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大堡鎮教場村,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個養殖大棚錯落有致的分佈在林間。6月2日,16800只旱鴨苗在這裏“落户”,它們的到來拉開了峨邊農祥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養殖旱鴨的帷幕。
“這裏氣候宜人、生態環境較好,非常適合旱鴨養殖。為了圖個吉利今日首次投放了16800只雛鴨,後續我們將繼續投放。”峨邊農祥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總經理羅燕軍介紹説,合作社一期投入了1300萬,建設了4個旱鴨養殖大棚和3個育雛大棚,實現規模化、現代化旱鴨養殖,目前可存欄88000只。養殖場引進現代化養殖欄,實現全自動控温、控濕、排糞,極大提高了鴨子出欄率。同時,還建有乾濕分離站、大型紅膜沼氣池,用生態環保技術對旱鴨糞便進行科學處理製作有機肥,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生態環保雙贏。下一步,合作社將繼續投資3000萬,建設養鴨場二期工程,屆時將有望成為西南地區規模最大的旱鴨養殖場。
“自這個養殖場開建以來,我就一直在這兒打工,每月能掙4000多元錢,而且離家也很近,既照顧了家庭又能掙錢供孩子讀書”大堡鎮教場村十組貧困户阿羅師長因長期在合作社務工,順利實現了脱貧。阿羅師長準備等合作社正式投產後,好好學習養殖技術,幫合作社代養旱鴨。據悉,該合作社在建設時期,就近招聘當地貧困户務工,給當地帶來了30多萬的勞務費用。合作社還將分批次對貧困户進行養殖培訓和技術指導,免費給農户提供鴨苗、技術、飼料,由農户代養旱鴨,待旱鴨長大後合作社再保底回收,帶動農户增收致富。
“農祥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的建成投產,讓當地羣眾在土地流轉、就近務工實現了增收,同時還壯大了我們的集體經濟。下一步,我們想通過農户代養模式,實現羣眾長效致富有渠道。”大堡鎮黨委副書記劉林甲介紹説,在脱貧攻堅關鍵時期,為了帶動貧困羣眾實現脱貧致富,大堡鎮黨委政府大力支持養鴨廠的建設,主動幫助合作社解決困難,積極推動養鴨廠產業規模化、集羣化發展。該鎮教場村、茶豐村等四個村還整合了產業發展資金和產業週轉基金190萬入股農祥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預計一年能有15萬分紅,確保集體經濟有了長期穩定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