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沒找到22年前那支救援部隊,但九江市民史庭鳳依然收穫滿滿——
“不是那些人,還是那樣的兵”
■喬志強 林小強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郭冬明
“解放軍某部馳援九江彭澤縣”“空軍某部馳援九江江新洲”“陸軍某旅增援九江共青城市”……近段時間,江西九江市潯陽區市民史庭鳳一直關注着馳援九江部隊的新聞。7月14日,她在微信朋友圈裏看到“第71集團軍某旅‘濟南第一團’來潯陽抗洪”的消息後,再也坐不住了:“會不會是當年那支部隊?我要去見他們!”
原來,在1998年的那場洪水中,正是解放軍及時趕到,將史庭鳳一家人救出險境。慌亂中連聲謝謝都忘了説,但那些迷彩身影讓她記憶猶新。找到他們,道聲感謝,成了史庭鳳22年來埋藏在心底的渴望。
“他們是22年前在潯陽抗洪的部隊嗎?”史庭鳳找到潯陽區人武部詢問,人武部政委駱九瑜在詳細查閲資料後肯定地回覆:“不是。”
“不是那些人,還是那樣的兵。”史庭鳳還是決定去見見他們,道一聲感謝。
7月19日,第72集團軍某旅榴炮一連在江西省鄱陽縣樂豐聯圩舉行重温入黨誓詞活動。解放軍報特約通訊員 張毛 攝
聽説媽媽要去找解放軍,史庭鳳的兒子李舜軒興奮地要一同前往。
“我明天要和媽媽去看望在潯陽抗洪的‘兵哥哥’,有同去的嗎?”李舜軒在微信同學羣裏邀約。“我要去!”“我也要去!”一天時間,一條簡短消息得到了80多名學生和家長的積極響應。
7月16日一大早,史庭鳳和其他家長帶着孩子們製作手工紀念品、畫報和賀卡。“他們為了守護我們的家園,日夜堅守在大堤上,我要做一張卡片來表達謝意。”九江外國語學校學生梁恩澤説道。
17時,一行人來到抗洪部隊的駐地潯陽小學。官兵個個曬得滿臉通紅,胳膊脱了皮,手也破了。“就是他們,就是他們,和22年前一個樣!”史庭鳳流下了激動的淚水,她帶着兒子李舜軒向官兵們鄭重地説了聲:“謝謝,感謝你們。”
孩子們上前為官兵繫上紅領巾,並送上他們手工製作的畫報、賀卡等。“1998年,你們守護了我們的父母,22年後,你們又來守護我們。我要衷心地説聲,謝謝!”梁恩澤説出了同學們的共同心聲。
(解放軍報九江7月18日電)
老兵逆行戰洪魔
——廣大退役軍人聞“汛”而動馳援抗洪一線
■谷任紅 解放軍報記者 李懷坤 賴文湧
面對嚴峻的防汛形勢,解放軍和武警部隊緊急奔赴抗洪一線,不少退役老兵得知消息後,第一時間聯繫部隊,主動請纓與現役官兵並肩戰洪魔,踐行“若有戰、召必回”的錚錚誓言。
7月13日,在江西瑞昌長下巢湖堤壩,第71集團軍某旅退伍老兵李彪在搬運沙袋,用於加固子堤。周濤 攝
一日穿征衣,一生許戰場。第71集團軍某旅是“抗洪救災模範”周麗平生前所在部隊。得知老部隊來江西瑞昌市抗洪,退役老兵李彪立即向部隊提交請戰書,與官兵一道踩着泥水尋找管湧、清理淤泥。下巢湖通往長江的小閘口閘體隨時有潰堤危險,李彪跟官兵連續奮戰13個小時,終於排除了險情。在周麗平生前所在連,有70名退役老兵齊聚江西九江芙蓉圩堤,投身抗洪搶險戰鬥。
危難面前,始終保持軍人本色。“給我一件救生衣就行了……”第72集團軍某旅退役大學生士兵許慶得知老部隊在安徽無為市執行抗洪搶險任務,立即“歸隊”與官兵一起鏟沙石、扛沙袋、固堤壩。安徽省蕭縣16名退役老兵自發組成突擊隊,在江西九江市柴桑區江洲鎮大堤晝夜奮戰,喊出“洪水不退,絕不收兵”的錚錚誓言。
聽聞江西汛情,第73集團軍某旅“紅色尖刀連”退役老兵馬文斌寫下請戰書,連夜趕往九江,隨部隊前往永修縣永北圩,執行挖溝引流固堤任務。近4個小時的奮戰後,他和官兵一起完成了500米堤壩加固任務。
“雖已退出現役,但見羣眾遭難、人民受苦,豈能袖手旁觀?”這是某舟橋旅退役老兵李京音寫給部隊請戰書中的話。2100多公里的距離,他換乘多種交通工具,僅用13個小時便趕到抗洪一線。搬沙包、清淤泥、堵管湧……在抗洪現場,他始終衝在最前面。
“戎裝雖去,責任在肩;故鄉有難,義務救援;部隊熔爐,精火淬鍊。”這是退役軍人、民兵應急排隊員李洪閏在瑞昌市碼頭鎮梁公堤上即興創作的詩。汛情發生後,他第一時間加入瑞昌市藍天救援隊,晝夜巡堤排險,經常10多個小時鏖戰不休。
一朝戎裝在身,永遠心繫人民。在這個特殊的戰場,退伍老兵們時刻衝在前、幹在先,紛紛表示要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凝聚成抗洪一線最穩固的鋼鐵堤壩。
(解放軍報九江7月19日電)
刊於7月20日《解放軍報》3版
來源 | 解放軍報、學習軍團(ID:xuexijuntuan)
監 制:王士彬張曉輝
編 審:歐燦鄒菲
責 編:趙曉嫚周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