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哥:小學改名幼兒園: 校長“改”校名是對教育的尊重 幼小該如何銜接?

新聞哥:小學改名幼兒園: 校長“改”校名是對教育的尊重 幼小該如何銜接?

  六七歲的小朋友告別了幼兒園,走進小學校園,對於這個新“身份”、新的校園環境、新同學和新老師,他們有點好奇,有點興奮,有點激動,也會有人很不適應。

  昨天,錢報記者收到一位小學家長報料,説是心疼孩子的校長,為哄一年級學生進校上課,不惜臨時“改”了校名。

  這所小學今年的新生中,有個小朋友每天一走到校門口就哭,不願意進門。在校門口執勤的校長問孩子為啥不肯進學校,小傢伙給出的理由是:“這不是我的學校,你看,連名字都不一樣。”他一邊説,一邊指了指校門口的名牌。

  “那你的學校叫什麼名字?”校長問。

  “是XXX幼兒園。”原來,小傢伙認為之前讀的幼兒園才是自己的“學校”,其他統統是冒牌的。

  現場僵持不下時,還是校長想出了主意,做通了小傢伙的思想工作:“那這樣吧,以後我們學校就叫XXX幼兒園,你可以在你的課本、作業本封面都寫上‘XXX幼兒園’,好不好?”

  小傢伙止住哭,點點頭,這才走進學校。

  隨後,記者向校長求證,確有此事。他透露,在家長和一年級老師的共同努力下,小傢伙最近的表現正在往好的方向發展。

  可是話説回來,小傢伙為什麼一開學就不願上學,還把小學誤認為是幼兒園呢?“原因很複雜,沒有做好幼小銜接是主要問題之一。”這位校長分析道。

  暑假裏,許多爸媽忙着給準小學生做學前準備,送娃去學拼音、識字、英語等新技能時,卻忽略了最重要的必修課——幼小銜接。

  在杭州主城區,記者隨機調查了8所小學,有公辦學校,也有民辦學校,結果發現每所小學都有新生不適應的情況。老師總結,這些孩子不適應的表現主要分為三種:一是不肯進校;二是上課哭鬧;三是不能遵守課堂秩序。

  ●哭着鬧着不進校門

  文章開頭的那位小男生屬於第一種。不肯進校的一年級新生,幾乎每所學校都有,少的一兩個,多的四五個。

  一位公辦小學的校長透露:“每年都有哭着不讓媽媽走、不肯進校的孩子,今年我碰到兩個,一個女生一個男生。”

  小姑娘儘管每天到校門口都會大哭一場,但在送她上學的外婆離開後,她就能平復情緒到教室上課。“今天早上,我看到她又在校門口流眼淚,不放外婆走,我就上前幫她分析,‘你要老這樣,以後外婆不敢送了。’她想想有點道理,不哭了,然後被一個熱情的同學拉走了。”

  男生的情況麻煩點。起初幾天,一直哭喊着要媽媽,媽媽只能陪着讀書,就坐在教室外面的走廊上,連廁所都不敢上。後來學校把男生父母約來商議,決定採用“嚴酷”手段,不準媽媽送,告訴孩子,再哭就把媽媽趕出家門,但如果表現好的話,媽媽每天放學都會準時來接。沒想到,現在真的治癒了。

  “其實歸根到底,是父母沒有提早給孩子做好上學的心理準備,種種不適應的表現就會在開學時爆發,後果可能超出家長的想象。孩子的適應能力不同,適應期有長有短。”校長説。

  ●上課明顯情緒低落

  有一些孩子倒是乖乖地進了校門,可是新問題來了。

  一位民辦小學一年級的班主任告訴記者:“有個孩子每天進校時都好好的,可一坐進教室就明顯情緒低落,經常哭。今天好不容易勸好了,明天又這樣,已經兩個星期了。”班主任和副班主任都很頭痛。

  她們找來家長了解情況,得出的結論是:孩子讀幼兒園時各項表現都很不錯,在班裏簡直是眾星拱月。可是一上小學,優秀的小夥伴很多,孩子發現自己在很多方面不如別人好,比如,跳繩沒人家多,口算沒人家快等,就有了心理落差。如果老師當天能刻意關照,多誇幾句,孩子的情緒會穩定些,不然就會爆發。

  “可班裏這麼多孩子,我們不可能只誇一個人,那不是厚此薄彼了嗎?”班主任覺得,當務之急是要讓孩子明白,讀幼兒園和小學是完全兩回事,調整心態,家長也應該給孩子適當減壓。

  ●不遵守課堂秩序

  更普遍的是這種情況——上課坐不端正、隨意插話、打打鬧鬧;又或者丟三落四,今天作業本不見了,明天語文書弄丟了等等。不止每所小學,每個一年級班都有。不過,相對於前面兩種情況,這種動靜小一些,老師會常常提醒,但徹底糾正估計還需要很長時間。

  把幼小銜接課程排進課表

  面對這幾年越來越多的一年級新生狀況,今年開學,杭州不少小學直接把幼小銜接課程排進了課表。

  杭州長青小學排了兩天幼小銜接課,一天是給家長上,如何做好幼小銜接;另一天是新生訓練,全校100多位老師全部來到一年級,帶300多位新生熟悉校園路線,指導整理書包、課桌,上課怎樣舉手發言,中午如何排隊領飯,下午怎麼排隊放學等等。

  杭州娃哈哈小學、杭師大附小、勝利實驗學校等多所學校,開學第一週壓根沒上課,全拿來做幼小銜接了。讓新生們通過玩遊戲練坐姿、認識新校園、結交新朋友等等。

  杭州時代小學在開學第一天,安排了六年級的孩子帶着一年級新生,手牽着手去認識校園。

  杭州濱和小學則通過雙向選班,讓新生提前瞭解老師、同學,並提前在暑假裏給新生髮了一本《點贊好習慣手冊》,建議孩子們養成按時作息、體育鍛煉、家務勞動、閲讀、交流的習慣。校長田燕芳説,幼小銜接,養成這些習慣比學拼音和認字更重要。

  讀小學前,爸媽該做些什麼

  杭州青藍小學曾對一年級100位家長進行幼小銜接問卷調查,內容包括知識、習慣、生活自理能力、幼兒心理等。

  調查結果顯示,家長最怕孩子在識字方面存在問題,所以為此做的準備也是最充分的。但其他幾項重要內容卻往往被家長忽視了。

  其實,比起多認幾個字,培養孩子的注意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更有助於孩子適應小學的學習和生活。

  據幾位小學校長總結,在上小學前,一般存在三種類型的家長:

  1、急功近利型。沒上小學前報很多培訓班,霸佔孩子的大量時間,為的是讓孩子提前進入一年級學習的狀態,最後往往導致孩子在課堂上不願意聽講,對學習缺乏興趣。

  2、任由發展型。任由孩子成長,造成孩子太有個性,而且好動,個人意願比較強。

  3、温室培育型。這類家長什麼事都代替包辦,最後孩子什麼事都不會做。

  這些爸媽表現不同,但都屬於沒有做好幼小銜接。那麼,這個階段,爸媽們到底該做些什麼呢?

  杭師大附小校長孫麗女認為,幼小銜接,爸媽需要做四件事——

  1、幫助孩子積極轉換角色,告訴孩子當小學生和念幼兒園有哪些不同,而不是通過誇張描述,讓孩子畏懼學校和老師。

  2、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時間觀念,抵消孩子新入校的陌生感,提高孩子的適應力,這有助於預防今後作業拖拉等壞習慣。

  3、和孩子一起準備必要的學習和生活用品。比如餐具等。

  4、告訴孩子上小學的一些基本信息,培養自理能力。比如,寫自己的名字、父母的名字、聯繫電話,知道每天上下學的路線、家庭地址等。

  杭州半山實驗小學校長周曉婷説,父母應該提前明白三個道理——

  1、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意識到什麼才是最適合孩子的。

  2、習慣是孩子持續發展的最大資本。

  3、所有的過程中,成功和失敗都需要經歷,這樣才能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

  校長“改”校名是對教育的尊重

  就因為一個剛上小學一年級的小男孩認為他現在就讀的學校不是原來的學校,因此每天一走到校門就哭,不肯進學校。校長髮現後告訴他:“以後我們學校就叫XXX幼兒園,你可以在你的課本、作業本封面都寫上XXX幼兒園”。如此,做通了小傢伙的思想工作。

  但很多人對此卻不以為然,認為每年開學季成千上萬的小朋友告別幼兒園,走進小學校園,總有那麼幾個不適應新環境的小傢伙,過一段時間自己適應了就好了。這位校長為哄一年級小男孩上學把小學改名“幼兒園”未免小題大做。

  其實不然,學校教育本身當以人為本。這位校長的做法就是對以人為本教育的完美詮釋,説到底是對教育的尊重。小男孩之所以不願意踏進新學校,主要是幼小銜接工作沒做好。孩子本來習慣了原來的幼兒園,並對之存有很深的感情,升入小學後,這種情感突然被斬斷,一時無法適應也是情理之中的。校長的做法是為孩子在小學和幼兒園之間搭建起延續這種情感的橋樑,給孩子在心理上設置了一個緩衝期。這是關乎孩子心理健康發展與否的大事,怎能説是小題大做?

  反觀最近新聞爆出的有學校組織學生集體跪拜父母的作秀式感恩教育,炒的沸沸揚揚,人盡皆知。但不管是教育形式還是後期收效,都被社會所詬病。這樣的形式教育追求的轟動效益,折騰的是學生、家長,是對教育的極端不尊重,也暴露出學校在教育理念創新上的黔驢技窮。

  創新理念、振興教育,説難不難,在乎尊重,在乎用心而已。像更改校名的校長一樣,從“簡單事情”做起,關注學生、關注細節就好。

  幼小該如何銜接?增強孩子們合作學習意識

  今年9月,杭州天地實驗小學迎來了315名一年級新生,分在9個班級。

  如何更好地幫助孩子們度過幼小銜接階段?天地實驗小學的勵黎老師首先向記者介紹了“課桌銜接”,“我們學校一、二年級的課桌採用‘大板桌’形式,4個小朋友圍着一張大板桌。幼兒園裏的桌子都是小組合形式,我們在低年級裏也沿襲了下來,在孩子們習慣、適應的同時,增強他們的合作意識,在合作中去學習。”

  週五下午的1點至2點,天地實驗小學特別設置了一小時的協同課程,每節課由兩名老師“包攬”,融合全學科教育——開設語文、英語、音樂、美術、影視等整合的“語·藝”課程;數學、科學、技術和工程交融的“理·工”課程;融合體育、生理、心理、衞生營養等諸多學科領域的有關知識,開設“身·心”課程。“這樣的融合體驗,在培養孩子們文學、藝術認知的同時,也涵蓋抽象思維、推理能力、身心發展等方面,剛剛進入小學的孩子們可以更快地找到自己的興趣點,這對於後面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勵老師説。

  在勵老師看來,幼小銜接是從喜歡到適應,再到學得好的一個過程,是從幼兒園到一、二年級的一個長期過渡。每週一的下午,是天地實驗小學的體驗式課程,從一年級的小朋友開始,就可以接觸到“五行體驗課”,以“生活、藝術、科技”為三原色,分為微電影、快樂廚房、校園科技、生活DIY、綜合表演這5個方面,其中包含攝影、表演、烹飪、科創、服飾、紙藝、舞美等課程。勵老師介紹,“我們早早地讓孩子們體驗這些課程,從課程上吸引孩子,讓他們愛學習、想學習。”

  除了學科學習,勵老師稱,天地實驗的老師們更多的是站在孩子們身後,去推動、激發孩子們的潛質,讓他們學會盡情展現自己,增強自信。

  幼小該如何銜接?放慢腳步、控制難度、激發興趣

  杭州市勝利實驗學校的“幼小銜接9月課程手冊”被不少學校視為榜樣。這本幼小銜接手冊,勝利實驗學校的錢丹書記如數家珍,“我們把幼小銜接適應課程的銜接內容定位為美好情感、學習內容、習慣態度、學習方式這四個維度。隨着入學時間的推移,9月課程分為‘環境適應篇’、‘學習適應篇’、9月小學生活展能篇,是針對小學生新入學第一個月的針對性適應教學。”

  新生入學第一週,勝利實驗學校把教學重點放在“環境適應”4個字上面。“環境適應體現在帶孩子認識完整的校園生活、結識新朋友、學習新本領、習得新規範,使學習與生活建立緊密聯繫,讓學生在遊戲、體驗、交往中完成入學第一週銜接教育。”勝利實驗學校一年級年級組長羅淑妤向記者介紹。

  隨着環境適應的完成,學校開始着重引導孩子們進入分科上課的狀態,緩緩地接軌知識學習。勝利實驗學校科研室副主任陳麗解釋道,“我們以‘兒歌裏的數字’‘有趣的形狀’‘好玩的遊戲’這幾個主題開展全學科整合教學,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漸漸幫助他們養成注重傾聽、表達、合作、書寫等文雅習慣,為後面的學習打下一個好的基礎。”

  而在開學的第三、四周,勝利實驗學校又開始用“學科協同課程”、“幸福童玩日”引導孩子們進入常規的學習,讓新生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愛上小學生活,樹立學習的自信。鍾燕文老師還為學生們設計了一套獎勵卡,從入學第一天起,孩子們就有機會拿到新穎可愛的獎勵卡,內容涉及入學的方方面面,全年各學科進行統一評價,分為健康、文雅、自主三個方面,共10種圖案。

  “上小學真好”“老師説話‘輕柔’,批評人也很‘温柔’”“今天我又交到了幾個新朋友,特別開心”……去年9月過後,勝利實驗學校的新生們留下了這樣的話。

  綜合錢江晚報、長江網、中國教育網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神鵰歪俠”:在加拿大那種學校,你兒子連九九表都不會!

  網友“鄭州用户31xxxx181”:我家兒子在加拿大上小學一年級前一天很是牴觸,但第一天上完課回家高興的跳,不斷講他的開心事情。跟女兒在國內上小學一年級完全不一樣。中國教育需要檢討。

  網友“瘋狂的QQ”:萬一這小孩以後想去嫖,大學校長還得把校名改叫“怡春院”

  網友“小琳子”:那如果其他小朋友也要求改成其他名字呢?説句實話,我不贊成這樣的做法

  網友“虞兒”:都一年級了居然還要哄着上學,醉了!

  網友“廣州用户47xxxx789”:為這個校長這個行為點個贊—教育嘛教書育人

  網友“股市獵人”:我家小孩第一天上幼兒園就被老師投訴了,全班除了他不哭,其餘都在哭,老師一個一個哄,好不容易都不哭了,結果他冒出一句,爸爸媽媽不要你們嘍,接着教室哭聲一片,嗨 不説了

  網友“鎖鎖媳婦兒”:幼兒園不教,孩子就得上幼小銜接,現在小學一年級老師拼音一個月就過了,沒學的娃根本跟不上。

  網友“心情驛站”:都是慣的。新學校能認識新朋友多好的事情。都讀過幼兒園進入陌生學校不應該是問題

  網友“星辰不負天”:好校長

  網友“冬天裏的海藻”:我閨女上小學前,幼兒園不斷灌輸馬上是小學生了,成為一名小學生是很光榮的事情,為了成為小學生現在要多多努力等比較正面的意識,我覺得挺好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442 字。

轉載請註明: 新聞哥:小學改名幼兒園: 校長“改”校名是對教育的尊重 幼小該如何銜接?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