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長大後疏遠媽媽的孩子,大都經歷過三件事,媽媽年輕的習慣是禍根

由 宮繼梅 發佈於 綜合

不少人都看過這樣一個小視頻:小男孩放學回來,看都沒看坐在客廳中的爸爸,直接衝着廚房喊媽媽,爸爸問他你怎麼不跟我説話呢,孩子聞言轉過頭對他説:“爸爸,我媽媽呢?”

而這樣的場景很多人都很熟悉,孩子天性更親近母親,母子感情也是世界上最堅固的感情之一,但在生活總有例外,有的孩子和媽媽之間並不親近,甚至成了對立關係。

男生寧願在外打工也不回家過年:小時候缺失的陪伴,很難彌補

同學小高是個自主能力非常強的人,一個人在外地打工上學,把生活和學業都打理得井井有條,唯一讓我們覺得奇怪的地方,就是他從來不提起自己家裏的情況,也不談論自己的父母。

大學第一年放寒假,大家都回去過年了,小高卻獨自留在市裏打工,不回老家過年,除夕那天我邀請他來家裏吃餃子,他看着我爸媽在廚房忙裏忙外的樣子,問我:“你爸媽每年過年都在嗎?”

我覺得莫名其妙:“對啊,不然呢?”他羨慕地看着我説:“你太幸福了。”

我不明所以:“這就幸福了,你爸媽不陪你過年嗎?”小高回答我説:“我爸媽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出去打工了,過年也不回來,我就跟着我爺爺,後來我爺爺走了,我就自己一個人過。”

小高小時候留守兒童的經歷,讓他到現在都不能釋懷。

打開了話匣子的小高告訴我,爸媽現在還在外地打工,但條件好了後又給他生了個弟弟,今年他媽媽打電話想讓小高去找他們一起過年,一家人聚一聚。

小高嘲諷地跟我説:“小時候我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一次也不回來,現在團聚想起我了,卻沒問過我想不想和他們團聚。”

長大後疏遠媽媽的孩子,大都經歷過三件事,媽媽年輕的習慣是禍根

任何人在感情領域裏都不佔先天優勢,父母也是一樣,如果只是像小高的父母一樣,管生不管養,那麼孩子不跟父母親近是必然的現象。母子關係本應該是最親密的陣營,有時卻因為媽媽的一些失誤,導致這段關係越走越僵。

一、孩子從小與媽媽分開

生養之恩,包括“生”和“養”,要想讓孩子感念母親的付出和恩情,兩者都必須做到。

有的媽媽因為生活壓力,遠走他鄉,打工謀出路,把孩子留在老家,交給老人或親戚照顧,孩子成了留守兒童;有的則是為了追求自己的事業,不甘心在人生最好的年華放棄名聲與榮耀,於是“拋”下孩子,追求夢想去了。

無論是哪種情況,在孩子最需要照顧的那幾年,沒有留在他身邊,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創傷,同時也為母子關係割開了難以縫合的傷口。

二、經常被媽媽打罵

幾年前網上流行“虎媽貓爸”,説的是一個家庭中,媽媽對孩子的要求越來越嚴格,為了孩子能優秀,有的媽媽甚至不惜採用打罵的教育手段。

其實這種行為,會造成孩子非常大的心理負擔,讓他們想盡辦法逃避和媽媽在一起,媽媽經常打罵孩子,只會把孩子越推越遠。

三、孩子厭惡媽媽的所作所為

這是一個很多媽媽們,在不經意間都會犯的錯誤。同事曾説過一段讓人記憶深刻的話,她説幸虧她是個女孩,如果她是個男孩,每天和她媽那樣的女人住在一起,以後都結不了婚。

因為她極其厭惡母親的神經質,不相信老公,不相信女兒,有什麼事情都必須和她説,不説就發火砸東西……這樣的媽媽,孩子不可能和她親近。

想要擁有融洽的母子關係,媽媽們一定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1:給足子女安全感,不缺席他的成長

即使再忙,也要抽出時間和孩子聊聊天、談談心,讓孩子知道你一直在他們身邊;在孩子生活中的重要時刻,儘量不要缺席;對孩子每一次進步給予鼓勵,讓他們知道你為他們驕傲。

2:像朋友一樣,和孩子平等溝通

母親和孩子之間最好的相處之道,就是成為朋友,有些事情不要以長輩的身份去壓制孩子,非要一個答案,而是以朋友間的方式,問孩子需不需要幫助,或者能不能共同解決問題。

另外當媽媽有什麼苦惱的時候,也可以選擇性地告訴孩子,這樣一來孩子覺得你需要他,他也需要你,你們的關係是平等的。

3:以身作則,和長輩處好關係

媽媽們想要孩子和自己親近,首先自己要處理好和長輩的關係,維護好家庭的氛圍。或許生活中會有小爭吵,也要儘快解決,不要選擇冷戰或暴力的方式。

為孩子樹立一個正確對待家庭關係的榜樣,孩子自然會跟着媽媽的腳步,與媽媽一起維護好家庭。

每個媽媽都想要一個全身心相信並且親近自己的孩子,那麼就要在日常生活的點滴裏,改掉漏洞填補縫隙,用正確的方式,陪孩子走過每一個敏感時期,別讓年輕時的錯誤習慣,疏遠自己與孩子的關係。

留言板話題:你認為你和孩子之間的關係融洽嗎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