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印度這個國家而言,其當下最關心的頭號熱點並非本國搖搖欲墜的新冠疫情,而是中印雙方的邊境衝突。根據印度方面的描述,這場“危機”發展至今已有近一月時間。儘管印度方面宣稱自己在這一個月內一直在很“剋制”的通過外交途徑解決相關爭端,但現場事態卻在朝着完全相反的方向急速惡化,這足以説明印度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絕非其所宣稱的那樣單純。
所以我們不禁想問,印度當局這次究竟打的是什麼算盤?
根據印度官方説法,事態的發展如下:5月5日,中印邊防巡邏隊在中印邊境最西段的班公湖區域發生直接對峙並迅速演化為肢體衝突;5月22日,中印邊境談判無果,中國軍隊迅速調集超5000名士兵進行施壓。
到5月25日,印度官方進一步宣佈,中方已經越過雙方實控線超五公里,“摧毀”了印方哨所與橋樑,帶來了大量工程設備打算在此修築公路並“永久”駐紮;26日,印度總理莫迪就此召開國家安全會議,並最終決定印度將堅持以外交途徑解決相關爭端,同時在邊界保持強硬的軍事姿態以防不測。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很明顯的結論,那就是印度方面一直在刻意扭曲和誇大中方的合理鬥爭,將自己渲染成一個被中國欺負的“受害者”:印度堅持以外交途徑解決相關爭端,這體現了印度維護國際和平大局的“剋制”,而在邊境保持強硬軍事姿態,那不過是在“捍衞”本國的“領土主權”。
根據印方的説法,本次衝突“只不過”是印度出於“促進邊遠地區發展”的需要,在實控線己方一側從事公路修建活動,結果卻遭到中方的“橫加指責”。看看,和2017年相比印度人在搞事的時候,連藉口都懶得再重新想一個。
那麼,在這個印度經濟連續幾個季度萎靡不振、新冠疫情又山雨欲來的特殊時刻,印度當局為何反而還要主動招惹自己的鄰居中國?
首先,其實在邊境修路、搭橋、建機場,以此鞏固自身控制能力這種事中印雙方都一直在做,但顯然無論是從國家財力還是地理環境上,印度相對於中國都處於大大的劣勢。而既然光明正大的“比賽”比不過,那麼玩點陰的自然就成為印度人的上上之選;
其次,印度經濟連續幾個季度的萎靡不振與新冠疫情的山雨欲來,恰恰成為莫迪當局在邊境搞事的最佳動機。畢竟當國內矛盾無法調和且開始集中在統治者身上時,對外發動戰爭就是轉移矛盾的最佳選擇。尤其考慮到印度本國的民族主義情緒也是相當嚴重,稍微在中印邊境搞點事情就足以讓莫迪再苟延殘喘大半年;
如果把視野放大,從整個南亞地區的地緣戰略局勢來看,印度自説自話的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早已世人皆知,所以當中國在近幾年逐漸加強與孟加拉、斯里蘭卡等印度“傳統勢力範圍”內的國家的友好往來時,印度人當然是急得不行。
於是印度人放眼周邊,在中印邊界開闢“第二戰場”自然就成為一個頗為不錯的“圍魏救趙”之選。尤其考慮到班公湖地區的紛爭直接關聯到克什米爾衝突,印度人當然巴不得把中國也拉進南亞火藥桶中,利用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地理優勢擊敗中國。
但不幸的是,哪怕是從印度自己的報道來看,中國方面的果斷應對顯然並沒有讓印度方面的這種小算盤得逞,反倒是印度自己開始顯露出賠了夫人又折兵的跡象。所以接下來印度該如何做呢?是冒着打全面戰爭的危險繼續變本加厲,還是認清形勢及時進行“止損”?莫迪們,我們期待你們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