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述評丨特殊書展的意義
圖説:今天上午,2020上海書展暨“書香中國”上海周在上海展覽中心拉開大幕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攝
潘高峯/文
新冠疫情,讓那些習以為常的,變得珍貴。抗疫,戰勝病毒,則是為了讓那些變得珍貴的,再回到尋常。
一段時間以來,為了經濟社會復甦,上海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尤其是在常態化抗疫過程中,通過精細化管理創新,留下了許多令人稱道的成功案例,比如陸家嘴論壇、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相繼舉辦,均是全球矚目,意義非凡。
當然,對於普通人來説,可能感觸並沒有那麼深,相比之下,上海購物節、夜生活節、電影電視節、ChinaJoy等活動的線下開展,更具生活氣、煙火味,也更有貼近性。但相信無論前者還是後者,都能讓我們深切感受到,那些因為疫情,曾經遠去的、熟悉的一切,正在一點一滴回到我們生活中。
今天,又一件上海市民生活中頗具標誌性意義的事件——上海書展拉開了帷幕。特殊時期的特殊書展,關鍵詞是“安全、出彩”。把安全放在出彩之前,充分説明這是一條不能逾越的底線。
為了做到這一點,上海書展首次採用實名預約制入場,設置了南北兩個安檢篷房,讀者出示身份證件、健康碼、購票憑證,經過測温初檢後,進入安檢篷房進行安檢和二次測温,再經自動驗票閘機,查驗身份證件、同步人臉識別綁定,方能開始閲讀之旅。
此外,本屆書展面積首次擴大到2.6萬平方米,比往屆增加了10.8%,有助於分散人流,降低人員密度,提升現場觀眾的安全感、舒適度。每日還分日場和夜場兩個時段進場離場,時段之間留出必要時間,用於人員清場及場館防疫消殺。
這些是不是聽起來就很繁瑣?到了現實中,要做到有條不紊、萬無一失,難度更是可想而知。在買書賣書一鍵下單送貨到家、電子閲讀越來越方便普及的今天,上海為何還要迎難而上,堅持辦這樣一屆特殊書展?
我想,除了為了守住對那些老朋友、老讀者的承諾,守住上海書展“書香不絕”的承諾外,更因為這是一座城市長久以來的文化盛事,是上海市民已經習以為常的一種文化生活方式,是城市底藴的具象體現,更是城市精神的重要載體。
時至今日,書展的最大價值已非賣書,而更像是一個文化交流與發聲的平台。它讓更多人、更多好書聚集在此,無論舊雨新知,無論讀者、作者,還是出版商、策展人,大家面對面交換思想,碰撞心靈,傳遞感動,釋放出最大的文化能量,既愉悦身心,撫慰焦慮,也能穿越時光,抵達過去和未來。
尤其是在後疫情時代,讀書於人而言的意義,前所未有地體現出來。這次特殊時期的書展,抗疫題材圖書集中亮相成為一大特色:《中國戰疫!》《武漢封城:堅守與逆行》《守滬者》《去時暖江城歸時江城暖:影像紀實丨上海醫療隊在武漢》……那些温潤的、激昂的聲音,那些黑白的、彩色的片段,喚起的是舉國抗疫的記憶,凝聚的是萬眾一心的情懷。
開幕當天,聞玉梅、吳凡、張文宏等著名抗疫專家還將匯聚友誼會堂,講述《中國文化在我們心中》,傳遞《中國温度,大國擔當》,細説《疫情防控中的科學力量與文化底色》……這些話題也讓我們充分認識到,閲讀絕不僅是獲得知識學問的途徑,更是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帶給人智慧、勇氣和希望。這種精神力量,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永不熄滅的火炬。
今天,上海用最嚴最精細的防控措施,辦一場温暖人心的盛會,這是屬於這座城市獨特的優雅與堅韌。多年以後,當我們回首這個2020,相信那一抹書香,必定會成為城市記憶中的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