軸偏移。
在缺氧環境下進行高強度體力勞動,也很有可能發生各種意外。在關角隧道修建過程中,最多一次,有32名戰士因缺氧在洞中暈厥。
事實上,從1958年青藏鐵路動工開始,最為棘手的缺氧問題就一直未能解決。如何儘快制定出一套科學合理的抗缺氧對策,成了部隊的當務之急!
1974年,全國各地1700多名科研人員走上高原,開始進行一系列高原人體適應實驗。為了不影響戰士工作,科研人員直接下到工地,進行相關實驗和定期檢查。
中鐵二十局原青藏鐵路二期工程指揮部黨委書記 陳文珍:
聯繫上海生命研究所,就看心臟是一個什麼反應。科研人員掐着表開始,大家就搞體力勞動,掄大錘,看你掄多少下,心臟跳到150、160、170。然後再停下來,看什麼時候能恢復正常。
要破解缺氧難題,準確無誤的數據至關重要。為了讓數據更加精準,參與高原人體適應實驗的鐵道兵戰士甚至會冒着生命危險,挑戰人體生理極限。因為他們知道,這些冒險是值得的,它們最終都會在科研人員手中轉化為寶貴的實驗數據。
參與高原人體適應實驗的鐵道兵戰士
在鐵道兵戰士的積極配合下,科研人員共收集了1200多萬個可靠數據,掌握了含氧量與對應工作強度之間的科學關聯,為後人攻克高原缺氧難關做出了難以估量的巨大貢獻。
隨着施工線路不斷深入,敢想敢幹的鐵道兵也在用自己的智慧攻克着一道道建設難關。
1976年,鐵道兵第7師第34團奔赴青藏鐵路察爾汗鹽湖段。
察爾汗鹽湖
察爾汗鹽湖,是中國最大的鹽湖,這裏的原鹽儲量足夠全世界人口吃上1000年。鹽湖中形態各異的鹽花將湖區裝點得如夢似幻。
形態各異的鹽花
可就是在這樣一片宛若仙境的察爾汗鹽湖,第34團的戰士們卻遭遇到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挑戰。
按照設計方案,青藏鐵路有32千米位於鹽殼地段。但是,由於察爾汗鹽湖鹽度過高,而且鹽殼堅硬無比,猶如鐵板一般,因此,不可能像平時那樣,把路基打入湖底;即便能夠打入湖底,用不了多久,鋼筋混凝土也會被鹽鹼鏽蝕損壞。
為了儘快攻克鹽湖難關,國家專門成立了鹽湖研究所,專家組從北京趕到鹽湖工地。經過反覆試驗和測試,他們發現硬如鋼板的鹽殼完全可以承受火車通過的壓力,承載力甚至比土質路基還要強!
於是,一個大膽的施工方案出爐了。點擊視頻,看鐵道兵戰士如何就地取材,用鹽修築鐵路路基!
經過兩年多的艱苦奮戰,鐵道兵戰士和科研人員終於在察爾汗鹽湖上架起了一條32公里長的“萬丈鹽橋”。
察爾汗鹽湖鐵路的建成,不僅創造了鹽湖築路的奇蹟,也在中國的鐵路建築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鐵道兵指戰員和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下,1979年,青藏鐵路一期工程西寧至格爾木段終於成功鋪軌。
逢山鑿路架鹽橋,鐵道兵前無險阻!那段修建青藏鐵路的崢嶸歲月,早已成為鐵道兵心中永遠抹不去的人生記憶。
欄目主編:秦紅 文字編輯:程沛 題圖來源:新華社 資料圖 圖片編輯:項建英
來源:作者:央視中文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