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鎮化 發展新空間
近日,在江蘇省海安市海安街道一老舊小區內,供電服務人員正在對“蜘蛛網”進行線路整改。
人民視覺
督促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人以下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計劃改造城鎮老舊小區3.9萬個,6個試點城市未來將通過政策性租賃住房解決上百萬新市民安居問題……今年,作為“兩新一重”建設的重要內容,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各項工作已經全面展開。
在全球遭受疫情衝擊、我國發展面臨前所未有風險挑戰的背景下,今年新型城鎮化建設將如何打開經濟社會發展新空間?加快城鄉融合又應該怎麼幹?記者採訪了相關部門和專家。
縣城城鎮化是突破口
“控制不穩定、極限參數設置低、靜態功耗高以及易發生故障……”一個月前,浙江省金華市武義縣東達電器有限公司負責人陳愛東很傷腦筋,公司今年重點產業化項目小型直流無刷無感電機在技術上還有諸多短板。
電動工具是武義縣的一項優勢產業。行業有生產企業及配套企業528家,產業規模佔到全國市場份額的23.5%。但與東達電器一樣,當地很多電動工具企業在產品升級、品牌打造上遭遇困難。那麼,產業升級的突破口在哪裏?
關鍵時刻,陳愛東通過縣裏的電動工具工程師協同創新中心解了燃眉之急。“中心為我們對接了中國科學院湖州應用技術研究與產業化中心的專家團隊,經過10餘次的研究溝通,我們成功完成了項目的樣本測試,馬上就要投產了。”陳愛東很振奮,項目投產後,預計全年銷售額可達5000萬元。
“產業培育設施的提質增效打破了產業發展的瓶頸。”武義縣委組織部長呂霞介紹,“今年縣裏剛成立的電動工具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和電動工具工程師協同創新中心,已解決智能倉儲信息系統開發等共性難題70多項,累計幫助企業增收近億元。今年武義縣還成功列入國家新型城鎮化建設示範名單。”
武義縣的創新服務綜合體,正是今年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縣城城鎮化補短板的重點之一。日前,國家發改委印發《關於加快開展縣城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工作的通知》,提出公共服務設施提標擴面、環境衞生設施提級擴能、市政公用設施提檔升級、產業培育設施提質增效等四方面17項建設任務。武義縣的電動工具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和電動工具工程師協同創新中心,就屬於縣城的產業培育設施。
“城鄉發展的不平衡是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突出短板,短板弱項也是內需潛力所在。一頭連着大城市、一頭連着廣袤鄉村的縣城是補短板的最好抓手。”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黃錕認為,2019年底以來城鎮化的發展形勢發生了兩個顯著變化:一是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首次突破60%,城鎮化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二是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城鎮化面臨的來自外部環境的挑戰也前所未有。“充分發揮新型城鎮化在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中的重要作用,應該成為今年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側重點,而建設的突破口在縣城。”
縣城補短板強弱項帶來的擴內需潛力,黃錕認為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根據國家發改委的數據,當前縣城人均市政公用設施固定資產投資僅相當於地級及以上城市城區的1/2左右,縣城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僅相當於地級及以上城市城區居民的2/3左右,我國擁有2000多個縣和縣級市,縮小他們與大城市的差距,整體新增投資消費的空間巨大;另一方面,縣城與農村的聯繫更為緊密,全國的縣級市下轄4萬多個鄉鎮,提升縣城公共設施和服務能力能夠更好地牽引鄉鎮發展,為鄉村振興提供支撐,拉動農村市場需求。
黃錕認為,縣城努力探索高質量發展,一邊承接中心城市非核心功能疏解,一邊打開農業轉移人口就業居住享受公共服務的空間,彌合城鄉發展差距,是新型城鎮化建設從“城市優先發展”過渡到“城鄉融合發展”的生動實踐,表明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空間格局逐步優化。
城市補短板潛力大
“原有固定停車位76個,改造後固定停車位增至280個,很多家庭因此購置了新車。”蘇州市崑山市羣益社區書記張懇懇介紹,中華園街區中華北村小區完成改造後,整個社區都變了!室外環境好了,室內條件也不能落下。不僅是汽車消費,改造還帶動了室內裝修服務和家電傢俱消費增長;街區配套完善了,農貿市場改造為集菜場、商超、餐飲為一體的綜合性市場,街區周邊的沿江景觀完成了亮化,“夜經濟”又火了起來。
專家認為,不僅縣城強弱項發展空間巨大,城市補短板也顯示蓬勃的發展潛力。
公共設施落後、配套設施不齊、缺乏物業管理的老舊小區就是城市發展的短板之一。“我們在總量上已經基本解決住房短缺問題,但老百姓的住房條件還有很大提升空間,2000年以前建設的住房大約佔到總量的一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鄧鬱松説,老舊小區改造不僅事關民生,也能挖掘出巨大的內需潛力。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相關負責人表示,經過摸底測算,需要改造的2000年以前建成的老舊小區大概有30億平方米,2020年計劃改造城鎮老舊小區3.9萬個,涉及居民700萬户。
“老舊小區改造不僅是硬件設施的改造,還包括公共服務的提升,是一項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鄧鬱松認為,城市居民各項生活需求很大,但基層社區公共服務供給相對不足,老舊小區改造能夠增加大量的社區公共服務產品供給,在更好地滿足居民需求、擴大消費的同時也優化了城市發展基礎。
除了老舊小區改造外,通過交通基礎設施、信息基礎設施、排水防澇設施等各個方面補短板,都能提升城市的發展質量和綜合承載能力。黃錕認為,如果説縣城城鎮化更多的是牽引農村發展,那麼中心城市補短板、促升級帶動的是更多城市羣的發展,潛力同樣巨大,“除了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已經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城市羣外,未來山東半島、遼中南、中原、長江中游、海峽西岸、川渝、關中等城市羣也將成為發展的新引擎新高地。”
努力實現各項發展目標
今年是《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實施的收官之年,要實現新型城鎮化各項發展目標,任務並不輕鬆。
——迎着問題上,通過新基建提升城市綜合治理能力。
農民工問題一直是制約我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到2019年,我國户籍人口城鎮化率仍然比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低16.22個百分點。同時,名義上落户城鎮的人口未能同等享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部分地區市民化質量不高,“人地錢掛鈎”等配套政策的激勵保障力度不夠大、部分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務等公共資源支撐供給不足是主要原因。
“不僅要重視城鎮傳統的基礎設施建設,還要通過數字化來破解市民化質量不高、城市的公共資源供給不足等難題。”黃錕認為,發展新一代信息網絡,拓展5G應用,建設數據中心,能夠更好地提升大城市人口管理、公共服務能力。比如開通線上申請審核系統,大幅提高非户籍人口落户的便利性;探索用大數據技術建立城市城區常住人口等的常態化統計機制,為“人地錢掛鈎”等配套政策實施提供支撐。
——奔着短板去,多渠道解決資金問題,促進縣城城鎮化建設遍地開花。
黃錕表示,縣城城鎮化建設的重點任務已經明確,地方政府要擔負起主體責任,科學規劃,還要完善多渠道籌集資金機制。“比如針對縣城準公益性及經營性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各地區要通過健全政銀企對接機制、新型城鎮化建設專項企業債券、規範有序推廣PPP模式等多渠道解決資金問題。”黃錕説。
——朝着差距補,引導資源要素向農村流動、加快城鄉融合。
黃錕認為,加快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最重要的就是完善引導資源要素向農村流動的體制機制,一方面要讓資源下得去,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另一方面要讓資源要素留得住、可持續,形成城鄉產業要素的共生關係,形成工商資本與農民共享的利益機制。
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左右的目標已經實現,1億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取得決定性進展。向着城鎮化格局更加優化、城市發展模式更加科學合理、城市生活更加和諧宜人、城鎮化體制機制不斷完善的高質量發展目標,新型城鎮化建設將繼續前行。
《 人民日報 》( 2020年06月17日 1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