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千年採煤史將在今年畫上完整的句號。曾經聚集了千軍台、木城澗、大台等煤礦的京西老礦區,已經啓動全面生態修復。位於這片礦區的京西林場,3年來已種下2.5萬畝新林,為大山療愈“傷疤”。未來,礦區將變身國家級森林公園,實現從採煤到覆綠的歷史轉身。
最後一座煤礦年內關停
門頭溝區有個街道辦事處叫大台街道辦事處。這個街道相當特殊,不是坐落在繁華的城市建成區,而是藏在層巒疊嶂的大山裏。街道於1958年設置,服務的正是當年在京西挖煤採礦的企業職工。
半個世紀過去了,這裏的時光彷彿停擺。房屋、橋樑上,仍保留着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紅色標語。開車進山,時不時能看見路邊成片的紅磚平房。高聳着煤炭加工、運輸設備的廠房,雖然已經停止運轉,但從其龐大的規模不難想像當年熱火朝天的採礦景象。在礦工及其家屬的生活區,商店門頭上還遺留着“供銷社”的字樣。
對於突然闖入的陌生人而言,這就好比一段“時光穿越”之旅,沿途所見都充滿了年代感。
“這些年,煤礦陸續在關,現在只剩下最後一座了。”老礦工李長青介紹。他曾經工作了近30年的木城澗煤礦2018年12月份關停。相鄰的千軍台煤礦2015年就已關停。京西最後一座煤礦,也是全北京最後一座煤礦——京能集團大台煤礦,去年9月份停產,預計在今年下半年正式關停。
已經關停的煤礦,只留下少部分工人“看攤兒”。紅火了數十年的大台街道,這些年也慢慢沉寂下來。
從採煤到覆綠的轉身
為北京貢獻了“一盆火”的老礦區,並不會因為非首都功能疏解,就此被人遺忘。和幾大煤礦的關停並行,礦區的生態修復和產業轉型工作已經開始。
木城澗煤礦關停後,李長青仍在礦區工作,只不過工作單位變成了京西林場。這也是全北京最大的國有林場,有近18萬畝林地,覆蓋了幾大煤礦所在的山場。
多年的採煤採礦,給大山生態造成了嚴重破壞。“好多地方含水層給挖斷了,山給挖鬆了,來個泥石流就能把路給衝沒了。”老礦工們對身邊的隱患有目共睹。2017年,礦區的近18萬畝國有林地被劃歸到北京市園林綠化局,林業部門在成立京西林場後,立即開啓對礦區的生態修復。
李長青從職業開礦人變成了職業務林人。眼下正是雨季,山裏種樹的好時候,職工們在各個山頭奔波,和造林施工隊一起,為大山播綠。
在距離已經關停的木城澗煤礦不遠,一片被煤矸石染得透黑的坡地正在栽樹。工人把一棵棵黃櫨、油松、刺槐等樹苗小心地栽進坑裏。地是黑的,樹是綠的,用不了兩年時間,樹下的植被也會漸次長起來,濃重的工業遺蹟將被生機勃勃的綠色覆蓋。
通過開展京津風沙源治理、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等工程項目,林場成立3年來完成了綠化造林2.5萬畝。
另外,礦區內還有19座高達數十米的矸石山。這些灰禿禿的人造山,都是半個多世紀以來開礦堆積起來的,不經過特殊改造,植被很難生長。目前,對矸石山的生態修復也已經在進行中。部分矸石山的山腳下,種上了綠色攀援植物,灰禿禿的山體得到一定程度的覆蓋。
老礦區將成新休閒地
樹前腳栽下去,對環境敏感的小動物們後腳就趕來了。褐馬雞、黑鸛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頻頻在山間“露臉”。還有30多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也成了林子裏的常客。
按照市園林綠化局的部署,今後3年到5年,京西林場的宜林荒山將全部實現綠化,森林覆蓋率要從接管時的31.3%提升到60%以上。
在進行生態修復的同時,京西林場也加緊對基礎設施進行改造。未來,京西林場將向集森林康養、森林體驗、科普教育等於一體的國家級森林公園邁進。
市園林綠化局國有林場和種苗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介紹,京西林場是本市面積最大的國有林場,林區內有豐富的森林植被類型和野生動植物資源,有華北地區面積最大的萬畝落葉松林。同時,林場位於京西重要的生態涵養區,大面積處於永定河流域,具有很好的生態區優勢。另外,林場內還有大量挖煤採礦的工業遺址,各種旅遊資源都非常豐富。結合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建設,這片曾經的老礦區經過未來一段時間的經營,將實現華麗轉身,成為北京市民又一個休閒地。
相關閲讀
開發“一線四礦”
被激活!從礦區到文旅區
記者昨天獲悉,京能集團下屬京煤集團聯合華北科技學院,利用礦區建築和井下巷道,正在打造國家級安全生產事故預控與應急處置技術實驗實訓和科普基地。目前基地正進行基礎設施改造,預計9月中旬亮相。
昔日門頭溝至大台的運煤專線未來也將被激活,串聯起沿線四個礦區,在青山綠水間打造集文旅、康養與户外運動於一體的生態文旅區。
老礦區聯手高校變身科研基地
京煤集團千軍台礦區位於門頭溝區大台街道,距北京城區60公里,礦區總佔地面積超10萬平方米,井下保留有9000米巷道。2015年煤礦關停後,一直在摸索轉型。
機緣巧合的是,京煤集團與位於河北燕郊的華北科技學院一直保持技術交流往來,高校師生常常到礦上做科研課題。京西煤礦離華北科技學院比較近,高校希望能保留一部分巷道進行井下實訓。
於是,經原國家安全監管總局批准,依託中央安全生產預防及應急專項資金,由京煤集團和華北科技學院聯合共建的項目——“國家級安全生產事故預控與應急處置技術實驗實訓和科普基地”最終落户京西。
京煤集團華科項目部負責人周彥軍介紹,將利用礦區關停後的1.9萬平方米地面建築和3000多米井下巷道,建成國家級礦山、城市地下空間和地鐵交通等防災減災救災科研實驗室和救災演練培訓、科普基地。地面上,將建調度展示中心、檢測檢驗中心、事故分析評鑑中心等17個實驗室;在井下,將搭建包括無人掘進、無人回採、礦山地質、通風測定等10個實驗模塊。
預計9月中旬,京西科研基地就將亮相。基地將主要面向全國安全監察干部、在京地礦院校大學生等客羣。未來,基地還將打造成集科普、培訓、體驗、親子互動、文化展示、遊玩、住宿、餐飲等功能於一體的文旅項目。
加快盤活煤礦遺存惠及附近村鎮
相比這條山溝的其他煤礦,千軍台煤礦最靠裏。2015年停產後,除保衞科留守看攤兒外,礦區幾乎再沒有外人進入。如今,200多名工人正在現場進行基礎設施改造。沉寂5年的礦區,正逐步恢復生機。
走近礦口,一股強勁的涼風迎面襲來,過去礦工就從這裏下井。往裏走100多米,巷道內的小火車軌道、排水溝,牆上的管線、指示牌等清晰可見。工人們正在進行巷道加固、地面鋪磚。過段時間,一批採煤老設備將“回到”崗位,形成一個真實的採掘面,還原採煤場景。
周彥軍是一位老礦工,從1988年大學畢業後就來到礦上。在他眼裏,熟悉的老礦區正在發生鉅變:過去礦區建築都是奔着安全生產建的,經過一番改造,漸漸有了文旅味兒。
礦區原來的小商店與二層食堂,加裝樓梯上下打通,將改為帶有茶吧的圖書室,還設有賞景露台……
過去封閉管理的礦區,如今開始盼着人來。為此,礦工宿舍通過2間合1間,改造成140間帶有獨立衞浴的客房;礦工食堂變身為滿足150人至200人就餐的自助餐廳。部分礦區特色將被保留下來,建於上世紀50年代的礦工文化廳、禮堂,將修舊如舊,打造“懷舊俱樂部”,未來遊人到此,將可直觀感受到昔日的礦區生活場景。
下一步,京煤集團將打造“一線四礦”京西煤礦工業遺存文旅區。“一線”就是門大線,是門頭溝到大台的運煤鐵路。這條鐵路歷史悠久,是詹天佑京張鐵路的輔助鐵路。隨着煤礦退出,這條鐵路已閒置下來。“四礦”是指王平、木城澗、大台和千軍台煤礦。
在開發“一線四礦”,加快盤活京西煤礦遺存的同時,也將帶動門頭溝農村的經濟發展,讓周邊老百姓能從中受益。
來源:北京晚報
本報記者 王海燕 孫杰
通訊員 何建勇
流程編輯:TF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