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吉爾摩和齊雄來説,分離比相聚更為平常。6年前,兩人在愛爾蘭都柏林讀研究生時相遇,但即使是常住都柏林的那段日子,兩人也常常因為要出國做研究而分離。
這對夫婦分別來自加拿大和德國,兩人離開都柏林後曾旅居多國,但直到現在仍將都柏林視為“老家”。齊雄是一位勞工研究員,主要研究服裝工人的最低生活工資,目前在柬埔寨金邊工作,不過他已經準備搬回到柏林。吉爾摩研究全球衞生健康狀況,在肯尼亞的內羅畢和馬薩比特兩地工作。兩人都30多歲。
他們都認為自己是在為未來打拼,所以現在的犧牲是值得的。吉爾摩説:“我們之所以總是分離,並且能夠堅持下去,是因為我們想要在有能力的時候盡力發展事業。”兩人都熱愛自己的工作,並且認為對方的事業也十分重要。同時,長期出差意味着不滿和怨恨情緒無容身之地。
同時兩人都把感情放在第一位,並準備一旦距離威脅到了感情,都願意做出改變。在還是學生的時候,這一點他們就很看重,當時他們最多3個月就要存錢買機票去看對方。儘管這是一筆很大的開銷,“但我們總會為了這件事省吃儉用”,齊雄回憶道。
當然,吉爾摩和齊雄的關係也不總是那麼浪漫有趣。長途飛行和倒時差也很折磨人。吉爾摩還不得不面對這樣的假設——她的伴侶做出了更多犧牲,並且還要承受異地單身生活所帶來的影響。
但這種關係明顯的好處是。雙方都可以全身心投入於自己的事業,並且遠距離戀愛使他們更珍惜在一起的寶貴時光。吉爾摩説:“當我們在一起時,兩人都心無旁騖。”
我們很難得知這種遠距離關係是不是越來越常見,但在20歲以上的加拿大夫婦中,有7%處於“分隔兩地”狀態,其中年齡在20歲至24歲之間的人,“分隔兩地”的比例更高達31%。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有近400萬美國人和78.5萬英國和威爾士人和伴侶分隔兩地。但目前尚不清楚有多少是因為工作的原因,而不是其他原因,比如感情不和、健康問題等。
美國利哈伊大學的社會學家林德曼解釋説:“現有的人口統計無法統計出有多少受過良好教育的專業人士,因為工作原因分居兩地。無法確切地説這種生活方式比以前更普遍,但研究這個領域的人都同意這一點。有證據表明,至少在美國,異地婚姻呈上升趨勢。”
有些人認為遠距離伴侶關係之所以越來越普遍,部分原因是社交媒體和約會軟件的興起。但同性伴侶的數據比較缺乏,他們可選擇的對象更少,所以不得不為了感情在地點上有所妥協。
美國一項針對博士生的研究表明,高學歷的雙職工夫婦相比起分居或接受一份不太滿意的工作,更有可能選擇分居。事實上,高學歷可能會限制選擇。
林德曼在其新書《通勤配偶:變化世界中的新家庭》中提到這樣一種悖論——在教育和技能上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意味着,你能用到這些技能所做的事情非常有限。林德曼喜歡舉以下這個例子:“假設你是一位專門研究18世紀俄羅斯茶杯的教授,那麼你就必須去能提供這種工作的地方生活”。就業市場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意味着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必須去更遠的地方才能找到稱心的工作。與此同時,林德曼還提到了一種“極端表現型個人主義”,在某種文化中,人們的自我意識與工作緊密相關。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是為了一份稱心的工作而分居。荷蘭鹿特丹伊拉斯謨大學和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的傳播學研究員畢勒多指出,那些出於經濟原因而不得不分離的人,相比為了追尋職業理想而分居的人承受的壓力更大,因為這會對關係的穩定產生負面影響,比如無力負擔探親或是一家人定居的費用。有些情況還會更為極端,有些家政服務人員有時候連打電話的時間都沒有,但來自菲律賓的畢勒多説,對於不受勞動力剝削或嚴重經濟壓力影響的夫妻來説,分隔兩地的關係和一般伴侶的分手幾率是一樣的。
畢勒多解釋説:“事實上,分隔兩地的伴侶會認為自己的情感更加穩定。某些因為離得近而可能被妖魔化的事情,反而有助於維持遠距離戀愛,比如説嫉妒。”畢勒多發現嫉妒其實有利於遠距離伴侶關係,但必須是切切實實感受到威脅而產生的反應性嫉妒,而不是毫無根據的猜疑。
同樣地,不管是何種戀愛方式,監視對方都是一個讓人討厭的事情,但是輕度的社交媒體跟蹤卻對遠距離戀愛有利。畢勒多針對臉書的研究表明,“來自社交網絡的反饋對於關係滿意度十分重要”。因此,當沒有朋友可以面對面交談時,跨越距離的社交媒體軟件就能夠發揮重要的作用,鞏固戀人之間的關係。這種社會的認可也會影響夫妻雙方的看法。
某些性格特徵也有助於維持遠距離戀愛。齊雄和吉爾摩都認為對方適應能力很強,可以在新環境交到朋友,也可以舒服地與自己獨處。這也是林德曼在書中所提到的“遠距離伴侶共有的特點”——除此之外還包括自力更生、經濟保障和沒有孩子。
事實上,在為人父母后會改變看法。女性經常會説,自己不用滿足外界對於女性的期望,但為人父母后這種關係的平等程度就大大降低了,比如説,誰來承擔大部分的共同責任。林德曼之前與丈夫兩地分居,現在有了孩子就不會再選擇異地分居了。
從這些經驗中可以總結出遠距離伴侶關係成功的共性:經常反覆的溝通。用一些方法彌補距離所造成的隔閡,比如説用臉書或者WhatsApp“彙報行蹤”。
還應該對這段關係有正確的期望值,而不是與其他沒有分隔兩地的伴侶關係進行比較,因為這種比較只會讓人覺得有挫敗感。研究結果一致認為,距離和另一半的缺席並不會破壞情侶之間的關係,真正影響感情質量的是這段關係的性質和參與者本身。
林德曼還建議,我們應該將感情中的適應性運用到工作上。她希望“有關教育文化能夠有所改變,讓我們能夠更專業化,將接受的教育運用於更廣闊的範圍裏。”
未來的工作是有不確定性的,所以以上建議對普遍情況都有幫助,而不僅僅適用於那些相隔千里的伴侶。(摘自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編輯/萊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