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5月31日電題:喚醒“沉睡的大山”——“經營鄉村”讓烏蒙山極貧鄉變了“模樣”
新華社記者王麗、吳思、肖豔
七年前,貴州省赫章縣安樂溪鄉豐巖村180多户羣眾,受雲南彝良地震影響陸續遷至幾公里外的鄉鎮移民新區。這個地處烏蒙深山的深度貧困村,農民大多外出務工謀生,家鄉的土地漸漸荒蕪了。
而今年春夏,豐巖村上百名村民又回到家鄉的土地上,育種、除草、移栽,每天忙個不停。遍佈山嶺的3萬窩天麻和100多畝半夏長勢正旺,不僅綠了荒山,更充實着百姓的“錢袋子”。
“去年以來,給村民的工資就發了48萬元,户均增收三四千元。”56歲的豐巖村村支書劉興科説,“村社合一”村黨支部領辦的農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盤活荒坡荒地,因地制宜種植中藥材。“沉睡的大山”被再次喚醒,多年的撂荒地變成了“聚寶盆”。
脱貧攻堅“產業革命”推動着極貧山鄉發生一場深刻的經濟變革,豐巖村第一書記張樹説,2019年11月,村裏成立了由村黨支部書記任法人的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採取“公司 黨支部 村集體合作社 基地 農户”模式,發展天麻、半夏等產業。育種、苗木、技術、市場等都由合作社統一管理服務,村民全部入股,可以流轉土地、可以靈活務工,也可以自己發展,而合作社的收益由村集體和村民共享。
“以前大多村民只能勉強靠低保度日,村集體更是沒有一點兒積累。如今村裏的賬上隨時都有二三十萬元,給羣眾辦點實事也方便多了。”劉興科感嘆道,“當前最重要的是如何讓合作社不斷髮展壯大,新時代對村幹部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豐巖村的實踐,正在安樂溪鄉的村村寨寨展開。作為畢節市18個極貧鄉鎮之一,安樂溪鄉14個村(居)中有11個是貧困村,其中深度貧困村6個。鄉長周遵龍説,目前每個村均已成立黨支部領辦的村級合作社,充分利用羣眾撂荒多年土地500多畝,發展天麻、半夏、馬鈴薯、核桃等產業。通過“村社合一”,14個村(居)都實現了有實體經濟支撐,集體經濟積累達660萬元,全面消除了“空殼村”。
“還是這片山,還是這方土。過去是‘管理鄉村’,現在是‘經營鄉村’,觀念變、思路變,就能讓貧困山鄉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安樂溪鄉黨委書記蔡明臣説,從脱貧攻堅到鄉村振興,農村產業正從粗放量小向集約規模轉變,從“提籃小賣”向現代商貿物流轉變,從村民“户自為戰”向形成緊密相連的產業發展共同體轉變。以合作社建設為紐帶,向外積極引進農業龍頭企業,向內把羣眾組織起來,通過利益聯結激發羣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培育羣眾增收脱貧的活水源頭。(完)