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產Ariya與大眾ID.4,正面對抗還是攜手共進?

很多人並不知道,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義上面向私人市場規模化交付的純電動車,是2009年日產發佈的Leaf聆風。然而此後超過十年的時間裏,這個“第一”在日產體系裏一直都是“唯一”,直到2020年Ariya的出現。這款日產CEO內田誠口中“在對的時機推出對的車型”,對於日產究竟意味着什麼?日產又看到了怎樣的機會?

2020年,一個清晰的信號是,跨國品牌開始發力推動主流消費市場的電動化進程。從大眾MEB產品即將交付,到豐田以e-TNGA平台打造純電動車型,再到通用基於Bolt的電動化技術延伸產品線,跨國品牌要證明,燃油車時代的優勢市場,到電動化時代依然屬於自己。

日產Ariya同樣是這一路線下的產物。只不過,在日產當前亟需扭虧為盈的境況下,這款全新的純電動SUV無論是對日產自身的轉型,還是未來的市場地位,都具有戰略層面的另一層意義。

日產Ariya與大眾ID.4,正面對抗還是攜手共進?

2009年發佈、2010年上市的聆風來得很早,在2018年前也一直是全球平價電動車的旗幟,十年時間裏銷量達到了50萬輛。但是2016年4月上市的特斯拉Model 3,同樣也在2020年超越了50萬輛銷量。顯然,以技術賦能,增加單車溢價能力,提升日產的盈利水平,已成為包括Ariya在內所有日產新車的方向。而Ariya作為十年來日產的第二款電動車,更承擔着肩負未來的重任。

電動+智能,Ariya有哪些新技術?

在日產執行副總裁中畔邦雄眼中,日產有兩大技術支柱,一個是由純電動和e-POWER增程技術組成的電動化技術,另一個是以ProPILOT為代表的智能駕駛技術。而Ariya,當然必須是日產最新技術的集合載體。

Ariya採用的是雷諾-日產-三菱聯盟專為為電動車打造的全新CMF-EV平台,並非此前猜測的基於第二代聆風的平台開發。它的前後軸重量分配為50:50,同時提供兩驅和四驅版本,其中四驅版本首次應用日產開發的e-4ORCE雙電機技術,能夠根據駕駛者意圖、路面狀況實時分配前後電機的扭矩輸出,實現更好的車輛動態控制。

日產Ariya與大眾ID.4,正面對抗還是攜手共進?

從參數來看,搭載87kWh電池的長續航版Ariya可以在WLTC工況下達到約600km量級的續航能力,屬於同類車型中第一梯隊的水平。四驅版Ariya最快0-100km/h加速能力為5.1s,也是主流以上水準。

日產Ariya與大眾ID.4,正面對抗還是攜手共進?

而在智能駕駛層面,Ariya也搭載了日產最新的ProPILOT 2.0智控領航技術。這項技術於去年7月在全新日產Skyline(日版英菲尼迪Q50)上首發,其將高精地圖導航系統與輔助駕駛功能相結合,實現在高速公路上雙手脱離方向盤的單車道巡航,支持特定條件下的變道、超車,還能夠輔助自動駛出匝道等。

日產Ariya與大眾ID.4,正面對抗還是攜手共進?

從功能上看,ProPILOT2.0與特斯拉AutoPilot為同樣的水平。不過,受限於中國對於“放手駕駛”的法規制約,以及對高精地圖應用的相關約束,ProPILOT 2.0還未在日產的國產車型上搭載。不過,採用類似解決思路的通用SuperCruise系統,已經在凱迪拉克國產車型上搭載,意味着從法規層面已經有了合規的適應性方案。

日產Ariya與大眾ID.4,正面對抗還是攜手共進?

日產CEO內田誠曾表達過一個很接地氣的觀點:中國消費者變聰明瞭。這個聰明體現在競爭的激烈、技術的進步、消費人羣的迭代,讓新車必須具備足夠的亮點與誠意,才能在存量時代抓住用户。

這也是為什麼日產會在Ariya上一口氣將日產幾乎能夠量產的最新技術悉數配備,也是為什麼在新車發佈前後,日產在中國有了一系列本土化研發與採購的動作。日產計劃到2023年在中國市場23%的銷量為電動化車型(包括純電動與e-POWER增程電動),此時優化產能、優化成本、加快電動化本土化進程,是日產應對業績虧損、從谷底攀升的重要依託。

跨國品牌的主流電動車攻勢

“我迫不及待想在將來將這款優秀的車型引入中國市場。”日產CEO內田誠的這一表態,充分體現出日產急於要在中國電動車市場樹立存在感。

擁有同樣想法的顯然不止日產一個。大眾MEB平台首款國產車型ID.4將會在今年十月正式由南北大眾分別亮相。有趣的是,ID.4的產品定位、車身尺寸與Ariya幾乎完全一致。兩者都代表了各自品牌下最新的設計語言與技術趨勢,也都不約而同選擇了主流SUV市場這個合資品牌的優勢領域作為突破口。

參考Ariya在日本約為500萬日元(摺合人民幣約33萬元)的售價來看,兩者在國內上市後,勢必也會對20-30萬元的合資純電動SUV市場發起衝擊。

日產Ariya與大眾ID.4,正面對抗還是攜手共進?

如果説,ID.4是大眾在電動化時代的途觀,那麼Ariya某種程度上也算是日產在電動化時代的奇駿。只不過隨着時代的遷移,各自的造型、科技都有了與時俱進的飛躍。

日產Ariya與大眾ID.4,正面對抗還是攜手共進?

日產曾以啓辰晨風的名義借殼國產化了初代聆風,但是高達26萬元以上的指導價以及品牌號召力的不足,讓晨風在2016年宣告停產。此後,由東風日產以本土化思維打造的軒逸·純電,儘管售價降至補貼後16萬元左右,但在家用轎車市場激烈的競爭下,也沒有掀起太大的波瀾。

但從聆風到Ariya,日產開始向更高端的電動車細分市場要利潤。

30萬元以上的電動車市場,仍然是特斯拉與傳統豪華品牌的天下,10萬元以下的電動車市場,則被一些特色與品質兼具的小微型車佔據。中間的主流中產電動車市場,仍然是現在的強勢品牌佔據最有利的地位。而主流的SUV,也成為幾乎所有合資品牌在電動車市場的切口。

日產Ariya與大眾ID.4,正面對抗還是攜手共進?

但如果只是簡單地將燃油車的動力系統更換為電驅動系統,主流消費者不會買賬。那些油改電的過渡車型,甚至可能連過渡的任務都無法完成。此時,誰先能拿出高品質、新技術、長續航、帶有鮮明品牌特色的原生純電動車,誰就有可能填補這個潛力巨大的市場空白,就有可能引領新一輪主流市場消費導向。

日產Ariya與大眾ID.4,正面對抗還是攜手共進?

大眾用MEB首先在2020年出牌,而日產Ariya預計也會在明年進入中國市場。這類電動車,既會是中國車市存量時代下新的增量突破口,同時也會逐步承接原有燃油車市場的份額。當特斯拉用Model 3這樣的走量車型開始覆蓋25-30萬元市場時,主流大廠們更加寄希望於能夠用全新產品牢牢構築護城河,守住在燃油車時代的優勢市場,並讓其平穩過渡至自己的電動車領域中。

特斯拉不可能通吃,主流大廠們也理應有巨大的生存空間。

寫在最後

如今是日產相對困難的時期,除了銷量與營收下滑的壓力,加快車型升級速度、變革組織架構、妥善處理與聯盟成員的關係,都是日產必須直面的問題。但正因如此,日產也在重新審視“技術日產”這個標籤的意義與價值。

日產Ariya與大眾ID.4,正面對抗還是攜手共進?

日產的前瞻技術儲備與佈局,一直都走在全球前列,但是如何讓技術的理念轉化為市場份額,如何“在對的時機推出對的車型”,更加考驗產品規劃與市場洞察的戰略眼光。因此,萬千希望於一身的Ariya,就是日產給自己的一針強心劑。

日產Ariya與大眾ID.4,正面對抗還是攜手共進?

也許主銷車型的升級換代依然需要時間,在此之前過分在意銷量的得失並不必要。相比之下,如何根據本土化需求開發產品,並實現運營的鋭化和決策反應的加快,才是日產更多新品投放之前,需要着力思考的問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781 字。

轉載請註明: 日產Ariya與大眾ID.4,正面對抗還是攜手共進?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