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應珍視兩國關係中的“尼克松篇章”

中新網2月22日電 據“中時新聞網”報道,50年前,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中美出於各自的戰略需要,超越了彼此的現實矛盾,實現了跨越太平洋的握手,改變了國際形勢的走向。50年來,中美關係歷經風雨,在曲折中前進,一次次掀開了兩國交往的新篇章。

世界在變,中國和美國也在變。中美關係當前的複雜局面可能遠遠超過50年前中美領導人握手時的想象。經歷了“特朗普衝擊”後,拜登政府繼續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並提出中美接觸的時代已經結束,競爭成為兩國關係的主旋律。

拜登政府近期出爐的印太戰略報告清晰體現了當前美國處理對華政策的思路,繼承了特朗普政府鉗制中國發展的目標,同時延續了奧巴馬政府的手段,通過聯合盟友及夥伴、推動符合美方利益的規則塑造利於美國競贏中國的戰略環境。

中美關係在新變化之下潛藏暗流,雙邊關係面臨的挑戰增多。此時此刻,兩國應當回望過去,從當年的“尼克松篇章”中汲取歷史養分,用以指引兩國關係撥開迷霧。

對於美國而言,處理對華政策應當更有勇氣和想象力。從後來的發展看,尼克松訪華推動了中美建交,服務了美國冷戰期間的戰略需要。但在當時,尼克松面臨強大的國內政治阻力,需要足夠的政治魄力才能邁出訪華的一步。當前,美國政客順應所謂對華競爭的兩黨共識是最簡單、最不費力的政策選擇,但是否能再次以戰略性思維跳出國內對華競爭“共識”的束縛,推動中美關係朝着更加健康穩定的方向發展呢?

尼克松訪華也體現了中美在關鍵時刻能夠放下不同文化、不同意識形態、不同發展階段的衝突,選擇在相互依存、互利共贏的過程中成就彼此。但是,現在的美國政府卻對中國產生了兩種錯誤認知,一是認為中美之間的差異性而非共性決定兩國關係的趨勢,二是認為美國長期以來的接觸政策已然失敗。這兩種看法都是對中美交往歷程的錯誤解讀,不是看待中美關係史的正確視角。

中美關係過去五十年來的歷史也告訴我們,高度重視管控風險、加強交流的意識確保兩國關係能夠行穩致遠。從尼克松訪華到之後兩國面對一系列危機時的對話溝通和重大決斷,都體現出雙方穩定關係的戰略決心。

當前中美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中方提出兩國相處應堅持三點原則,即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美方在提出“競爭、合作、對抗”的“三分法”後,也陸續提出了不脱鈎、不改變中國體制、不對抗的表態,相當於尋求在經貿、政治和戰略層面對中方做出某種程度的“再保證”。只不過在具體政策上,美方並沒有付諸行動。

過去的歷史還告訴我們,經貿、人文等領域保持密切往來,彼此利益交織深入和廣泛,構成中美關係穩定的客觀基礎。從這一點看,中美經貿、人文等領域不能脱鈎也不會脱鈎。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背景下,中美經貿往來依舊逆勢上揚充分説明了這一點。不可否認,冷戰期間支撐中美接近的戰略需要已經變化,但中美之間的彼此依賴絕非曇花一現。

中美關係的終局遠未到來,局勢走向仍將取決於雙方的政策互動。尤其重要的是,在國內與國際政治界限日益模糊的今天,兩國應加強對彼此國內政治和政策的理解,為中美關係發展提供健康的內生動力。

中國尊重美國國內政治社會的多元性,認識到美國兩黨政治、經濟發展、族裔關係都在變,不確定性遠大於確定性,但並不認為美國已經衰落。美國應尊重中國的政治制度、發展道路和政策選擇,正確理解中國提出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雙循環”經濟新發展思想、“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重要意義。

在地區和全球領域,中美更應加強彼此理解,推動積極合作,而不是惡性競爭。中國無意將美國擠出亞太,歡迎美國在地區發揮積極作用,但美國不應在“印太”劃設勢力範圍,甚至構建“我們對他們”的競爭性敍事。在全球治理領域,中美共同利益遠大於分歧,防控疫情與促進世界經濟復甦應當成為中美攜手合作、增加戰略互信的機遇。

更何況與尼克松時代的顯著不同是,和平與發展已經成為當今時代主題。經濟全球化讓世界產業鏈緊密相連,各國不願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地區國家也不願捲入大國競爭。因此,各方對中美的期待與尼克松時代早已發生巨大變化,希望大國要有大國的樣子、大國要有大國的擔當。

正如在尼克松政府擔任國家安全顧問的基辛格所言,中美應當擁有堅持自身道路選擇和謀求發展的權利,實現“共同演進”,或許這也是50年前尼克松叩開中國大門時心裏的想法。(作者為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孫成昊)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60 字。

轉載請註明: 中美應珍視兩國關係中的“尼克松篇章”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