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被遺忘的民族英雄1900年大沽口清軍,面對數倍敵軍全軍覆沒

由 回秀蘭 發佈於 綜合

戰鬥在午夜打響,炮彈像脱繮的野馬一樣,肆無忌憚地在寂靜的天空裏嘶鳴奔跑,有的落在戰艦上,有的重重砸進海里,最終,這些炮彈落進了歷史的篇章裏,把歲月炸開了一個洞,也成了世人重新看到那段悲痛的一個個窗口。
這是1900年6月17日的大沽口,到處是槍炮聲,到處是沖天火光。從激烈炮戰到短兵相接,戰爭一直持續了6個小時,那是在血泊中的6小時。交戰雙方都已經失去了理智,每個士兵眼中都燃着熊熊怒火。一個人倒下了,後面的人接上,再倒下,再接上,前仆後繼……
在我們的印象中,清軍是一觸即潰,毫無戰鬥力可言,但是庚子年間的大沽口一戰卻讓人刮目相看,顛覆認知。
這是一羣被人遺忘的民族英雄,700名將士面對近3000的侵略聯軍寡不敵眾,浴血陣亡,戰鬥力頗為強悍。他們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和後人的輕蔑和侮辱同在,卻不見多少人憑弔和懷念。
6月10日英國,英國駐華公使竇納樂致電聯軍統帥西摩,命其“準備立即進軍北京”,當天,西摩便急不可耐地帶領軍隊朝天津和北京方向開進。清政府看到聯軍如此咄咄逼人,便作出了“實力禁阻”的決策。於是清軍6月15日在白河佈置了水雷,從而防止聯軍軍艦的進攻。此時的天津還面臨着補給和通信的威脅,局面對清軍十分不利。
隨着形勢的緊張進一步增加,朝廷於16日進一步作出指示:“不服阻,則決戰”。當天還再次向直隸總督裕祿説明“則釁自彼開 ,該督等須相機行事,朝廷不為遙制”。時任天津鎮總兵羅榮光慷慨陳詞:“人在大沽在,地失血祭天”。
而與此同時,列強也是動作頻頻,不斷地為即將爆發的戰爭做準備。而且,英國與俄國還準備在戰場爭雄鬥氣,雙方都想獲得戰爭的領導權。俄國在看到西蒙進展十分迅速,就希望俄國的海軍中將基利傑勃蘭特能夠與西蒙分庭抗禮,取得一樣的“好成績”。所以6月15日,在俄國太平洋艦隊“俄羅斯”號上,聯軍的各海軍將領召開了一次會議。
基利傑勃蘭特領導主持了會議,其他參加者有英國布魯斯海軍少將、法國庫爾若利海軍准將、德國裴德滿海軍上校、日本永峯海軍大佐等。在會議上,這些將領們對戰爭形勢進行了詳細的分析,他們知曉了清軍的一舉一動,決定立即採取相應的措施,不讓清軍的防禦影響聯軍登陸。
大沽口炮台的修築繪畫
6月16日是最後的安寧,但是瀰漫在空氣中的緊張已經壓得人喘不過來氣。聯軍海軍發現了清軍部署的水雷,就再次召開了將領會議。會上一致同意對清軍採取強硬措施,他們還在一份給中國的最後通牒書上籤下了自己的名字。這份通牒內容是:“本提督欲以兩造情願之主張,或以兵力從事之目的 ,暫據大沽各炮台。該各炮台,至遲限於17號早晨兩點鐘,一律退讓。此係已決之事 ,望即達知直隸總督及各炮台官。急速勿延!”
他們企圖用這份通牒書脅迫清軍不戰而退,但是清軍這次並沒有顯示出以往的懦弱和不堪,他們已經下定決心不會退軍,所以大戰已是在所難免。在通牒的最後時限裏,空氣都凝固了,海水一點點蠕動,潮濕的海風爬上每個士兵的臉頰,豆大的汗珠從額頭上滾下來,大家相顧無言,每個人都在等待……
據英國人自述:“中國防軍在上午零時45分鐘——最後通牒的限期前1小時又1刻鐘——開了防禦性質的攻勢炮火 ,他們受到還擊。” 《庚子中外戰紀》記載:“迨至夜間 12點鐘 50分時,在北〔白〕河之兵船,忽為炮台之電光燈遙為影射,窺察甚周,旋放出一炮 ,最為猛烈。”
種種資料顯示,有可能是中國守軍發出的第一炮,但是首先開火也不能否定中國戰爭的正義性,畢竟這時候聯軍早已經侵入中國領海。
面對侵略者的高壓態勢,中國軍隊在明知寡不敵眾難以堅守的情況下,以攻為守是完全正確的。
守軍的第一炮像一顆燃燒的流星衝向敵軍陣營,流星落地伴着驚天動地的一聲巨響,戰鬥真正打響了。清軍在剛剛開始就集中火力,狠打猛打。炮彈像雨點一樣密密麻麻,火光從一個小點不斷變大,最終燃起一團、一片,把整個海域都點燃了,第四次大沽口戰役就此打響。
但是,受到潮漲潮落的影響,清軍這波猛烈的進攻並沒有取得很大的功效。因為戰艦位置會因為潮水有很大的改變,這就致使清軍的炮火出現了偏差,所以清軍打出去的炮彈沒有擊沉多少敵方戰艦。好在清軍及時認識到了失誤,趕緊改變了發射角度,炮彈的命中率有了極大提升。
在清軍炮火的猛攻下,聯軍艦隊有些慌亂。“海龍”艦率先發出警報,其他幾艘戰艦也都以火光信號回答。俄軍戰艦“基立亞克”受創嚴重,只因它打開探照燈對準炮台為其他戰艦火力打擊提供視野,卻沒想到偷雞不成蝕把米,自己反倒成為了火力覆蓋的迎接點。
羅榮光“督同副將韓照琦,率領南岸各台弁勇,奮力開炮,瞄準該兵船電光燈路還擊”。並“親自掛線 ,橫腰一炮 ,擊中船身 ,船即偏側不支”。更為致命的是,一顆榴彈完美地擊中了戰艦的流水線,然後一聲巨響順帶着一陣沖天熱浪撲面而來。彈藥庫和鍋爐一同在戰艦上開了花,一瞬間,“基立亞克”號火光漫天,死傷過半。
聯軍艦隊的進攻受到了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而與此同時,為了與海軍艦隊配合作戰,聯軍陸戰隊悄悄朝炮台方向進攻,企圖摧毀炮台,終止炮戰。拂曉時分,炮台守將封得勝發現了聯軍陸戰隊的行蹤,率軍以槍炮迎敵 ,“轟斃洋兵甚多 ,敵鋒大挫”。聯軍見形勢不妙,於是海陸聯合掩護進攻,炮台面臨腹背受敵的險境。
在5點鐘時,聯軍的陸戰隊向西北炮台發起衝鋒。他們在海軍的炮火掩護中更加兇猛,近千名士兵像虎狼一樣衝上了炮台。在近戰中,清軍也奮勇殺敵,重挫敵軍,甚至將日軍的指揮官也擊斃。
但是最終由於敵我實力懸殊,清軍寡不敵眾,彈盡糧絕,只得節節敗退。而且更不幸的是,炮台火藥庫發生爆炸,清軍在混亂就丟失了西北炮台陣地。據羅榮光敍述: “管帶封得勝血戰陣亡,兵勇死傷相繼 ,敵遂越牆破門,將北岸左營炮台佔據。”
聯軍藉着西北炮台向南面的兩座炮台發起猛烈炮擊,南炮台的火藥庫先被擊中,“火箭子彈,一齊被焚”。然後新炮台的火藥庫也被擊中,至此,大沽口炮台戰鬥力基本喪失。清軍副將副將韓照琦身負重傷,弁兵死亡枕藉,傷亡千人,陳屍數百,場面十分之慘烈。
羅榮光見陣地盡失,無地可守,便率眾後撤。他原本還想伺機反攻,但是見到大勢已去,無力迴天。一時間悲痛、絕望湧上心頭,最終吞金自殺,享年67歲。如果説甲午戰爭中,鄧世昌以自毀式攻擊打出了中國海軍軍人的氣魄,那羅榮光則在庚子國變中,體現了中國陸軍軍官的英勇。
大沽口雖然沒有守住,但是絕不能因此而否定清軍那些浴血奮戰的將士們。他們馬革裹屍,抵禦外晦,他們血染沙場,以死相博。敵軍雖然拿下了大沽口炮台,但是也為此付出了慘痛代價。清軍在極其艱難的處境下,與敵軍血戰六小時,擊斃了255名侵略者,擊沉擊傷軍艦6艘。
在實力對比上,聯軍人數更多,且戰鬥經驗更加豐富,裝備更為精良。在戰爭爆發前已經有1600多名俄軍悄悄進入了海河河口,6月15日,又有300名日軍攜帶火炮在塘沽登陸,第二天還有600名英德俄聯軍士兵登陸,準備從側後方進攻,此外還有10艘軍艦參與聯合作戰。而同時期的清軍,真正擁有戰鬥力的士兵卻只有寥寥數百,不足千人,並且只有4艘軍艦。
雖然清軍在重炮數量上稍微有點優勢,但是在裝備選擇上聯軍無所不用其極。據統計聯軍一共向炮台發射了25889發各種各樣的彈藥,有的戰艦甚至裝填了苦味酸炸藥,不僅殺傷力更大,而且爆炸後還會產生有毒煙霧,這種毒氣使得清軍傷亡慘重。
大沽口各台能朝向河道射擊的火炮有63門,據聯軍戰後統計,這些火炮又有近半數因保養不善或準備不足而未能使用。在戰爭進行到最艱難的時候,大沽口炮台守軍卻沒有得到任何的支援,這支孤軍獨自面對着數倍的敵人,獨自面對着多國的侵略。
做個簡單的計算,2500名陸上聯軍外加10艘軍艦VS不足千人和只有4艘軍艦的清軍,如果不説這是寡不敵眾,那什麼才是寡不敵眾?而且,最致命的是清軍的海軍全數逃跑。
羅榮光曾經懇求甲午海戰英雄葉祖珪派遣魚雷艇對聯軍發起進攻,但是這位當年的海戰英雄卻不顧萬急軍情,臨陣脱逃。就這樣,守軍連最後的救命稻草也失去了。
雖然面臨着極其嚴峻的戰爭形勢,但是守軍們也沒有放棄希望,他們中的絕大多數為守陣地戰至最後一刻,血戰了6個小時,他們的戰鬥素質和戰鬥意志,並不想刻板印象中一潰千里的清軍士兵。
羅榮光雕像前 鮮花如簇
戰後調查顯示在所有被攻佔的炮台的大炮附近都發現斷手、斷腳、斷頭的英勇捍衞者。沿着胸牆到處都躺着中國的步兵和炮兵,有的士兵戰死時,懷裏還抱着炮彈。
那種慘烈讓人刻骨銘心,那種悲壯讓人肅然起敬。儘管許多人對清朝有着不少的負面評價,但對於這些保家衞國的中下層將士,我們應該予以尊重,給他們公正的歷史評價。
我們如今生活在和平時代,但是應該在歷史永遠記住那些為抵抗侵略者而英勇犧牲的前線將士們。他們或許不懂得國家政治,他們或許也不懂得國家利益、世界大勢,但是他們一定懂得保家衞國、守護妻兒,守護腳下這片世代依存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