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聰消失100多天後終於冒泡, 車庫裏一輛小紅車亮了

新聞閣網絡熱點欄目第一時間為您提供網絡新聞,讓您瞭解一手娛樂、社會、民生、國家等熱點綜合資訊。

王思聰消失100多天後終於冒泡, 車庫裏一輛小紅車亮了

  王思聰不在江湖,江湖卻一直流傳着他的“戀愛傳説”。;停更微博118天后,8月23日,王思聰終於冒泡了,發了一張出席電影《敦刻爾克》宣傳活動與導演諾蘭的合照,稱“三個ucl校友的合影”。沒想到啊,思聰跟諾蘭竟然是校友,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他還多次表達對諾蘭的喜歡,視諾蘭為偶像,從小就看諾蘭拍的電影。

王思聰消失100多天後終於冒泡, 車庫裏一輛小紅車亮了

  只是沒想到,原本是想幫偶像諾蘭宣傳新電影《敦刻爾克》,自己卻搶了頭條。怪只怪,距離他上次更新微博已經一百多天了,還以為身為“娛樂圈紀檢委”的他,因為心直口快,沒有誰不敢得罪,口無遮攔,得罪了不少人,要從此在微博圈消失。沒想到,猝不及防的,王思聰又迴歸了。

王思聰消失100多天後終於冒泡, 車庫裏一輛小紅車亮了

  對於思聰的迴歸,網友歡迎的“陣仗”也是頗大,第一時間在他微博下留言,有接着喊“老公”的,有激動喊話“失蹤人口終於迴歸”的,也有直接表白思聰“我好想好想你的”。

王思聰消失100多天後終於冒泡, 車庫裏一輛小紅車亮了

  不管怎麼説,王思聰可算是迴歸了,其實他這次迴歸,算是有跡可循了,在這之前,他就點讚了一條有關郭敬明近日深陷性侵男作者的評論,大有“娛樂圈紀檢委”重出江湖的意思。

王思聰消失100多天後終於冒泡, 車庫裏一輛小紅車亮了
王思聰消失100多天後終於冒泡, 車庫裏一輛小紅車亮了
王思聰消失100多天後終於冒泡, 車庫裏一輛小紅車亮了

  除了時隔100多天重出江湖引起轟動外,近日疑似王思聰車庫也被曝光,一輛小紅車成功吸睛,雖然標着某豪車的牌子,卻被眼尖的網友發現是一輛價值在萬元左右的知名電動車。不過給電動車貼豪車標誌的做法,果然是王思聰的一貫作風吶。


王思聰消失100多天後終於冒泡, 車庫裏一輛小紅車亮了

  編者按:克里斯托弗·諾蘭的新片《敦刻爾克》即將於7月21日在北美上映。日前,《每日電訊報》刊發了一篇由他親自撰寫了文章,講述了他為何要拍這部電影以及拍攝過程中遇到的艱險。

王思聰消失100多天後終於冒泡, 車庫裏一輛小紅車亮了

  和許多英國人一樣,我也是從小就聽着關於敦刻爾克那些近乎於神話和童話的故事版本長大的。多年以來,它早已滲入我體內,浸入我骨髓。大約20年前,就在我拍攝處女作《跟蹤》(Following)拍到半截的時候,我和製片人——我後來的妻子——艾瑪·托馬斯(Emma Thomas)一起,坐着一位朋友的小帆船,橫渡海峽,到了敦刻爾克;時間點上,也和當初那次大撤退非常接近。

王思聰消失100多天後終於冒泡, 車庫裏一輛小紅車亮了

  之前我也坐過幾次帆船,但多數是內河航道,所以初次橫渡海峽,着實讓我吃驚不小。那天的天氣非常糟糕,海上風大浪大,因此我們橫渡所耗費的時間,遠超正常狀況。經過19個小時的航行,我們最終在子夜時分抵達敦刻爾克。但我們到的時候,沒人往我們頭上扔炸彈,我們進入的也並非是一片作戰區域。離開敦刻爾克時,我心中懷有的敬意,早已上升數個層次,與往昔截然不同;我崇敬的,不是那些童話般的故事版本,而是真實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越是瞭解整件事的來龍去脈,橫渡海峽的次數或是站在敦刻爾克那片平坦廣闊的海岸上的次數越多,對當時的地理條件和客觀情況的認識越深入,你就越會覺得,參與大撤退的那些人真是了不起。但是,對於現代電影來説——確切地説,是自從上世紀50年代萊斯利·諾曼(Leslie Norman)那部黑白片之後[由約翰·米爾斯(John Mills)與理查德·阿登堡(Richard Attenborough)主演],敦刻爾克便是一片空白。

王思聰消失100多天後終於冒泡, 車庫裏一輛小紅車亮了

  之所以沒人拍,原因眾多。其中一條便是:整個事件千頭萬緒,場面恢弘,預算必定不小。握有此類預算的,只有好萊塢那幾家大公司,但他們的興趣都集中在美國人本身,而敦刻爾克撤退中,恰恰並無美國人蔘與。所以,雖説我很早就動了拍攝的念頭,但我一直都在等待,等待有那麼一天,我能贏得好萊塢足夠的信任,能讓我拿着美國人的錢來拍一部關於敦刻爾克的英國片。終於,我靠自己贏得了這次機遇,我沒有將其放過。

  我花費大量時間閲讀出自於親歷者的第一手材料——好些都是由帝國軍事博物館早年間收集到的。 編寫過《敦刻爾克被遺忘的聲音》(Forgotten Voices of Dunkirk)一書的歷史學家約書亞·列文( Joshua Levine)成了本片的歷史顧問。我傾聽他的意見,閲讀他推薦我看的材料,還有幸一同拜訪了當年在場的老兵。健在的少數幾位都已經九十多歲了,但大多很樂意花時間給我們講述當時的情況。

  關於何為敦刻爾克精神,他們説法不一。有些老兵認為,那指的是馳援的那些小船;另一些則覺得,它專指那些死守防線,將逃生機會留給戰友的士兵。 當然,也有些受訪的老兵相信,所謂敦刻爾克精神,那純粹只是政府宣傳的噱頭,由丘吉爾一手炮製。總之是眾説紛紜。

  而這也成了我們拍攝本片時所採取的態度:觀眾應該明白,他們在片中看到的,是不同角度的大撤退,而在影片之外,還存在有無數的故事版本。畢竟,參與其中的人有那麼多——光海灘上就有差不多40萬人——個人的經歷必定千差萬別。這裏既有秩序,也存在混亂;既有崇高,也不乏懦弱。

王思聰消失100多天後終於冒泡, 車庫裏一輛小紅車亮了

  我聽到的諸多故事中,有一個特別讓我揪心,最終我也把它寫進了影片中:某位老兵告訴我,當初他曾看見,有人徑直朝大海走去,感覺就像是他們打算要直接游泳游回祖國一樣。 我問他:“他們是真打算游回英國,還是準備遊向某艘船隻,又或者是打算要自殺?”他説他也不知道答案,他只能肯定一點:那些人那麼做,只有死路一條。聽到這裏,我感覺後背發涼。

  拍攝之前,我對這部影片的定位就是,不希望觀眾覺得它太老土,和自己無法產生共鳴。所以我很早就想好了,不在那些大的政策問題上多做糾纏。全片之中,你看不到諸位將軍在地圖上演示戰局的場面,也看不到丘吉爾的出場,甚至連敵人都只是驚鴻一瞥。這個故事説的是如何活下來。我想通過具體的人物帶領你們體驗整個事件。

  我在遊説華納兄弟時,用到的説法就是:我們要讓觀眾身臨其境,走進“噴火式”戰鬥機的駕駛艙,和德軍的“梅塞施密特”戰鬥纏鬥;還要讓他們走上海灘,感受無孔不入的沙子,與巨浪搏鬥。我們還要讓觀眾坐上小小的民用船,隨波浪起伏,一同奔向那可怕的作戰區域。概括起來説,這就是一次不用帶VR頭盔的VR之旅。

王思聰消失100多天後終於冒泡, 車庫裏一輛小紅車亮了

  有一點我們的態度很明確:與其用電腦特效再現場景,我們更希望多用符合當時實際情況的真實的船艦和飛機。找到真的飛機之後,還要實打實地飛起來,讓它們在空中作戰,讓攝影機和演員都上到飛機裏,飛到半空中,盡一切可能拍得越真實越好。

  這就需要請教專家了。我們聯繫上丹·弗雷德金(Dan Friedkin),他手裏有六架“噴火式”戰鬥機,還是位優秀的飛行員。我們還請他介紹了各種飛機的不同特點、飛行要領、重力作用。

  如果是用電腦做的飛機來拍空戰戲,往往會有了視覺上的效果,卻違反了物理上的原理。而我們想要做到的,就是讓觀眾體驗懸念,讓他們感受到空戰的真實危險。追逐敵機時,你該如何斜側機身:想要擊中目標,瞄準時就必須有提前量,要瞄在目標的前方,還要考慮風速對子彈的影響。

  片中墜毀的所有戰機,都是按計劃完成的。此前有謠言説我買了一架古董飛機,拍攝時墜毀了。實情並非如此,遇上劇情需要飛機墜毀的時候,我們都會複製一架模型。

  雖説這是我從影以來所拍攝過最複雜的空中戲,但實話實説,我以前也接觸過這類工作,例如2012年的《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The Dark Knight Rises)。我認識那些飛行員、航拍攝影師,我知道要怎麼做。至於地面上的動作戲,那我就更不在話下了。反倒是船上的戲對我來説是破天荒頭一遭,帶給我很大的挑戰。

王思聰消失100多天後終於冒泡, 車庫裏一輛小紅車亮了

  我們想要如實再現那些船隻沉沒的可怕場景:整個撤退過程中,犧牲的船隻超過230艘,其中包括六艘英軍驅逐艦。有不少次,我自己都忍不住會想:“我沒有金剛鑽,卻攬了瓷器活。”最多的一天,我們在海上安排了多達62艘船隻進行拍攝,這遠超我以往的拍攝經驗,甚至很難説電影史上有沒有過這樣的場面。那真是讓人有些發怵。

  我還找了些有經驗的導演諮詢,有斯皮爾伯格和朗·霍華德,他們都曾在開放水域拍過戲。從他們那裏,我得到了一些很棒的建議。他倆都認為,在船上拍攝,最好用手提攝影——哪怕我們這次用的是IMAX攝影機,因為攝影師自己能針對風浪顛簸做出平衡。結果證明,他們所言非虛,這確實是個好辦法。

王思聰消失100多天後終於冒泡, 車庫裏一輛小紅車亮了

  馬克·裏朗斯(Mark Rylance)演的是個參與救援的平民船主,和他説戲的時候,我提到的關鍵就是,他必須對船隻本身有完全的瞭解,要親自感受舵柄。這些最直觀的因素,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他這個人物身上所散發出的偉大人性。

  而諸如湯姆·格林-卡尼(Tom Glynn-Carney)和菲昂·懷特海德(Fionn Whitehead)等年輕演員,則對拍攝中所需面對的身體上的各種挑戰躍躍欲試。站上海灘,躍入水中,這些體驗對他們來説,都非常關鍵。他們也確實十分投入,一舉一動都和當年的士兵如出一轍。

  肯尼斯·布拉納(Kenneth Branagh)演的是位高級軍官,負責監督大型船隻的人員運輸。他演得相當投入,明明離家已那麼近,卻無法將士兵平安送回,那一刻的真情流露讓我動容。他自己也做導演,所以很能理解拍攝過程中的各種難題。我們拍攝時用到一條防波堤,它由海岸伸出一公里,延向大海。這意味着,當你在防波堤那頭拍攝時,距離你最近的廁所,要走半小時才能走到。肯尼斯就那麼憋着——為了女王和祖國。

王思聰消失100多天後終於冒泡, 車庫裏一輛小紅車亮了

  正式開拍後那幾天,碰巧遇上相當惡劣的天氣條件,絕大多數電影劇組,想必都會先暫緩拍攝。但對我們來説,看看那些衝向海灘的漂亮的水沫,真可謂是天賜良機。總有人和我説,電影圈裏人盡皆知,諾蘭運氣好,常能趕上好天氣。此言謬矣。在天氣這件事上,我常走背字。只不過,我的人生哲學就是,儘量堅持下去,做人要樂觀:碰上天氣真的很糟糕的情況,那就先拍壞天氣的戲,總之絕不要停工,只要沒有安全問題,不管什麼條件都要拍。

王思聰消失100多天後終於冒泡, 車庫裏一輛小紅車亮了

  我和攝影師霍伊特·範·霍特瑪(Hoyte van Hoytema)也都身穿潛水衣,他事先給攝影器材做了套子,所以遇上水也不怕。進入開放水域拍攝時,套了套子的攝影機可以一半浮在水上,一半浸在水裏。拍攝時,我們也和演員一樣,遊在水裏。所有那些場景,它們的精神就體現在這種同甘共苦的做法中。對於這一類電影來説,導演要和演員在一起,不能只顧自己,遠遠地坐在帳篷裏,看着監視器。這很關鍵,否則就會喪失士氣,就沒法讓觀眾身臨其境。

王思聰消失100多天後終於冒泡, 車庫裏一輛小紅車亮了

  説了這麼多,無論我們的拍攝過程有多艱難,我們始終十分明白,這和當初那些士兵所經歷的相比,根本不值一提。《敦刻爾克》想要傳達的精神就是,這一切與個人英雄無關,它要説的是集體英雄主義。它説的是強大的團隊意識,那是敦刻爾克撤退行動的關鍵所在。

  這故事之所以獨一無二,也正是因為這些。因此,它始終能喚醒英國人心中的凝聚力。此外,在我看來這也是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故事——關乎為活下去竭盡全力的個體奮鬥,以及不顧一切渴望回家的人本概念。

王思聰消失100多天後終於冒泡, 車庫裏一輛小紅車亮了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yituoruian”:電影叫八佰

  網友“yituoruian”:管虎正在拍

  網友“葫蘆兄弟”:關乎為活下去竭盡全力的個體奮鬥,以及不顧一切渴望回家的人本概念。

  網友“Infinity”:有電影裏有這個,但是不是整部電影的主題

  網友“harrisonzhang”:期待中國內地上映!!!

  網友“曾凱鋒29”:期待

  網友“須彌”:我的敦刻爾克

  網友“z j”:我覺得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的故事也能拍一部好電影,也是二戰大撤退

  網友“Yun”:二戰大撤退 書本知道其震撼 電影期待視覺的盛宴

  網友“愛丘山”:諾蘭的作品值得期待

  網友“z j”:我覺得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的故事也能拍一部好電影,也是二戰大撤退

  網友“z j”:我覺得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的故事也能拍一部好電影,也是二戰大撤退

  網友“z j”:我覺得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的故事也能拍一部好電影,也是二戰大撤退

  (1970-01-01)


  8月22日,電影《敦刻爾克》的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現身北京。在《敦刻爾克》點映之後,與《建國大業》《建黨偉業》導演、《建軍大業》監製黃建新進行了對談。

王思聰消失100多天後終於冒泡, 車庫裏一輛小紅車亮了

  電影《敦刻爾克》的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與妻子現身北京。視覺中國 圖

  傳説中的諾蘭、吳京、黃建新三人的座談會,並未成行。主辦方表示,吳京由於工作原因並未到場。不過22日晚,吳京在微博曬出了《敦刻爾克》的電影海報,稱受邀觀看了提前場,並表示:“不愧是了不起的諾蘭,從《盜夢空間》到《蝙蝠俠》到《星際穿越》,一戲一格,竟無重複。”

王思聰消失100多天後終於冒泡, 車庫裏一輛小紅車亮了

  吳京微博截圖

  敦刻爾克大撤退是廣為英國人所知的一個軍事行動,它發生在1940年5月25日,英法聯軍防線在德國機械化部隊快速攻勢下崩潰之後,英軍在敦刻爾克這個位於法國東北部靠近比利時邊境的港口城市進行的當時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撤退行動。

  雖然這次大規模的撤退行動挽救了英軍大量的人力,可是英國派駐法國的遠征軍的所有重型裝備都丟棄在歐洲大陸上,造成英國本土地面防衞發生嚴重的問題。此次撤離,意味着歐洲大陸落入法西斯勢力之手。

王思聰消失100多天後終於冒泡, 車庫裏一輛小紅車亮了

  《敦刻爾克》海報

  諾蘭説,敦刻爾克大撤退不僅僅是歷史上一次軍事行動,它也是英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他在執導《敦刻爾克》時,要考慮的一個事情就是如何將這樣一個人盡皆知的故事拍得生動獨特,能夠抓住人。

  為了等待拍攝《敦刻爾克》的合適契機,諾蘭等了十年。他説:“敦刻爾克的故事我很小就聽過,二十二年前,我和妻子曾跨越英吉利海峽到敦克爾克,走了當年英法聯軍撤退時走的同樣路線,當時我有很深刻的印象,一路上險象環生,水流湍急氣候惡劣,加上作戰時穿行在槍林彈雨,則更加危險。到後來我看到很多一手資料,聽到很多真人敍事,我就考慮將敦刻爾克大撤退變成電影。”

王思聰消失100多天後終於冒泡, 車庫裏一輛小紅車亮了

  《敦刻爾克》劇照

  “我在電影中要填補一些空白,要講沒有被講述的故事。這種大規模的影片,是非常宏大的故事,涉及幾十萬人,幾百部戰鬥機,導演需要有足夠的經驗來呈現,十年前我沒有這個自信,我這一生只能拍一次敦刻爾克,我一定要拍好。”諾蘭説。

  而黃建新也表示,“這是一部獨特的電影,一小時、一天、一週的獨特時間設置,仍舊是展示了諾蘭極強的個人風格,聽覺系統的設置也給人一種震撼。”

王思聰消失100多天後終於冒泡, 車庫裏一輛小紅車亮了

  黃建新。視覺中國 圖

  電影《敦刻爾克》中為人注意的一點是,雖然拍的是涉及幾十萬大軍的戰爭,但是隻有空軍在空中追擊時有幾架德軍的飛機,在結尾處閃現了幾個虛化了的德國人的面孔。而電影全程,沒有浩浩蕩蕩的德國大軍,但是德軍的魚雷、投彈、流彈則一次次轟向無反擊之力的英法聯軍。

  如果説《敦刻爾克》是一部戰爭片,如果你想在《敦刻爾克》裏看到短兵相接,看到慘烈的犧牲與鮮血,那你一定是要失望的。

  《敦刻爾克》更像是自己與自己、自己與時間的博弈。

王思聰消失100多天後終於冒泡, 車庫裏一輛小紅車亮了

  《敦刻爾克》劇照

  “不出現德軍這個是我很早時候做的決定,我不想展現敵人的鏡頭,我不希望拍成一個戰爭片,我要拍一個關於逃離的懸疑電影,不顯示敵人的面孔,只是讓人感覺到威脅,這樣的情景下,人會更加恐怖。”諾蘭説。

  “我不想上一堂歷史課或者是政治課,對於敦刻爾克大撤退這個歷史事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視角,而我的《敦刻爾克》就是我的視角,我將體驗感放在第一位,我想拍一個即便不借助各種科技手段,觀影者仍然能感同身受,能感覺到自己就是站在沙灘上等着撤退的一員,感受自己在那個歷史時刻的選擇。”

  電影《敦刻爾克》,繼續了諾蘭一貫喜歡用的打亂時間線索的拍攝方式。

  海陸空三條線索是三個不同的時間行進方式。在港口等待的大軍的時間長度為一週;響應號召,一個英國老人開着自家漁船帶着兩個孩子前來營救的時間長度為一天;阻擊德國空襲的英國空軍在天上作戰的時間長度為一小時。三條線索交叉並行,持續推進。

  而在故事進行中,似乎卻沒有始與終,沒有停頓更迭,而是持續的轟炸和持續的應對或者是等待。這一點似乎點出戰爭的奧義,一場戰爭中,除了求生與戰鬥,除了不斷應對危險,大概遠沒有影視中所呈現的那種豪邁與慷慨。

王思聰消失100多天後終於冒泡, 車庫裏一輛小紅車亮了

  《敦刻爾克》劇照

  與這三條線索搭配的是極具壓迫感的配樂,諾蘭在寫劇本時參照了錯音的音樂原理,在三個不同的線索中營造出不斷加強的緊迫感,配樂與之相輔相成。諾蘭表示,《敦刻爾克》 音畫對位程度是個人作品最高的。此外, 配樂加入的時鐘秒針滴答聲也令人印象深刻。

  為電影《敦刻爾克》擔綱配樂的是業內大師漢斯·季默(Hans Zimmer),他曾與諾蘭五度合作,其中《盜夢空間》(Inception)獲得奧斯卡最佳配樂提名。

  電影《敦刻爾克》用了很多二十多歲的大男孩挑大樑,如來自單向樂隊的偶像歌手哈里·斯泰爾斯(Harry Styles)等。諾蘭説:“我只是沒有犯很多好萊塢大片會犯的錯誤——讓三四十歲的人來扮演二十多歲的年輕人,要知道當年敦刻爾克戰役中,很多軍人都是十幾二十歲的年輕人,他們應該像菜鳥新兵一樣體驗歷史事件。”“我有責任去發掘那些有潛力、卻缺乏經驗的人。因為你想要給觀眾不一樣的東西。”諾蘭説。

  黃建新表示,這和《建軍大業》選擇年輕演員的理由是一致的。

王思聰消失100多天後終於冒泡, 車庫裏一輛小紅車亮了

  中外導演交流會現場。

  電影《敦刻爾克》的高潮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港口上的將軍看到海岸線上浮出前來營救的眾多漁船,一個是結尾處兩個士兵灰心喪氣地在火車上擔心逃回英國會被大家恥笑時,恰巧鐵軌邊有報紙,一個士兵讓鐵軌邊的小朋友遞了一份報紙,上面有丘吉爾的演講,年輕士兵讀了下去:

  “We shall not flag or fail. We shall go on to the end, we shall fight in France, we shall fight on the seas and oceans, we shall fight with growing confidence and growing strength in the air, we shall defend our island, whatever the cost may be, we shall fight on the beaches, we shall fight on the landing grounds, we shall fight in the fields and in the streets, we shall fight in the hills; we shall never surrender……”

  (譯:我們將戰鬥到底。我們將在法國作戰,我們將在海洋中作戰,我們將以越來越大的信心和越來越強的力量在空中作戰,我們將不惜一切代價保衞本土,我們將在海灘作戰,我們將在敵人的登陸點作戰,我們將在田野和街頭作戰,我們將在山區作戰。我們絕不投降……)

  這段演講很振奮人心。沒有太多的眼淚和悲情,諾蘭説:“我不想呈現一個多愁善感的故事,可是敦刻爾克大撤退天生充滿了情緒,是非常情緒飽滿的故事,我要用一種冷靜簡單的客觀視角和歷史事實去呈現這個故事,讓大家獲得情緒上的滿足。”

  《敦刻爾克》將於9月1日在內地公映。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林仙蹤”:這個題材沒準備高票房吧?

  網友“未名”:唉,咱們的主旋律影片,永遠是一個模式,自己人看了都覺得膩歪。

  (1970-01-01)


  【編者按】

  “豆瓣週報”換了新馬甲,“豆瓣小報”,又回來了。我們將在這個欄目裏不定期為讀者彙總最近熱門的豆瓣“知識”——熱話題,冷知識,好句子。這個週六的主題,是維特根斯坦與《星際穿越》、感恩節冷知識接龍,以及,射手停播季的一個百萬級的資源庫。嗨,週末愉快!

王思聰消失100多天後終於冒泡, 車庫裏一輛小紅車亮了

  維特根斯坦的合成畫

  •趕個晚集

  看這個小標題就知道我要説的是《星際穿越》了。自11月12日大陸上映以來,本片國內票房已達5.8億,在豆瓣上也有超過18萬用户標註過“看過”。本片熔科幻(似乎還是“硬”科幻)、言情(廣義的“情”)、驚悚(馬特•達蒙飾演角色的主要功用)、搞笑(Tars的幽默指數:100%)等多種類型於一爐,再加上克里斯托弗•諾蘭“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商業片導演”(之一)的羣眾影響力,因此造成它在本月雄霸各大媒體、社交網絡,甚至線下飯局的話題榜之勢完全是可以想象的。果不其然,從上映第一天起,平日所瀏覽之處遍佈“劇透”之雷。針對此番慘狀,豆友NullPointer高呼:“抓緊時間去看,在劇透毀滅一切之前。”(http://www.douban.com/people/NullPointer/status/1528469521/)據首映已過去近兩週了,想必跟本片有關的段子、評論大家都看了不少了。比較打動我的,是一條初看起來跟該片沒什麼關係的廣播:

  影隨茵動:

  如果我們不再把永恆看作時間上的無窮無盡,而是看作一個超越時間的狀態,那麼,永恆的生命屬於那些活在當下的人。——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

  (http://www.douban.com/people/zhangaiyin/status/1532448697/)

  嘿,看過《星際穿越》的你,是不是也跟我一樣對維特根斯坦的這句話想入非非呢?對呀,穿越了蟲洞的庫珀,進入了五維空間。在那裏,時間就像山洞,他可以在期間任意穿梭,想去哪天就去哪天,真正成為了一個“活在當下”的人。看來,維特根斯坦早就把《星際穿越》的意思説透説死了。發現一個哲學家為一部具有情懷的電影“背書”,簡直不能更浪漫了!像極了我此前觀看另一部電影時的心情。《布達佩斯大飯店》,當我樂呵呵地看完,赫然發現片尾字幕有“向斯蒂芬•茨威格作品致謝”,真是震驚——原來這不僅僅是個搞笑片啊!

  “影隨茵動”的摘抄來自維特根斯坦生前發表的唯一的哲學著作《邏輯哲學論》(這本書,加上一篇名為《關於邏輯形式的一些看法》的短文,就是他生前發表的全部哲學作品了。)。參照韓林合老師的《研究》,以上引文被韓老師譯為:如果人們不將永恆理解為無窮的時間延續(unendliche Zeitdauer),而將其理解為非時間性,那麼生活於現在之中的人就生活在永恆之中。(6.4311)(《研究》,660頁)

  以上引語,關乎維特根斯坦對人生意義的追問。我們身處的世界,不為我們提供人生意義的答案,只是提出問題。如果我們想要尋求答案,就必須超脱於我們生活於其中的世界——包括其中的時間和空間,無條件地全然接受一切,使自己升格為“形而上主體”,與世界同界,不再受世界意志的制約,進而獨立於世界或世界意志,這樣,他面臨的所有人生問題便悉數獲得瞭解決。因為如此一來,世界的意志就成了他的意志,而且獨立於世界之外後,他也獨立於了世界的時間與空間,沒有了過去、現在、未來之別,永遠生活在“現在”(也即上述引語中的“永恆”),因此不會有與時間有關的悔恨、恐懼和希望,無論發生了什麼事情都不會使其失望,無法給他帶來痛苦。這樣的形而上主體,是始終幸福的,絕對的幸福。

  費了好大功夫,我的意思是:這句引語,關係重大。在翻閲《研究》前,我也被這句話的浪漫迷住了,認為它頂適合作為《星際穿越》的註腳,而且還是個極其巧妙、精彩的註腳。但就像英國電影《歷史系男生》裏的老師訓斥他那幫自作聰明的學生時所説的一樣:“維特根斯坦嘔心瀝血寫出這些來,也不是讓你當成公式隨便套用的”。

  關於這部電影,豆瓣上還推送了不少資源,試舉兩例:

  量子熊貓:因為讀過那個泄露的劇本,覺得有兩種記憶同時存在在腦子裏。那個劇本寫的也很棒,看完電影仍然建議找來讀。

  (http://www.douban.com/people/Quantum_Panda/status/1528639451/)

  評論中有“識相”人士提供了劇本地址: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889243/discussion/59219792/,還煩請各位自行移步下載欣賞。還有一則資源好像也由量子熊貓推送(感謝!),一本真正有助於理解該片的書籍:由基普•S. 索恩所著的《黑洞與時間彎曲:愛因斯坦的幽靈》(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120886/)。書名很嚇人,但頁面內有豆友勸誡我們道:“讀此書,不求甚解,好玩足矣。好書如美酒,諸君不妨小酌。”(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120886/discussion/1095539/)

王思聰消失100多天後終於冒泡, 車庫裏一輛小紅車亮了

  •漲點知識

  剛剛過去的週四是感恩節,關於感恩節的知識,來一點唄!

  თოქ :火雞真是種神奇的動物。之前説過,英語裏火雞叫土耳其(turkey),葡萄牙語裏火雞叫秘魯(peru)。今天又打聽到,土耳其語裏,火雞叫印地語(hindi)……順便,法語裏火雞叫印度(dinde < poulet d'inde),但是這個“印度”指的其實是美洲。

  (http://www.douban.com/people/66855791/status/1540262766/)

  “知識”遠沒有結束,豆友們在該廣播樓下回復甚歡,自發組織起了接龍大賽。

  桉樹:在意大利、波蘭和德國,梅毒被稱為“法國病”;在法國被稱為“意大利病”;在荷蘭被稱為“西班牙病”;在俄國被稱為“波蘭病”;塔希提人則把梅毒稱為“英國病”……土耳其人更狠,直接管梅毒叫“基督徒病”。

  თოქ : 一説這性病我也想起一個東西。 英國人管避孕套叫french letter,法國人管避孕套叫capote anglaise(英國帽)。

  夏滿芒夏:荷蘭豆在荷蘭叫中國豆。

  Ixtab:巴西龜在巴西叫中國龜。

  Österarm:維也納香腸在維也納被叫做法蘭克福香腸,在法蘭克福被叫做維也納香腸……在世界其他地方一般被叫做維也納香腸。

  Corbelle:荷蘭豬在法語裏叫印度豬。

  Fm100: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在西班牙叫做法國流感。

  ……

  樓裏的松枝君總結得好:“看到了一部歐洲人民互黑史”。

  •練個聽力

  美劇快到停播季了,怎麼辦?加之嚴打字幕組、資源黨,我們還要不要娛樂了?別怕,試試Podcast。豆友汽車大師介紹了一個最快達成iTunes五百萬下載/在線收聽量的Podcast節目:Serial。它於10月3日剛開播,至今9集,已被譽為“史上最好的播客”。詳細介紹和收聽地址都在汽車大師的日記:《Serial——播客中的火線》(http://www.douban.com/note/454431134/)中。作為一名犯罪題材愛好者,我自己也下載試聽了,真的不錯,現場感十足,人物角色性格分明,再加上每集頁面上的輔助資料(人物關係圖、時間線、事發地圖……),絕對大製作,場面不輸美劇!強力推薦!

  •自扇個耳光

  左曳:

  愛好文藝,尤善樂器,打得一手好退堂鼓。

  (http://www.douban.com/people/xuewarm/status/1537668882/)

  呵呵,簡直就是我的人生寫照啊。

  (個人作品,與豆瓣官方無關)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fixu”:《哲學研究》是生後整理出版的

  網友“2201551377”:維特根斯坦不還有一部作品《哲學研究》嗎?

  網友“Fishxysh”:維特根斯坦的那句和莊子的思想何其相似!

  網友“XiXi發光如星”:為什麼不分幾篇寫,讀起來太累人了

  網友“1619158570”:正文裏的鏈接看着太難受了!

  網友“天地無用”:把《星際穿越》與維特根斯坦聯繫起來,感覺比引用迪倫·托馬斯的詩高級

  網友“小明”:我也換了新馬甲,哈哈

  (1970-01-01)


  8月21日,戰爭片《敦刻爾克》(Dunkirk)在京舉行新聞發佈會,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Christopher Nolan)和製片人艾瑪·托馬斯(Emma Thomas)聯手出席。9月1日,《敦刻爾克》將正式登陸內地院線,目前影片預售開啓。

  克里斯托弗·諾蘭曾導演了《蝙蝠俠:黑暗騎士》、《盜夢空間》、《星際穿越》等口碑與票房皆高的電影。製片人艾瑪·托馬斯既是諾蘭的妻子,也是諾蘭眾多作品的製片人。

王思聰消失100多天後終於冒泡, 車庫裏一輛小紅車亮了

  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Christopher Nolan)和製片人艾瑪·托馬斯(Emma Thomas)

  “《敦刻爾克》不是戰爭片,而是懸疑片”

  《敦刻爾克》是諾蘭首部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的電影,耗時三年拍攝,諾蘭坦陳選擇這一題材的初衷,是“敦刻爾克大撤退”這一歷史傳奇對他的深刻影響。二戰初期,英法聯軍防線在德國機械化部隊的快速攻勢下崩潰之後,盟軍在敦刻爾克這個位於法國東北部、靠近比利時邊境的港口小城進行了當時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撤退行動。數十萬英法軍隊成功撤離,成為未來扭轉二戰戰局和塑造未來世界格局的轉折點。作為英國空軍的後代,諾蘭對這一事件懷有深厚情感,多年前就有了將其搬上銀幕的設想。

王思聰消失100多天後終於冒泡, 車庫裏一輛小紅車亮了

  《敦刻爾克》海報

  “在英國有一個詞,叫‘敦刻爾克精神’。對於英國人來講,敦刻爾克是從小就一直聽的故事,像神話一樣,是我們文化的一部分。長大之後,我對歷史事實有了更多瞭解,就越來越相信,這是一個人類歷史上一個真實的‘奇蹟’,它不僅僅屬於英國人,也是各種各樣的文化的人都能夠感同身受的普世故事。這是一個災難,但是人們還是能夠通過自己的力量,成功逃離災難。”諾蘭説。艾瑪·托馬斯也表示:“這是我們第一次以歷史的真實的事件為基礎拍電影,歷史和真實讓我們有深深的責任感。”

  “我拍這部電影是想告訴觀眾這個獨特的歷史事件的獨特之處。”克里斯托弗·諾蘭認為,“敦刻爾克大撤退的獨特之處就是它的懸念感,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懸疑驚悚片的主題。它是一個與時間賽跑的故事,因為在敵人越來越靠近的情況下,當年處於困境當中的歷史英雄,真的很難找到一個馬上能夠解決問題的辦法。所以説它是一個真實,但又充滿懸念的故事。而且這個故事的結尾非常積極,因為最終在真實的世界當中,人們成功撤離。所以我不是把它當做戰爭片來拍的,而是把它當成懸疑驚悚片,一個真實的故事來拍。”

王思聰消失100多天後終於冒泡, 車庫裏一輛小紅車亮了

  、

  《敦刻爾克》劇照

  “拍《敦刻爾克》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尊重歷史”

  《敦刻爾克》改編自真實歷史,“所以不用去創建一個世界,不用像其它電影裏需要大量的虛擬的事件,歷史已經給你了真實的地點和故事,所以拍這個電影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尊重事實,並且在事實基礎上給觀眾激動愉快的觀影體驗。”諾蘭説。“所以我們去了歷史真實發生的地方,用真正的噴火式戰鬥機,用了二戰時候的船、艦艇。電影以IMAX攝影實拍為主,電腦特效較少。重塑歷史對我來説是一項極大的榮幸,而且對於經歷過那段歷史的人,我們有一種責任感。”

王思聰消失100多天後終於冒泡, 車庫裏一輛小紅車亮了

  《敦刻爾克》劇照

王思聰消失100多天後終於冒泡, 車庫裏一輛小紅車亮了

  《敦刻爾克》劇照

  《敦刻爾克》採用海陸空三條時間跨度不同線索交叉的敍事手法,“真實的歷史涉及40萬人,使用陸海空三個視角講故事,就可以從不同視角展現歷史。”艾瑪·托馬斯説。在選角方面,諾蘭也打破讓成熟演員演繹年輕角色的慣例,起用和角色年齡相當的新星,以求更接近真實歷史。“我試圖創造一種浸入式的電影,希望觀眾能有強烈的身臨其境感,尤其是對戰爭苦難的直觀體驗。所以我們需要用最高清的影像,音效也是浸入式,音樂比對話多,把對話減到最少,就是希望觀眾從身體上去感受戰爭。”諾蘭説。

  “我們把這個電影放給了當時經歷了敦刻爾克撤退的一些倖存者,我不想代表他們説話,但是他們非常感謝我們講述了這個故事,對我們來説這就是最好的評價。”諾蘭説。

王思聰消失100多天後終於冒泡, 車庫裏一輛小紅車亮了

  《敦刻爾克》劇照

  《敦刻爾克》在海外上映後,在影評網站爛番茄(Rotten Tomatoes)上獲得新鮮度93%,均分8.7分,影迷網站IMDB評分一度達到9.6分。9月1日(週五)起,《敦刻爾克》將在內地以全版本上映,目前影片預售已開啓。

  (1970-01-01)

  本文來源於新聞閣:轉載請保留鏈接,不保留本文鏈接視為侵權,謝謝合作!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819 字。

轉載請註明: 王思聰消失100多天後終於冒泡, 車庫裏一輛小紅車亮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