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話題:中國人動輒帶孩子看病,自找罪受2015.12.30日
自入冬以來,全國兒科門診都在經歷一場“肉搏戰”,告急,排長隊,醫護人員加班加點——種種説法,都指向兒科醫生不夠用了。但是,或許我們還可以從另一個角度考慮這個問題:有些麻煩是不速之客, 而有些麻煩是我們主動請纓的。
中國兒科門診全面告急,全因“兒科醫生嚴重不足”?
不論是深夜還是白天,不論在工作日還是週末,在各大醫院兒科門診和專業的兒科醫院裏,都是患兒爆棚的場面,排隊6小時成了常態——“排個通宵才排到輸液”。
兒科告急,全國皆然
既然供不應求,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兒科醫生不足。這點是沒有錯的,據《2015年中國衞生統計年鑑》數據顯示,全國平均每千名兒童只擁有0.43位兒科醫生,相比起發達國家1名兒科醫生服務1000名兒童的標準,中國兒科醫患配比嚴重不足。
但這僅僅是“供求矛盾”的一個方面。若從需求端考慮,中國家長帶孩子就診,真的是“生了病必須得看”這種實實在在的需求嗎?
這種供不應求,更是中國家長和中國醫生“合謀”的產物
別説普通人,當醫生的父親也扛不住家人的“看了才放心”
微博上有一個著名的兒科醫生,叫裴洪崗。他是深圳兒童醫院的副主任醫師,不僅他是醫生,他老婆、丈母孃都是醫生。在這樣一個有3位醫生的家庭裏,對孩子的就診意見,應該夠專業,夠統一了吧?
可是,裴醫生的孩子一發燒,他也熬不住家人“必須去醫院看看才放心”的唸叨。把他面臨的糾結説清楚,自然能夠理解中國絕大多數家庭帶孩子看病的需求,是怎麼產生的了。
孩子發燒第一天,老婆和丈母孃還是信了裴的專業性,什麼都沒管。第二天,體温還是維持在38.5以上,裴醫生給孩子餵了點退燒藥,體温降了,但藥效一退,體温又往上竄。這個時候,家裏人有點扛不住了。丈母孃説,孩子總這樣燒是不行的。老婆説,你畢竟是搞外科的,還是去找個內科醫生看看吧。
再不帶孩子去醫院,裴洪崗就要成罪人了。沒辦法,他找了熟識的醫生看,結論是“只是病毒感染,發燒總會有個過程,繼續觀察就好了”。但不開藥不掛水不打針,老婆和丈母孃始終不放心。到了第五天早上,孩子依然高燒,“孩子媽媽和外婆已經不和我説話了”,眼神裏充滿了殺氣,好在裴洪崗秉持“再堅持一天”的信念。
果不其然,到了中午,孩子體温就逐漸下降,到了下午就已經正常了。然後全身出現了大片大片的疹子,熱退疹出——幼兒急疹,一種病毒感染引起的、不治療也會康復的幼兒常見疾病。這個時候,孩子的媽媽和外婆不説話了,只是幽幽地嘀咕了一句:“沒想到幼兒急疹能燒這麼厲害啊!”
裴洪崗醫生尚且如此,“如何應對孩子生病”這一問題放在普通父母面前,他們選擇只有一個——往醫院跑。
然而,常見的、多發的兒童疾病,大多是不治自愈的自限性疾病
不管是在中國還是世界範圍內,引起兒童就診的前兩位原因都是發燒和咳嗽。兒童為何會發燒和咳嗽?絕大多數情況下,是因為他們接觸到了病毒,被病毒感染,然後引發發燒和咳嗽這些症狀。注意,病毒感染才是疾病,發燒和咳嗽只是症狀。
所謂治病要治本,但遺憾的是,上述常見的病毒感染往往無藥可治。不過好在,往往這類病毒感染會自動痊癒,也就是所謂“自限性疾病”:疾病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後,會自我限制。
所以大多數情況下,發燒或咳嗽的孩子沒必要被送去醫院。當然,這絕對不是説任何發燒和咳嗽都不必去醫院。而是説不必聽風就是雨,當你的孩子發燒或咳嗽時,先觀察,再判斷要不要就診。至於怎麼觀察、怎麼判斷,世界上的權威兒科機構或者權威兒科醫生都發表過不少指南。比如美國權威兒科醫生西爾斯對於咳嗽的治療表示“如果你的寶寶得了感冒,有點乾咳,但吃得好、玩得好、睡得好,那就不用擔心,也不用治療”。美國兒科學會也曾今發佈過“明智清單”選擇,列出了兒科不必要的常見治療和檢查,其中第二條就是“4歲以下兒童的呼吸道疾病不應該開具或推薦使用咳嗽藥。”
咳嗽只是病症不是病,孩子精神好就不用擔心
遺憾的是,很多中國家長對這些權威説法一無所知,卻沉迷於“傳統説法”。他們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這樣咳下去,可不行啊,會咳成肺炎的!”其實,這是顛倒了因果,是得了肺炎往往會引發咳嗽,而不管你怎麼咳,也不可能咳成肺炎。
發燒問題,更是流言和誤區的集散地,諸如“再不降温,腦袋就要燒壞了!”所以,家長通常都有一種要求——保持患兒的體温“正常”,許多家長甚至在低熱狀態下也給孩子服以退熱藥物。但美國兒科學會2011年發表的關於發燒的指南《Fever and Antipyretic Use in Children》(《兒童發熱與退燒藥的使用》)明確指出:“並無證據顯示發熱會引發不良後果,例如大腦損傷”“值得強調的是,發熱並非一種疾病,事實上,它是一種有助於機體對抗感染的正常生理反應。發熱可以阻止細菌和病毒的生長繁殖……副作用為引起患兒感覺不適。”
要説發熱的壞處,就是“引起患兒感覺不適”。家長見不得孩子“受罪”,以為去醫院就可以幫孩子減輕負擔。其實,他們在幫倒忙,美國兒科學會認為“不必急於使發熱患兒的體温恢復正常,而應當着眼於使患兒感到舒適。”因此,不建議為了服藥而將睡着的患兒喚醒。
況且,只要體温在38.5℃以內,都只需要物理降温,這個時候你去醫院,醫生能為你做什麼呢?
美國兒科學會認為,從發燒温度角度考慮,3個月以上的人羣,發燒40攝氏度以上,才需要看醫生
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家長帶孩子去醫院,自然是沒事找罪受
既然大多數幼兒的就診需求,指向的是自限性疾病,就説明了兩點。其一,不看自己也會好——不用過分擔心;其二,看了也是白看——純粹是自找麻煩。在這一背景下,動輒帶孩子去醫院,其結果只能是沒事找抽。
之所説是沒事找抽,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顯而易見的是:1,孩子不管是咳嗽還是發燒,最需要的是靜養和休息,靠自身免疫系統來達到康復之目的。現在動輒去醫院,首先是折騰孩子,影響他們休息;2,上文説了,咳嗽和發燒,是孩子病毒感染後的症狀。他們是怎麼感染病毒的?主要還是和外界接觸,往人堆裏扎造成的。比如,去幼兒園上學的孩子,一咳嗽就是一大片。這個時候,你再把孩子往醫院帶(人多、病毒多),這不是和“治療”的目的背道而馳嗎?
最重要的是,你帶孩子去醫院後,有什麼結果?
第一,給你開一大堆中成藥。以發燒為例,很多醫生一定會開一些中成藥口服液給你,但是目前沒有任何一種中成藥被證實能夠退燒。這一點,據“急診科女超人於鶯”介紹,就連北京兒研所都不能“免俗”。更有媒體披露,9個月大的孩子發燒一天,醫生就給開小兒牛黃清心散,説可以防止驚厥,温度達到38.5℃就可以吃,而該藥含天麻、雄黃、硃砂等有毒成分。
現在還有一種趨勢,不僅給你開中成藥,還給你開“洋中藥”,這樣的藥品更具有迷惑性。比如有一種“德國草藥”叫做施保利通,它是一種被國內兒科醫生廣泛採用的進口藥物,國家食藥監總局批准的説明書,確實顯示其可以適用於嬰兒。但在它的原產地德國,僅適用於4歲以上兒童,禁止嬰幼兒使用。其含有的主要成分紫錐菊,可能引發一種少見但嚴重的過敏反應。2012年8月,MHRA(英國藥品和健康產品管理局)就發佈公告,提醒家長和看護人不要給12歲以下兒童使用含有紫錐菊成分的口服草藥產品。
打着德國原裝的旗號,在中國可以適用嬰幼兒,而在原產地不行
第二,給你亂開處方藥。根據《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雜誌2015年的調查,利巴韋林在我國兒科手足口病中的使用率約為20%。而FDA批准利巴韋林,主要用於CHC(慢性丙型肝炎)等嚴重疾病;而在世衞組織的兒童基本藥物示範名單裏,利巴韋林唯一的指徵是用於治療病毒性出血熱。
據瞭解,北京兒童醫院,都亂開這種藥物給孩子,作為國內頂級兒科專業醫院尚且如此,在其他醫院的兒科門診,在其他兒科醫院,藥物隨意使用的情況有多嚴重自可想象。曾經有媒體報道過這樣一則“正面新聞”,説是武漢某醫院,率先開設兒科輸液室書香一角,方便學生打針時兼顧學習,堪稱醫院裏的“吊瓶班”。而這些可憐的孩子,很多僅僅是因為感冒發燒,就被按在這個“輸液室書香一角”。其實,在兒科門診內,需要輸液的情況非常少見,主要用於嚴重細菌感染、不能進食、中重度脱水等情況。
可憐這些在“書香一角”掛水的孩子,他們很多隻是咳嗽、發燒而已
不過,事情的戲劇性也正體現在此。很多時候,家長帶着孩子去醫院看病,醫生要是不開點藥不掛點水,家長真放心不下,覺得醫生是不是沒用心啊?對醫生而言,亂開藥既可以多賺錢,也能讓家長舒心,不抽你抽誰?
在當前的醫療狀況下,只能呼籲負責的父母自己成為半個專家
“不是你的孩子,你當然這麼説,等你自己有了孩子,我看你怎麼辦?”今天專題所説的內容,會遭遇的最大死敵,就是這句話了。
它背後所體現的,是“面對孩子生病,我們到底該怎麼辦”的普遍焦慮。如果我們歸納問題原因,顯然又會指向醫療體制問題、醫生素質問題。而這又是一個短期內無法解決的現實困難,怎麼辦確實很棘手。
面對生病的孩子,家長怎麼辦?
在一些國家,人們可以去做“傻子”,放心把孩子交給醫生,自己不懂也沒事。但現在的情況大家也看見了,“傻子”不能做,家長務必多看權威信息,瞭解主流觀點,就像一位專業醫生建議的那樣:“如果醫生開了利巴韋林給你,請這樣和醫生溝通:我查資料説美國FDA僅批准利巴韋林用於慢性丙型肝炎。普通病毒感染利巴韋林無效且有溶血性貧血風險。我有些擔心。”記住,一定要指出FDA之類的權威機構,而不要用“我聽説”這類模糊的語句。這樣醫生才會更重視。
“久病成醫”看來只能變成“久帶孩子看病成醫”了。結語如果大家都抱着“孩子的問題,不怕一萬,就怕萬一”的心態,拒絕接受主流知識,那兒科告急、醫生亂開藥,只能是必然要承受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