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話題:財政赤字提高 不必擔憂你的錢包縮水 2016.3.6日
昨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大力度,2016年將安排財政赤字2.18萬億,赤字率提高到3%。消息一出,引來一些負面言論,認為現在提高財政赤字率,就是央行又開始印鈔票了,接下來就要面臨通貨膨脹。但這種説法實在經不起推敲。
財政赤字是“少收多支”調經濟,有人擔憂多花的錢靠印鈔
簡單來説,財政赤字就是指一年裏國家財政“花”的比“賺”的多,具體到多“花”了多少,就是財政赤字的規模。總理提到的“2016年將安排財政赤字2.18萬億”,意思就是明確告訴大家,政府這一年要“少收多支”2.18萬億了。
國家財政支出是公共支出,別以為有盈餘,或者賺多少花多少就是好現象,這可能意味着國家收上來的錢沒有得到有效利用。改革開放以來,財政赤字也成為我國財政收支的常態。最近幾年,由於經濟增長速度放緩,我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財政赤字也不斷增加,而2016年的預算目標,更是讓財政赤字率創了新高,達到3%。要知道,前兩年政府希望的是財政赤字保持穩定,不擴大赤字,而這次顯然轉變了想法。
國家花得更多了,錢從哪裏來呢?於是一些人就認為,央行要大肆印鈔票了。因此很是擔憂,乃至恐慌通貨膨脹。這種説法當然是危言聳聽。
首先,擔憂論忽視了提高赤字率的合理性
前面提到了,財政赤字率的提高,意味着“少收多支”。
少收,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經濟增速放緩,帶來的税收收入壓力增大;二是基於減税降費的背景,政府工作報告提到2016年的合計減税降費規模將達到5000多億。而財政赤字率的提高為減税降費提供了可行的空間。
多支,主要體現在必要的公共服務支出增大,比如供給側改革要去產能,而化解產能過剩,清理殭屍企業,都需要大筆的財政支持,今年中央財政將安排1000億元專項資金用於職工分流安置。
可見,賺得少了,花得多了,財政赤字率的提高有其合理性。
其次,擔憂論也忽略了目前的財政赤字率風險可控
提高財政赤字率,值得關心的一個問題是財政風險。説到財政風險,就不得不提歐盟1992年簽訂的《馬斯特裏赫特條約》(以下簡稱《馬約》),該條約規定赤字率3%、債務率60%作為成員國財政風險的警戒線,這兩條“紅線”成為歐盟國家的硬指標,在國際上也被其他國家拿來做參考。然而,歐盟自己的成員國都保證不了不越界,更別説美國、日本等國的赤字率早就超過3%的約束線,金融危機時,美國的財政赤字率甚至達到了11%。不少論文研究指出,《馬約》只是一個帶有明顯區域特性、政治上“妥協”和“武斷”的產物,並不適合中國來參考。
比較來看,我國政府的負債率較小(圖片來源:《可較大幅度提高我國財政赤字率》,盛松成)
此外,目前中央政府的負債率較小,債務償還風險也較小。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司長盛松成測算,我國政府債務的可持續性良好,並且提出在未來較長時期內,可將我國財政赤字率提高到4%,甚至更高水平,這將為減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條件,有利於發揮積極財政政策的作用。
最重要的是,彌補財政赤字,和央行沒有關係
所謂的央行印鈔,完全和財政赤字是兩碼事。不可否認,在八十年代末,我國確實出現過財政赤字造成嚴重通貨膨脹的事件。那是因為央行的獨立性不夠,充當了財政的“提款機”,隨後為了彌補國庫虧空,央行只能增加貨幣發行量,但超發貨幣並沒有實物對應,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
而後,吸取教訓,為保持央行獨立性,1995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第二十九條規定:中國人民銀行不得對政府財政透支,不得直接認購、包銷國債和其他政府債券。也就是説,現在財政如果沒錢了,想要找央行借款,不論是直接還是間接(認購國債)都是行不通的。
以2015年為例,財政赤字為1.62萬億,發行國債則高達2.12億元
那麼,出現了“支大於收”,如何彌補財政赤字呢?最常用的方式是面向機構和公眾發行國債。這實際上相當於國家財政向公眾借款,整個社會的貨幣總量並沒有發生改變。
可能會有人會有疑問,央行明明可以購買國債的。是的,央行確實可以購買國債,但僅限在公開市場上進行操作。而央行公開市場操作的目的,是為了調整市場上的貨幣量,如果市面上流動性不足,需要投放貨幣,那麼央行也可以採用逆回購的方式,從商業銀行等機構手裏買入有價證券(國債只是其中一種),從而向市場上投放貨幣。也就是説,央行公開市場操作的貨幣政策,和財政部的赤字財政政策,完全是兩碼事。
嚴格來説,財政赤字政策的“少收多支“,實際上帶有通脹預期,不過最終也是穩增長後達到合理的通脹水平。只有超發貨幣才會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顯然財政赤字和貨幣超發之間沒有關係,更別提惡性通貨膨脹了。
實際上與其杞人憂天,不如關心實際問題——錢怎麼花?財政赤字“少收多支”該把錢花在“刀刃”上。在財政收支矛盾緊張的情況下,更應避免出現浪費資金、濫用資金的情況,且不該再把資金投入到無效領域裏。這就需要提高財政資金的利用效率,並非單純補貼了事、投資了事,而是設法讓這些財政資金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